常秀娟,何 峰,丁 鋼,吳貽玉
(江蘇科技大學高教研究所,江蘇鎮江212003)
城鄉二元結構中高校園區面向農村的文化自覺
常秀娟,何 峰,丁 鋼,吳貽玉
(江蘇科技大學高教研究所,江蘇鎮江212003)
城鄉二元結構中,新農村建設既要注重物質改善,又要注入文化內涵。在中心城市周邊農村新建的高校園區,成為農村發展的新引擎和農村文化的輻射源。高校園區要從平視的角度,尊重農村文化的傳統與特色,理性地利用高校在“激情”、“創新”等方面的文化特征,漸進式地影響和滲透農村文化,促進農村現代化進程、農村人員結構優化和農村居民文化素養的提高。引導農村文化在科學認識、繼承和吸納的過程中不斷升華。
大學文化;農村文化;文化自覺;文化對接
文化(Culture)是一個組織或一個區域所有成員共有的核心價值觀、信念、共識及規范的組合[1]。一個組織嵌入另一個區域時,其組織文化必然會與該區域文化發生碰撞,進而相互接納、升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省、市開始在距離城市不遠的農村新建高校園區。高校園區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新模式,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生長點,也成為一個新的文化輻射源。高校園區文化是具有大學特質的一種組織文化和區域文化。由于高校過去大多位于城市區域,除了具有大學特質外,同時具有城市文化的烙印,遷至農村高校園區之后,在自身組織內部面臨著老校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新校區現代文化的建設,在區域之間面臨著自身本體文化在城市文化、農村文化二元結構中的多維沖突。從高校園區文化與農村文化的關系而言,可以說高校園區既影響農村文化,又受農村文化影響。
本文主要探索和研究城鄉二元結構中,如何發揮高校園區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文化正向驅動作用,從而服務、推動新農村建設和農村新文化建設。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國家對高等院校的投入加大,各地興建了各具特色的高教園區。不同的地方對之稱謂不一樣,大致有“大學城”、“高教區”、“科教城”、“高校園區”等,為了便于從區域和組織兩個角度闡述文化問題,本文統稱“高校園區”。
以江蘇部分地區為例,2002年左右,南京、蘇州、常州等地開始興建高校園區,分別建成了高校數量較多、影響較大的南京仙林大學城、南京江寧大學城、南京浦口大學城、蘇州獨墅湖高教區、蘇州國際教育園和常州大學城等六處。這些大學城擁有各具特色、層次類型多樣的部屬高校、“211工程”高校、省市屬高校、各廳局所屬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和民辦高校等等。這些大學城占地面積一般在0.4萬畝~3萬畝左右,學生人數在2萬人~21萬人。
江蘇高校園區的建設一直堅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提出的“以生為本、開放建設、創新機制、合作共享、互惠共利、共同發展、強化輻射”的原則。這一原則除了適用于指導高校內部共同創建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驗區,推進整體高等教育機制創新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還適用于高校與農村之間的“開放”、“共享”和“互惠”,尤其是高校園區開放的校園格局、教學資源和有意識、無意識的文化輻射,成為農村發展的新引擎和農村文化的輻射源。
城鄉二元結構視野下,農村文化對城市文化往往出現兩極化的鐘擺式取向:一是盲目自大,排斥對方;二是盲目模仿,失去自我。高校園區作為帶有城市文化特征的“第三方”,以大學特有的理性,有機地嵌入農村,在城市與農村之間搭建了一座“文化橋梁”。以高校園區為文化中心,在城鄉二元結構中形成一個特有的文化輻射圈,對農村改革、社會轉型、傳統民俗變遷、農村文化建設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著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思想引領,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軟力量。
