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峰,李 鋒,鄒農基
(江蘇科技大學 a.學生處,b.研究生院,c.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鎮江 212003)
“創業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柯林·博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9年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正式提出,之后即得到了西方發達國家政府、企業以及學校的普遍關注。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起始于1999年在清華大學舉辦的首屆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在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創業教育內容不斷豐富,形式不斷變化,創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由于多種因素影響,我國的創業教育發展并非一帆風順,甚至出現了違背創業教育價值導向的片面性、功利性的現象。東南大學劉波、周勇在江蘇16所高校調研時發現[1],幾乎所有被調研的綜合型大學和高職院校都將創業教學和實踐訓練作為學生獲得更多就業機會的重要補充手段,學校提供很多實習、創業平臺,希望學生畢業即創業,但直接結果是絕大部分學生未能真正創業,創業者中大部分從事的是門檻好入、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且最后絕大部分很快就銷聲匿跡。因此,當前眾多高?!耙詣摌I帶動就業”這種違背創業教育文化本性的教育模式,需要進行深刻反思。
那么,何謂創業教育?國外很多學者給出了定義,比如:Bechard(1998)提出,創業教育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是以正式化的教學方式,教育每一個對商業創造或企業發展有興趣的人,它是滲透于人生活中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行動模式;Colin和Jack(2004)認為,創業教育是提供學生具備認知創業機會能力的一種教育過程,是培養人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并最終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的教育。從以上定義中,我們不難看出,創業教育的實質[2]是重在培養教育對象的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創造意志,并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創業人格和創業品質。
作為全世界高等教育杰出代表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兩校的教學模式一直廣受關注,特別是近一百多年來,兩校因為持久推行導師制而被譽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學型大學”。正如前牛津大學校長Curzon在 1909年宣稱[3]:“如果牛津有任何產品,由于特別原因而值得驕傲——在一代又一代學子的生命和性格中打上烙印并激起其它國家直言不諱的羨慕——那就是幾乎在無意識中神奇生長發展起來的個人導師制?!倍鴮熤频撵`魂是自由教育,其現實目標是化解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中功利主義的弊端,達到自由教育“不是要訓練有素的律師、醫生或工程師,而是要培育有才干,有教養的人類”[4]?;趯熤谱杂山逃木?,筆者大膽設想,我國創業教育是否可以引進導師制,在高校實施創業導師制,通過系列教育,培養符合創業文化根基的,具有創業人格和創業品質的大學生。
高校導師制在我國發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作為導師制雛形的1916年清華學校實行“顧問制”,到1936年浙江大學正式推行導師制,再到建國后特別是20世紀末我國高等教育規模迅猛擴張后的本科生導師制的試行,這一制度的不斷實踐與反思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大學生創業教育中,筆者提出創業導師制,以期將導師制在職業教育與人格培養上的平衡優勢與大學生創業聯系起來,為大學創業教育提供一套新的人才培養機制。
