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麗華 施樂軍
(煙臺職業學院 山東煙臺 264670)
船舶工程技術專業工學結合“2+1”模式的創建與實施
代麗華 施樂軍
(煙臺職業學院 山東煙臺 264670)
通過對高職教育“2+1”模式內涵、總體設計思路、課程體系構建等方面的論述及分析,解決了“2+1”模式以往的只注重“1”和“2”“1”脫節等問題,使高職教育“2+1”模式成為遵循教育規律、落實工學結合的可操作模式,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和能力本位的高職教育理念。
工學結合;“2+1”模式;創建與實施
1991年10 月17 日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最早提出“產教結合、工學結合”。2005年10月28日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要“大力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 2006年教育部又出臺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要求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認為,船舶工程技術專業采取“2+1”模式是實施工學結合的有效途徑。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技術應用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主線,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通過學習與工作相互交替、融合的方法,把以課堂為中心的學校教育和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企業工作有機結合,既增長知識又鍛煉能力,達到 “學、做合一”、“學生、員工身份合一”、“崗位、課堂合一”。工學結合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
船舶工程技術專業工學結合“2+1”模式在實施過程中,主要采用了“訂單”培養、頂崗實習、“企業冠名班”、“雙證并舉”等多種形式,在教學安排上,將專業理論學習、專業技能訓練以及模擬實訓、頂崗實習納入科學的、符合職業教育規律的培養方案,形成嚴密的教學組織系統。具體講,就是三年教學兩年在學校組織,一年在企業進行。校內教學,以理論課程為主,輔之以實驗、實習實訓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學生在企業的一年以頂崗實習為主,兼學部分專業課程,結合生產實際選擇畢業設計題目,并在學校、企業指導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畢業實踐環節。
船舶工程技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確定依據是職業能力分析,主要包括職業要求與培養目標、職業綜合能力分析。
1.職業要求與培養目標。隨著現代造船技術的發展,船舶制造企業對高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圍繞船體建造生產過程,畢業生必須具備現代造船模式要求的船舶工程技術領域實際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專業技能。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熟練的職業技能、嚴謹的工作態度、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能力,掌握必需夠用的專業知識,面向生產一線從事船體生產設計、船舶修造施工、船舶檢驗、船舶生產組織與管理等工作,并可向船舶舾裝生產設計員與施工員、船舶涂裝生產設計員與施工員、輪機員等崗位順利遷移的高素質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
2.職業綜合能力分析。綜合職業能力是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體現。按照高職教育要求,尤其是可持續發展和應變崗位能力要求來分析知識、能力、素質結構。
(1)專業能力。① 熟悉船體結構,能夠進行船體設計中基礎圖紙的識讀和繪制;②熟悉船舶建造工藝流程,能夠進行船體型線、結構線的手工放樣及鋼材號料;③掌握船體鋼料的邊緣加工和成型加工、構件裝焊、分段裝焊的要領,能夠根據船廠的設備條件進行相關的船體修造作業;④熟練掌握一種常用的船舶CAD/CAM軟件的使用,能進行船體三維結構建模和船體數字放樣;⑤熟悉船體生產設計的流程和內容,并能進行船體分段的生產設計;⑥熟悉船舶材料、船體建造檢驗技術,能夠對船舶建造的工藝、質量等內容進行檢驗;⑦掌握生產管理和組織的方法,能夠與生產和設計人員溝通協調,靈活解決各種實際問題;⑧掌握一定量的船舶專業英語詞匯,能夠看懂英文圖紙和技術文件,能處理技術信函,并有一定的船舶修造現場英語交流能力;⑨了解船舶的使用性能和經濟性能,能對阻力、推力等參數進行簡單計算和分析。
(2)方法能力。①具有自主學習和知識拓展的能力;②具有獲取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的基本能力;③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3)社會能力。①具有合格的思想政治素質、良好的公民道德與職業道德素質、健康的身體與心理素質、基本的人文與科學素質;②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嚴格履行崗位職責;③具有作風嚴謹、團隊協作和堅持不懈的良好職業素質;④具有較強的安全意識、質量意識、規范意識和環保意識;⑤具有良好的協調能力、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⑥具有開拓精神、創新意識,具備技術知識更新的初步能力和適應崗位需求變化的一般能力。
1.“2+1”模式培養方案設計遵循的原則
(1)明確促進綜合職業能力發展的培養目標。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是發展綜合職業能力,要重點培養學生完成整體化工作任務的“綜合職業能力”,全面提升素質。
