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江
(合肥學院 發展規劃處,合肥 230022)
要糾正實踐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僅僅是理論教學驗證的認識,要充分認識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都是應用型本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密切相關、相輔相成,實踐教學不僅僅是理論教學的一個延續,更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一個重要手段和切入點。實踐教學包括從課內系統的、綜合性的實踐課程,到課外的自助開放實驗,貫穿學習全過程的專業素質拓展訓練和校外實習相結合的培養體系。要根據不同專業特點,增加和調整實踐教學課時比例,構建“以能力為主線,學用一體,教學實踐、生產實踐、技術實踐、社會實踐、科研實踐有機結合、相互滲透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是實踐教學的核心,我們可以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教學管理和組織等方面進行改革。
學期改革上,增設認知實習學期。可以在大學二年級暑期前后增加一個10-12周的認知實習學期,將現有的“8學期”改為“9學期”,讓學生在與自己相近或相關的崗位上,經歷“理論”—“實踐”—“理論”的過程,感受專業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使學生對今后專業課學習有更多的思考,有利于他們結合自己的興趣,規劃未來發展,更加理性地選擇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同時,也使學生就業工作得以前置。
教學內容上,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的。整合單一性實驗教學內容,減少驗證性、演示性實驗,開設綜合性、應用性和設計性實驗,積極探索工程性、研究性和個性化實驗。同時,依據專業和課程特點,開設與單一課程相對應的實驗課、與課程群相對應的實驗課,以及獨立開設的實驗課等三類實驗課程。
課程設置上,根據專業性質,開設不同課程。可以開設與單一課程相對應的實驗課,也可以開設和課程群相對應的實驗課,還可以開設獨立的實驗課,并把操作使用先進儀器設備作為本科實驗教學中的“必修課”。在實驗課程安排上,根據課程的特點設置教學順序,不僅有理論課之后的實驗,也有理論課之前的實驗,通過“實踐”、“理論”、“再實踐”的過程,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學方式上,探索“少臺套、大循環”模式。傳統實驗教學實行“多人、多臺套”,不僅需要很大的設備和資金投入,而且實驗教學也僅僅是對理論教學的驗證,不利于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因此,可以實行“少臺套、大循環”模式教學,不僅降低了實驗室建設經費的投入,而且提高了學生探究、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管理上,實行開放式管理。要改革實驗室運行機制,延長開放時間,實驗室每天開放12小時以上,學生可以通過網上預約進行實驗。并依托開放實驗室,開設第二課堂,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選做實驗,保證有足夠的時間來反復修正試驗方案、研究現象與分析試驗結果,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設計、研究環境,使實驗室真正成為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教學組織上,成立實驗技術教研室。為了強化實驗教師隊伍的建設,成立實驗技術教研室,配備有工程背景的碩士生作為實驗指導教師,具體負責實驗開發和實驗教學組織。
可以成立由學校教授和企業界人士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并根據專業需要聘請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作為專業建設顧問和兼職教授,讓他們在模塊化課程知識點上進行教學以及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論文等方面給予指導。
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要注重與工程實踐、生產、社會相結合,可以結合教師科研課題,難度適宜,一人一題,做到真題真做(題目來自生產一線,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有50%以上畢業論文(設計)在實驗、實習、工程實踐和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中完成。
由于受資金等條件限制,應用型高校實驗室建設與高素質人才培養要求之間存在一定差距,可以通過學校提供場地、優惠政策等吸引企業與學校共建實驗室。這不僅可以及時更新和改善實驗室條件,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還可以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促進企業技術革新,推進校企雙方多出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務地方和社會經濟。
在管理方式上,可以打破以各學院(系)和專業為建制的管理方式,建立校級綜合實習基地。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將不同專業學生組成一個團隊到同一單位的不同部門進行分散實習,使不同專業學生可以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同時也有效降低學生實習對實習單位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干擾。
第二課堂應以促進學生專業學習,加強學生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專業能力、職業道德、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團結協作的作風、勇于進取的精神,拓寬視野為目標。可以將第二課堂活動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第二課堂教學應達的學分,并具體圍繞科研方法訓練、實驗或專業技能訓練、課外社會實踐、競賽等方面的教學活動項目,逐步建立一套與院學分制相適應的、面向全系學生的第二課堂素質教育活動體系,保障學生參加課外學術活動規范有序開展。
1.立足專業,調整活動內容。改變過去第二課堂是學生自娛自樂的狀況,樹立第二課堂也是一種教學活動的理念。調整活動內容,減少單一文體活動比例,大幅度增加圍繞專業開展的第二課堂活動。同時,加強第二課堂活動的組織和管理,成立第二課堂活動領導小組,總體統籌領導,負責第二課堂的常規實施、管理和考核。
2.以賽代訓,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重視課外學科活動對培養人才的促進作用,搭建課外學科活動平臺,激勵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增強其學習興趣,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
3.以崗代練,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強與弱成為企業擇生的首要要求。可以開展“以崗代訓”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際崗位上,真刀實槍的練習,以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
4.鼓勵學生參與課題,培養學生研究能力。學校要制定政策鼓勵有科研經費和項目的教師、項目組、教研室和實驗室接收優秀本科生參與科學研究工作;鼓勵學生積極自主參加科研項目,發表論文和作品。
應用型高校教師既要具備較高的理論教學素質,也應具有較強的工程素養。為此,可以制定政策,有計劃地將一批高學歷且具有較高理論知識的青年教師派到企業,進行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訓,以增加實踐知識、能力和工程實踐經驗,讓教師更真切地感受實踐與教學的差距,及時了解企業的發展動態,了解生產一線對人才所應具備的知識和技能的要求,為專業調整、課程設置提供可靠信息。
可以和企業建立“雙掛”(教師到企業,企業高級人才到學校)、“雙聘”制度(學院、系兩個層面聘任企業人才),引進企業優秀人才,達到整合校內外師資資源、優化實踐教師結構的目的。
要重視實驗師資隊伍建設,同等對待實驗教師和理論教師,在實驗教師的進修培訓、教師資格認定、職稱評審、教學競賽中享有和理論課教師同等權利,支持和鼓勵實驗教師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
[1]余國江,蔡敬民.新建本科院校發展中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J].中國大學教學,2011,(12).
[2]蔡敬民,余國江.關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
[3]顧曉波,許玉生.高校實踐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2).
[4]孔繁敏,等.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實證研究——做強地方本科院校[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