1.有利于農村現代化進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我國現化化轉型的關鍵在于農村現代化。農村現代化,一方面要在硬件設施上進行現代化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實現人的現代化,讓農村居民具備現代意識和創新思維,具備現代化的素質、修養和能力。高校園區建設,校園、實驗實訓室、圖書館等設施從城市搬至農村,既有利于農村尤其是高校園區周邊區域的硬件環境的改善,增強現代化氣息,推進農村現代化進程;另一方面,這些資源的開放和共享,有利于提升農村居民的整體素質,變革他們傳統的思維模式,造就具有現代文化理念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居民。同時,高校園區建設,還有利于發揮社會的政策引導功能和市場的利益趨動功能,促進社會更加關注和重視農村建設,鼓勵和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到農村建設中,為農村提供更多更好的現代化產品和城市化服務。
2.有利于打破農村居民人員結構。農村是典型的以血緣、宗族為中樞的社會運行模式,普遍以家庭為背景進行農業生產。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這種以一種社會性的“個體”因素存在于社會經濟生活之中的家族式的人員結構模式成為一種阻礙,極大地阻礙了農村居民個人之間的交流,影響了農村的思想開放。高校園區的建設,帶來大量的大學生和大學教師融入農村,有助于改變高校園區周邊的農村人員結構,帶動和促進農村居民轉變傳統的思維方式,打破傳統家族文化觀念的閾限和傳統因循守舊的保守思維,吸納現代社會的理性文化、開放意識,關注集體利益,走出固有的個人空間,樂于與他人交流,增強創新精神,從而增強農村發展的凝聚力、內動力和發展活力。
3.有利于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素養。廣大農村居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村居民的素質不提高,就不可能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乃至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大學是文化繼承、傳播和創造人類文化的組織[2]。如今,通過高校園區建設,大學直接嵌入農村,一方面,大學教師和學生可以運用專業知識直接服務農村、農業、農村居民,開展社會科學知識和農業科技知識的普及工作,把農村居民培養成為一批能夠聯系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的現化化農業工作者。另一方面,以一種健康有益的先進文化,影響和引領農村文化變遷,發揮大學文化的教化功能,提升農村居民群眾的思想覺悟和道德素質,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城鄉二元結構中,高校園區文化如何合理發揮作為大學文化的理性因素和帶有城市文化的強勢影響,將高校園區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力量,自覺地作用于新農村建設發展的戰略循環,為新農村建設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方面提供文化支撐和文化動力。
1.文化平視。一個區域內的一種文化壓抑另一種文化,這個區域的文化就會進入有邊界的防范狀態,影響文化的交流與創造[3]。農村在城鄉二元結構中處于弱勢,高校園區嵌入農村之后,要尊重農村文化。文化尊重實質上就是文化民主,實現農村文化與大學文化、城市文化的平等,要求的是一種文化平視,也就是說,不能以城市文化的標準和要求去思考、規劃農村文化,同樣也不能以農村文化的標準和要求去思考、評價城市文化。我國的農村文化原本先于城市文化,但是城市建設過程中,吸納了現代文明元素,讓城市文化走到了農村文化的前面。現在,反過來建設農村文化,不能立足城市文化的高度,去俯視農村文化,去思考和規劃農村文化建設。因此,帶有城市文化特征的高校園區文化,嵌入農村之后應該立足于一個平視的角度,自覺尊重農村文化的傳統與特色,在農村文化、城市文化和高校園區文化之間建立一個有相互尊重、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促進農村文化在保持原生態文化特征的基礎上,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