(2)采用學習領域課程模式。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核心是讓學生在盡量真實的職業情境中學習“如何工作”。構建以學習領域為典型代表的理論實踐一體化的綜合課程尤為重要。
(3)參照職業技能鑒定的相關要求。在方案實施中滲透資格考核的內容與要求,使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順利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
(4)貫徹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設計理念。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項目驅動、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行業優勢和借助社會力量,建立校企合作、校企雙贏的長效機制,促使工學結合不斷完善和發展。
2.人才培養模式的總體設計思路
我們主要采用目標定位的四階段課程體系:將“2+1”中的“2”分解為“1+1”,將“2+1”中的“1”分解為“0.5+0.5”。在“1+1”階段,主要進行職業崗位(群)的技能訓練與職業素質教育,完成職業資格取證;進行相對完整的某一專業技術領域的知識與能力教育,滿足學生職業發展與遷移的需要;進行人文素質、思維方法及終身學習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打好基礎。第一個0.5:圍繞畢業實踐設計任務,進行綜合職業能力訓練,并進一步熟悉某一職業方向的工作任務,成績較好的學生可考取高級職業資格證書;最后一個0.5:進一步提升職業技能,拓展職業能力,獨立完成工作任務,達到頂崗要求,完成準企業員工身份的轉變。
1.第一學年(第Ⅰ、Ⅱ學期),依據船舶工程技術專業標準,在校內對學生進行船體識圖與制圖等基本技能培養,在合作企業安排0.5周的專業認識實訓,完成公共基礎課和中級職業技能模塊的教學任務,使學生取得中級職業資格證書,獲得初步的謀生本領。
2.第二學年(第Ⅲ、Ⅳ學期),先期在校內對學生進行船體放樣、船體裝焊等專業技能的培養,后在合作企業安排3-5周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訓練,完成職業方向課程模塊和選修課程模塊,進行訂單培養,并開展高級職業資格證書的認證工作。
3.第三學年(第Ⅴ、Ⅵ學期),第Ⅴ學期,先期在校內對學生進行船體生產設計、船舶CAD/CAM、船舶檢驗等職業技能的培養,后在合作企業安排8周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專業綜合能力訓練,完成結合職業崗位的畢業設計工作;第Ⅵ學期,安排學生在合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完成準企業員工向職工的轉變和按專業方向考取高級職業資格證書的取證工作。
[1]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J].中國教育報,2005-11-10.
[2]張書禮.談高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的規范和有效實施[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0).
[3]《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
[4]耿潔.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08).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2+1" mode of work study combination of marin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ajor
Dai Li-hua, Shi Le-jun
(Yantai Vocational College, Yantai Shandong, 264670, China)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2+1"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notation, general design idea,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solve the problem of "2+1" pattern only pay attention to "1" out of touch with "2" and "1", mak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 of "2+1" follow the law of education, implement operation mode of work study combination, fully embodies the idea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riented and ability oriented.
work study combination;"2+1" model;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G710
A
1000-9795(2014)01-0226-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3-11-29
代麗華(1969-),女,山東煙臺人,講師,主要從事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和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的科研與教學工作。施樂軍(1965-),男,山東煙臺人,副教授,從事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研究。
本文系山東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工學結合有效模式及政策制度研究》(課題編號:YBKT2011113) 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