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珺
(亳州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亳州 236800)
地方高職院校招生困境原因探析
張 珺
(亳州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亳州 236800)
隨著高考生源下降,高職院校招生困境不斷加劇,高職院校“招生難”問題主要體現生源數量、生源質量、以及招生不均衡等幾個方面,這其中既有整體生源逐年減少、本科院校招生擠壓等外部原因,也有高職院校本身實力不足、特色不明顯、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不高等內部原因。地方高職院校打破招生困境,可以從校企合作,開拓生源地、經營特色專業、拓展農村教育市場等方面探索出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有效路徑。
高職院校;招生;困境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得到了迅猛發展,作為高職教育的載體,地方性職業院校近些年來已成為地方高等教育的主體,高職院校辦學規模的發展需要充足的生源,但隨著高校間生源競爭的激烈,生源問題已經成為高職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
高職院校“招生難”問題主要體現生源數量、生源質量、以及招生不均衡幾個方面:
(一)生源數量萎縮。自2009年起,全國高中畢業生人數開始逐年下降,高考報名人數逐年下降,招生計劃、錄取率逐年上升。以安徽省為例,2008年高考報名人數有61萬人,隨后逐年下滑,2012年僅有50.6萬人。與之相對應的是,錄取率逐年上升,從2009年 57.9%, 2012年錄取率達到80.8%,2013年,高招錄取率將達到85%。2010年以來,在招生過程中,許多公辦高職院校開始征求平行志愿,大部分民辦高職院校和部分公辦高職院校甚至不能完成招生計劃。2012年,全國很多高職院校均出現了招生難現象,高職院校的招生危機進一步加劇,山東省在最后一個批次投檔中,共有約5萬個招生計劃落空, 96所學校三次投檔竟無一人報考。河南省降分征集志愿結束后,仍有近6萬名招生計劃沒有完成。安徽省降分征集志愿結束仍有2萬多計劃沒有完成。
(二)生源總體質量不高。高職院校的招生錄取工作一般在各省最后一個批次,部分招生對象屬于在層層考試選拔中被“篩選”下來的學生,這些學生學習基礎較為薄弱。另外,不能完成招生計劃的院校,又不斷降分錄取,有些省2012年大專分數線是180分,2013年甚至降至150分。生源水平參差不齊,生源質量大幅度下滑。生源質量不高,培養任務繁重,教育質量與規模增長難以實現同步發展。
(三)招生不均衡。主要分為院校層次和專業招生不平衡兩種情況。2012年高職生源的總體情況是,大中城市院校生源較好,地市級城市院校生源相對較差,公辦學校生源較好,民辦學校生源較差。社會需求量大,就業質量高的專業,生源充足,但受社會心理影響,部分專業如農林類、服務類、機械類等社會需求較大、就業較好的專業生源不足。
相對來說,地方高職院校生源危機更為明顯,這其中既有生源逐年減少、本科院校招生擠壓等外部原因,也有高職院校本身實力不足、社會認可度不高等內部原因。
(一)后擴招時代帶來的整體生源危機。近年來,普通高等學校繼續擴招,高考適齡考生將逐年減少,高考生源呈現出持續加速下降趨勢,到2015年左右,如果按現在的招生規模和招考模式,高考錄取人數將超過報考人數,而且這一態勢還將延續數年。與之相對應的是,近年來,高中畢業生放棄高考、放棄考試、放棄報到的“三放棄”現象逐漸顯現,這種大環境使處于專科辦學層次的高職院校的劣勢進一步顯現。
(二)受社會心理影響,高職院校社會地位不高。高職教育在我國起步不久,多數考生和家長對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地位和和就業前景認識不夠,對大多數家長和學生而言,接受高職教育似乎是無奈的選擇。同時受中國傳統的“重道輕藝”的教育觀念的影響,把高職教育看作二流教育,影響了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
(三)“投入不足”繼續制約著高職教育的發展。我國是窮國辦大教育,在教育投資內部分配上,基礎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對受到重視,投資比重較大,在國家教育的投入有限的情況下,發展高職教育方面的投入就會相對不足。事實上培養高級應用性、技藝型人才,需要及時拓展實驗實訓場地,更新先進的儀器設備,而這些恰恰需要有大量的物力和財力投入。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資源難以及時更新,使職業教育“巧婦而為無米之炊”,從而直接影響到高職教育培養人才的質量。
(四)部分高職院校辦學實力不強,特色不明顯。高職教育尤其是地方高職院校,存在共同的問題是起步較晚,沒有形成鮮明的專業特色和優勢,辦學實力相對較弱,與之相對的是普通專科院校普遍建校早,政府投入相對完善,使這些學校積聚了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具有較高的辦學質量,再加上辦學歷史長,具有厚重的歷史積淀,社會認同感也較高。專科考生在填報志愿時,更愿意選擇普通本科院校的專科和普通專科學校。
(五)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不高。雖然相較而言,高職院的就業率不是很低,但高職畢業生就業情況總體上并不理想,就業質量明顯不高。有些畢業生難以找到與專業對口的就業崗位,甚至有些就業崗位本身技術含量很低,普通農民工通過簡單培訓就能勝任,高職生專業優勢和學歷優勢難以發揮,產生價值失落感,很多畢業生頻繁更換工作,從而導致出現非正規渠道、非正規企業、非正規崗位的臨時性就業現象。這些因素,都直接和間接地導致了高職社會整體認同度雖有改觀,但仍然總體不高。
當下,地方高職院校想要打破招生困境,破解發展瓶頸,可以從招生、就業等方面探索出一些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有效路徑。