創業導師制應具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導師與受培養的學生聯系密切。在導師與學生建立結對培養關系后,導師與學生之間應建立起密切的關系,導師與學生可以在辦公室、茶吧、實習單位或者在網絡上,指導學習,交流信息,建立親切而信任的關系。第二,基于創業教育文化根基進行綜合指導。創業導師的職責除了指導學生不斷掌握與創業有關的知識和能力外,更重要的任務是促進學生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具體地說,創業導師指導學生,在“應然”意義上,指引他們如何通過創業來拓延各種生活的可能空間;在內容上,基于育人的視角教育他們在創業過程中成為一個深具創造性的社會人;在形式上,建立貫穿于整個大學教育期間的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課程體系[5]。
作為高校創業教育的一種新機制,創業導師制不能被簡單地視作大學生課外實踐活動,而是導師與學生圍繞創業開展的系統教育教學人才培養機制。因此,創業導師制應定位為教學制度。在以往的創業教育中,很多高校將校內開設一兩門創業教育課程,或者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等手段作為創業教育的主要內容,沒有導師的系統指導,沒有學校的考核與監管,參與的學生們自由發揮,最終使整個創業教育脫離創業文化本性。為了避免創業導師制重蹈以往創業教育的片面性、功利性與形式主義,學校必須將創業導師制加以規范,通過完善的制度,將創業導師制納入教學管理體系。另外,創業教育走“精英”還是“大眾”道路,讓國內高校處于兩難選擇,創業導師制也同樣會面臨著這個困擾。成功的創業教育更多地來自于創業文化與創業土壤,而這非一蹴而就之事。就目前狀況來說,創業導師在我國大眾化培養環境中還有很多有待發展完善之處。
創業導師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更適宜走精英培養路線,各項要求應較為嚴格,因此導師的選聘要注重質量,且不拘一格。首先,在導師的師德品質上,要具備愛心,愿意為學生培養付出自己的才華和精力;其次導師要擁有一定的創業知識和能力,能夠為學生提供較好的創業導向意見和建議。在導師的選聘方式上,學校應向社會開放,利用多種資源彌補校內導師資源匱乏的現狀。比如,學校與社會機構合作,利用他們的資源,選拔優秀的創業導師。這一點,江蘇陶欣伯助學基金會已經做出了有益嘗試。由基金會搭建平臺,聘請曾經接受過基金會資助赴哈佛大學商學院深造,且學成歸來的一些學者擔任導師,他們在國內大多是具有商業背景的企業精英,這為導師的素質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證?;饡c江蘇科技大學等高校合作,將創業導師介紹給學校,共同培養學生。
在創業導師數量不足,資金投入有限的現實情況下,高校推廣創業導師制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培養發展計劃。
第一階段——創業知識普及。在一年級學生中增設創業類課程,聘請校內外專家老師開設創業專題講座和開展創業咨詢服務,鼓勵學生參加創業類學生社團,并請有經驗的高年級學生在課外創業活動中進行指導。通過各種活動,培養校園創業氛圍,同時也使學生們在進校的一年里接受創業知識普及教育。
第二階段——學生創業導師指導。學生創業導師由具有一定創業經驗和創業品質的高年級學生或者研究生擔任,學生導師指導主要在二年級階段展開。他們通過在創業類社團活動以及相關課外活動中發掘可塑之才,或者學生自我推薦,或班主任等他人推薦,自愿接受學生創業導師指導。
第三階段——專家導師指導。專家導師由學校聘請的具備創業指導資質的校內外老師擔任,專家導師指導主要在三、四年級階段展開。他們指導的對象需經過學生創業導師的推薦與選拔。在這一階段,專家導師與受推薦的學生首先要有一個互動的過程,以增進了解,雙向選擇。比如,江蘇陶欣伯助學基金會采用導師與學生們一起開展素質拓展訓練,雙方在活動中相互觀察,活動結束后根據各自的意愿向基金會提出申請,然后基金會根據教師與學生意愿進行匹配,最終達成共識。指導對象一經確定,即可開展系統的創業指導,培育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塑造創業人格和創業品質。
創業導師制的有效開展需要高校給予足夠的制度配套,包括考核制度、學分制、保障制度、外聘專家制度以及獎懲制度等。當然,創業教育不只是高校的事情,只有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會有日益成熟的創業文化和創業土壤,進而才能真正培育出推動社會發展,具備企業家精神的有用人才。
[1][2][6]劉 波,周 勇.高校創業教育文化根基探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3,(19),63 -66.
[3]David Palfreyman.The Oxford Tutorial,‘Thanks,you taught me how to think’Thanet Press,M argate,Kent,2001,2.
[4]John Stuart Mill,“Inaugural Address at St.Andrews,”in Jams and John Stuart Mill on Education,ed.F.A.Cavenagh(Cambridge,1931),133- 134.
[5]王 峰.基于職業路徑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模式[J].江蘇高教,2013,(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