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彥
(南京工程學院老校區資源規劃辦公室,南京21116)
高校新校區校園生態建設略論
劉 彥
(南京工程學院老校區資源規劃辦公室,南京21116)
校園生態建設不僅關系到學校當前的運行狀態,也關系到高校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而當前高校新校區的現代化建筑和美麗的景點掩蓋不了嚴重的文化缺失。探討高校新校區校園生態建設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明確生態校園建設的重要意義,以促進生態校園建設。
新校區;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
在新校區的建設過程中,如何構建良好的校園生態,并使之能夠符合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對于高校來說是一個急需探索的重要課題[1]。
高校新校區環境建設的通病,具體表現如下:
(一)對校園生態景觀服務于教育的功能認識不到位
大學校園最基本作用是教育教學的場所,同時,現代教育已不僅局限于課堂教學,素質教育要求高校教育向全方位教育擴展,從而使作為課堂外教育場所的校園生態環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促使人們進一步重視校園生態環境對師生隱形教育作用,將校園生態環境服務于教育的功能提到重要地位。美國斯坦福大學首任校長戴維·喬丹曾說過“長長的連廊和莊重的列柱也將是對學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塊石頭都能教導人們要知道體面和誠實”。但通過高校網站圖片、實地調研會發現,由于高校規劃和建設者對大學校園生態環境的特殊作用、區別于普通園林的功能定位認識不足,對具體高校的類型、傳統與文化缺乏足夠重視。
(二)校園生態景觀缺乏對辦學歷史與傳統的傳承
高校校園的最基本作用是教育場所,因此,高校的教育精神和辦學追求首先就是從高校生態環境體現出來的,這也是高校校園與其它自然景觀所不同的。要使校園生態能充分體現、折射出該校的辦學歷史和文化傳統,成為潛移默化的實物教材,就要在規劃建設中既要考慮與現實發展的適應,又要考慮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傳承。雖然國內高校在新校區規劃和建設中,確有一些做到了歷史文化傳統較好的傳承,但更多高校在新校區建設中更為側重于所謂的時尚和超越、領先,將新校區建設作為一種新起點,有意無意對學校的歷史、傳統弱化,不能延續學校的精神傳統,從而在新校區初建的一定時期形成了校園文化危機。這也是近年來很多院校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校園文化建設的原因。
(三) 校園交流空間設計不合理
高校校園生態環境相對于課堂所起的作用,更側重于學生的交流,氛圍也相對更為輕松,因此,一個高校校園生態環境能否最大程度地促進師生、生生之間進行即興交流是其規劃與建設好壞的評價標準。“只有當校園環境具備能夠激發好奇心、促進隨意交流談話的特質時,它所營造出的校園氛圍才具有真正最廣泛意義上的教育內涵。”[2]目前很多高校在規劃與建設時也安排了較多的休閑、活動空間,以促進交流,但仍存在著因追求大氣和宏偉而使交往空間尺度不合理、不能滿足多樣性交流活動對空間的多樣性要求、交流空間對學校歷史積淀反映不夠而導致交流空間缺少人文關懷、校園內不同功能分區的銜接相對松散而不利于即興交流活動的開展等等問題。
(四)過分側重校園景觀的視覺感受
服務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是高校校園景觀的四大職能,在具體設計時,應分清主次,堅持以服務于教學為中心,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基礎上,同時考慮景觀的視覺、休閑、文化等功能,可以通過主題雕塑、新校園文化、生命教育等形式充分體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但部分高校在新校區生態建設過程中過分偏好于視覺感受,強調景觀的恢宏氣勢,使用很多現代建筑中常用的幾何圖案,追求對稱等藝術視覺美,強調美化,而相對于歷史悠久的老校區生態環境,新校區空間的人性化以及空間對校園文化的表述卻顯不足,難以經受推敲以及時間的考驗,給人缺少內涵、空有其表的感覺,新校區生態環境規劃與建設中所存在的這些問題,根源在于對大學校園景觀的教育功能認識不到位。