一是在就業方面,與企業建立相對穩定的合作關系,為畢業生搭建就業平臺。探索與大中型企業構建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引導校企合作企業全方位參與招生、培養、就業。使學生真正能學到實用技術,培養出來的人自然符合社會的需要,畢業生自然能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二是在招生方面,建立穩固的生源基地。高職院校可以根據專業設置和專業建設的特點,有重點地選擇一些地區和一些學校,加強與職業中專及普通高中的溝通聯系,使其了解學校的辦學特色、專業特色和就業形勢,通過大力宣傳,一方面可以建立穩固的生源基,另一方面使考生及家長未入學就能看到今后就業的機遇和目標,從而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作出選擇。
三是地方高職院校要擁有自己的優勢。對地方高職院校來說,在綜合辦學實力上趕超其他院校在短期內無法實現,地方高職院校要找準特色,實現錯位發展以避開競爭,其中一個有效措施就是設置特色優勢專業。地方高職院校對現有專業進行認真分析和梳理,提出并實施專業群建設,努力形成特色鮮明、社會認可的專業群和品牌專業。
四是拓展農村教育市場,服務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發展。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已試點自主招生,實現了對社會上需要參加職業教育或職業培訓人員的全面開放。如果高職院校能夠為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提供系統的創業教育和專業引導,既能給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又能提高高職教育的聲譽,拓展高職教育的市場。
[1]“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課題組.第一國策論[J].職業技術教育,2003(06).
[2]周光勇等.高等職業教育導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02).
[3]張海容.淺析高校招生報到率偏低的原因及對策[J].中國教育導刊,2005(03).
[4]張保來.河南省高職高專新生報到率下降原因與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05).
Analysis of the enrollment dilemma of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
Zhang Jun
(Bo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Bozhou Anhui, 236800, China)
With the decline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nrollment, dilemma of enroll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increasing, vocational colleges "recruitment difficult" issues mainly include the number of students,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students not balanced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which are the whole of the students is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college enrollment extrusion and other external reasons, the strength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insufficient, the characteristic is not obvious, the employment rate and the employment quality is not high. Lo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dmissions from breaking predicament,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open sourc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to develop the rura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market, explore effective path suitable for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ir ow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nrollment; dilemma
G718.5
A
1000-9795(2014)01-0212-01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3-11-27
張(1982-),女,河南唐河縣人,講師,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方向的研究。
本論文為2011年院級課題《地方高職院校特色專業建設研究》(項目編號BYK111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