2.文化多元。文化的最佳狀態是豐富,趨于單調乏味就是災難。多元、開放、交流,是現代文化的三大特征,也是文化發展的三大趨勢。現代農村文化只有在一個多元、開放、平等的環境中,與城市文化及其它文化相互包容、相互交流,才能在繼承傳統、彰顯特色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不斷進步,呈現勃勃生機,實現與時俱進[4]。高校園區從城市遷至農村,為農村文化的多元、融會、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必備的條件。農村長期以來,由于人員的相對穩定、住所的相對固定、產業的相對單一等因素,生活方式和文化樣式都相對簡單。高校園區嵌入農村之后,要引導周邊農村正確面對高校園區文化及其所帶有的城市文化的影響,在保護自身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自覺打破相對封閉、相對單一、相對保守的舊格局,處理好繼承與創新、多元與整合、開放和交流的關系,主動吸納,博采眾長,努力構建“多元、民主、平等、和諧”的農村新文化。
3.文化理性。高校園區建設,為農村帶來多元文化,是農村文化不能拒絕、無法回避的一個現實。在多元文化的背景和趨勢中,既要防止農村文化單一化,自覺保護多樣化的文化生態;又要防止農村文化在多元文化中迷失自我,自覺保持農村文化的原生態性。在城鄉二元結構加之高校園區嵌入的環境中,農村文化面對城市文化、大學文化及其帶來的其它多元文化,要堅持文化自信,科學認識而不能盲目認同,理性尊重而不能一味尊崇,在認識的基礎上繼承,在認同的基礎上吸納,在繼承和吸納的過程中創新,凝練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優勢。因此,高校園區嵌入農村之后,不能以自身文化的大學特質和城市特征,“強吻”農村文化,而應該自覺尊重農村自身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幫助和引導周邊農村在新的多元文化環境中找到文化自我,并在新準則和新秩序的環境中反觀自己,確立自己的位置,理性認識本體文化存在的意義,結合實際情況,以“我”為主,取長補短,經過自主的適應和提升,進而自成一家,形成自身的個性文化,為社會文化的未來發展作出貢獻。
4.文化激活。農村文化呈現出一種自給自足的“靜態性”文化,而城市文化、大學文化相對是一種開拓進取的“動態性”文化。新農村文化,既需要一種具有團體感、同情心、互相關愛的公開、平等的氛圍,同時又要崇尚變化、改進和創新的精神。在現代文化語境下,沒有激情就不可能有創新,沒有創新就不可能有進步。因此,農村文化需要激活。這就需要注入更多的“激情”和“活力”,形成一個“充滿激情”的文化空間,才能產生農村文化建設與發展的可持續動力。高校園區的主體是青年學生,充滿激情,滿懷創意;大學的主要社會功能就是科學技術與文化的傳承、創新,因此,高校園區嵌入農村,必然會給農村文化注入“激情”和“活力”。由于農村居民長期習慣了平靜的生活,農村文化需要注入“激情”給予激活,但是這種激情不等于浮躁,而是一種內在的激情。因此,高校園區嵌入農村時,理性地利用自身在“激情”、“創新”等方面的文化特征,漸進式地影響和滲透農村文化,促進農村文化的持續遷進。
在高校園區嵌入城鄉二元結構的環境中,農村文化建設是一個本體文化與客體文化之間沖突、整合、提升的一個長期過程。這一過程中需要大學文化自覺,需要農村文化理性,需要農村與高校之間的溝通與妥協。高校園區要幫助周邊農村在保持地域特色、延續歷史文脈、體現原生態特征的基礎上,有機地為之注入先進文化和現代氣息,并使其和諧而自成一格,構建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相互融合的新農村。
[1][美]戴維·波普諾.社會學(上冊)[M].劉云德,王 弋,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97.
[2]周 聚.中國先進文化與大學文化的辯證思考[J].江蘇高教,2013,(4):62.
[3]丁 鋼.科學創新的文化困境與文化建設[J].江蘇社會科學,2009,(6):223-226.
[4]丁 鋼.大學文化自覺管理的向度、模型與方略[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61.
(責任編輯肖地生)
G647
A
1003-8418(2014)05-0052-03
常秀娟(1960— ),女,山東曹縣人,江蘇科技大學高教研究所高級教師;何 峰(1979— ),男,江蘇泰興人,鎮江高等專科學校助理研究員;丁 鋼(1972— ),男,江蘇泰興人,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后、教授;吳貽玉(1968— ),男,安徽安慶人,江蘇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教授。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高等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的對接研究”(DIA0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