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邵 胤
(云南經濟管理職業學院 云南昆明 630506)
《了不起的蓋茨比》譯文修辭分析
王 麗 邵 胤
(云南經濟管理職業學院 云南昆明 630506)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著的中篇小說,在美國文學占據著重要地位。然而,小說使用的藝術手法、敘事方式方面的探索、譯本與英語原著修辭手法的區別也成為了研究的重點,因此,本文將從修辭方式的角度對翻譯詞語的區別以及人物語言方式的異同進行分析,尋求一種解讀原文和譯文的有效途徑,為英漢互譯提供修辭基礎,為學術研究提供便利條件。
《了不起的蓋茨比》;譯文;修辭分析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以“迷惘的一代”而著稱的美國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所著,這篇小說的問世在美國乃至世界范圍掀起了一陣閱讀狂潮,而該篇小說也奠定了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美國史文學界的崇高地位,評論界對于這篇小說贊嘆不已[1]。
菲茨杰拉德以他獨特的菲氏手法描繪了一個奢靡的美國現實社會,而這樣的描寫在早期是不為中國大眾所能接受的。然而,中國讀者對他和他的小說徹底改觀則是到80年代,不少學者充分另辟蹊徑對他的思想和藝術手法進行全新的改觀和討論,這也才逐漸扭轉了我國學術界對菲茨杰拉德的錯誤認識,對他的作品從接受到喜歡。
(一)有關“美國夢”破滅的主旨?!懊绹鴫簟钡钠茰缡亲g文譯者以及評論界對于《了不起的蓋茨比》主題思想的高度總結和概述[2]。認為該小說通過對蓋茨比的悲劇的描寫再現了美國20世紀20年代的"迷惘的一代"的美國夢的必然破滅。
(二)小說使用的藝術手法探究。小說運用一種象征意義從側面烘托當時的美國背景和社會現狀。“綠燈”象征著蓋茨比一直以來的夢想和追求的目標,而最后的“灰燼山谷”則是蓋茨比眼中紙醉金迷,精神荒蕪的社會環境[3]。
(三)敘事方式方面的探索.這篇小說敘事獨到。文章看似是以尼克的故事為小說的主線,蓋茨比為配角,尼克只是當時的社會背景,一個縮影,而文章從側面烘托出了蓋茨比的故事,這才是小說的主題。
雖然《了不起的蓋茨比》譯文在國內廣泛傳播,但對于譯文修辭手法、象征意義、譯文詞語處理等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見,因此,本文意在從譯文修辭手法進行分析歸納,并提出淺顯的譯文見解旨在探索更佳的途徑解讀譯文。
(一)譯文中譯名挑選和翻譯的探討.首先,小說的譯名各有不同,如《了不起的蓋茨比》(巫寧坤譯,1983)、《燈綠夢渺》(周敦仁譯,1982),而被大眾接受的則是《了不起的蓋茨比》,《燈綠夢渺》作為又一譯名,因為它詩意的表達了文章的主題:綠燈代表了蓋茨比畢生追求的夢想,夢渺則是希望破滅,不過局限性大,讀者很難領悟。因此,譯名不僅需要符合主題還需要淺顯易懂。
(二)譯文詞語的選擇和區別.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和譯者思想的接受程度不同,中國文字一義多詞,所翻譯的詞語就會有差別。例如:Everybody think so—the most anvanced people .And I know.在巫寧坤譯本中的意思為:人人都認為這樣,那些最先進的人,而我知道。但在另外一個譯本中則是:所有人都這么想的,老人也不例外,這些我全部了解。advanced,它可以翻譯成“先進的”,也可翻譯成“年老的”,而明顯“先進的”過于突兀,而“年老的”更為貼切。因此,為了能夠更好的達到原著的效果,需要仔細揣摩著者的真正意思才能準確翻譯。
(三)長句的修辭對比分析.《了不起的蓋茨比》在全文中長句較多。例如:The abnormal mind is quick to detect and attach itself to this quality,When it appears in a normal person,and so it came about that in college I was unjustly accused of being a politician, because I was privy to the secret griefs of wild, unknown men.巫寧坤譯本中意思為:這個特點在正常的人身上出現的時候,心里不正常的人很快就會察覺并且抓住不放。由于這個原因,我上大學的時候就被不公平的指責為小政客,因為我知道一些放蕩的、不為人知的傷心事。巫寧坤偏向了直譯,長句正是菲氏寫法的特點,通篇流暢,表達能力極強,因此,翻譯的時候需要譯者巧妙的推敲著者的心思。翻譯時力求層次清晰,在翻譯過程中既要保持文章的風格特點,更要擁有高超的英文轉換技巧,力求達到作者的思想高度。
本文通過對修辭手法的分析,從多個方面簡單探討了《了不起的蓋茨比》譯本風格,譯者的譯文風格關系到讀者和學者對小說的研究,因此,為了讓譯文向更開闊的領域推廣,譯者尊重原著的風格,理解著者的行文風格和修辭手法,尋求突破,以便讀者更能接受。
[1]余漢英.試析《了不起的蓋茨比》之主題[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02):85-87.
[2]高慧.《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美國夢”[J].電影文學,2011(08):103-104.
[3]吳旭凌,陳巧巧.《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色彩象征[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0(08):57-58.
The rhetoric analysis of "The great Gatsby"
Wang Li, Shao Yin
(Yun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Economic Management, Kunming Yunnan, 630506, China)
"The great Gatsby" is USA writer Vladimir Scott Fitzgerald's novell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merica literature. However, the difference of the use of artistic techniques, the exploration of novel narrative mode, translation with the original English rhetoric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study,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n translation words and characters from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rhetoric perspective, to seek the effective way for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al and the translation, to provide rhetorical basis for English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to provide convenient conditions for academic research.
"the great Gatsby"; translation; rhetorical analysis
H315.9
A
1000-9795(2014)03-0365-01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1-11
王 麗(1980-),女,云南大理人,講師,從事翻譯、英美文學方向的研究。
邵 胤(1979-),男,云南師宗人,講師,從事英語教學、英美文學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