(一)校園景觀映射、詮釋校園文化以傳承辦學傳統
每一所高校在發展過程中,最初都是通過規章制度來約束師生行為,從而體現辦學要求和辦學定位、思想,經過歷史的發展,就逐漸沉淀為校園文化精神。此時,約束和推進學校師生的發展更多是依賴校園文化精神。這種沉淀的隱性體現方式和傳承方式之一便是凝聚了前人思想閃光點的校園景觀,這些校園景觀讓人在無意中就能感受到學校的人文氣息。因此在老校區擴建新校園時要做到校園新舊景觀融合、風格統一,在新校區異地建設時,進一步繼承老校區的人文精神[3],要認真總結、挖掘、凝煉校園文化。這樣才能做到新校區建設時積極傳承學校與眾不同的特色文化,避免文化斷層的現象。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追求傳承學校歷史、映射校園文化、突出教育特色:校園建設規劃時突出學校特色、個性,在傳承的基礎上反映時代精神,將高校所處區域文化、校園特色文化,甚至學校的學科特色文化融入到校園景觀建設中,從而將校園生態景觀“教材化”,有選擇性地學習借鑒而不是單一模仿優秀規劃方法與理念。這樣宏觀與微觀結合,以人文環境的融合與完善為突破點,充分體現校園歷史文化,做到環境育人。
(二)延續弘揚大學精神以提升校園生態景觀的隱性價值
大學文化是大學的靈魂,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精髓,大學精神在大學文化和大學建設過程中起著綱領性作用(周文宣等,2008)。風景園林學理論認為“提升精神價值”是風景園林的重要價值之一,實現途徑是將文化、精神融入景觀,從而感染和熏陶使用主體。對于高校景觀,因其對正在形成人生價值觀的學生的重要影響,其延續、詮釋、弘揚大學文化精神的作用對青年大學生的隱性教育作用尤為重要。在新校區生態建設時,可以將與學校實際相貼切的名言警句、著名校友的生平事跡等融入校園景觀設計,達到教會學生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目的;將校徽校訓與景觀相結合,以體現校園教育的理念與觀念。
(三)構建多層次交往空間以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高校的教育功能不僅體現在知識的傳承,也體現在學生全人的發展,高校學術交流、課外活動、休閑都需要合適的交往空間,因此多層次的交往空間對學生綜合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而大學生的交往形式多樣,隨機性較強,因此只有空間層次豐富、能滿足不同類型使用者的交往需求,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教育的根本目標。因此,校園規劃建設時,空間類型應盡可能豐富,且注意空間之間的過渡和銜接,以營造立體、多層次、參與性強的交往空間為目的;交往空間要體現寧靜、嚴謹,活動空間應體現熱情、輕快,休閑觀景空間追求舒適、自然的主基調,從而與活動類型相融洽。
(四)增強景觀意象性和識別性以增強師生的空間歸屬感
校園景觀和空間只有獲得師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才可能保持其人氣和活力,但目前很多高校新校區建設時,過于追求大氣而使空間過于空曠,不能突出場所精神和景觀的識別性,從而也缺少了吸引人的元素,不利于景觀與景觀的使用者進行良好的互動。這可以學習借鑒城市意象理論,梳理校園空間結構,對校園生態景觀進行合理設計,合理功能分區,以功能組團為基礎,以軸線為銜接,疏密相間、松弛有度地規劃核心景觀區和其它局部景觀,保持結構清晰,提高校園空間的易達性、識別性、吸引力,從而實現校園景觀的育人功能。
[1]喻秋蘭,余文龍.淺談校園生態文化建設與大學可持續發展[J].長沙大學學報,2011,(6):132-133.
[2][美]克萊爾·庫帕·馬庫斯.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M].俞孔堅,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165.
[3]束霞平.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創新建設的若干思考[J].江蘇高教,2012,(3):65.
(責任編輯沈廣斌)
G647
A
1003-8418(2014)05-0064-02
劉 彥(1981—),女,江蘇濱海人,南京工程學院老校區資源規劃辦公室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