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軍芳 王艷艷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 浙江紹興 312000)
期貨和債券市場漢語新聞報道中的隱喻研究
——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
常軍芳 王艷艷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 浙江紹興 312000)
認知語言學將隱喻視為語言的本質現象,是一種認知手段,反映語言與現實及人類認知的相互關系。隱喻的實質是用一事物理解另一事物,用具體、生動的形象理解復雜、抽象的概念。隱喻對理解復雜、抽象的金融市場語言有重要意義,但當前利用漢語語料對金融市場語言的隱喻研究較少。本文擬從認知語言學理論出發,從語言、認知、語用三個視角分析期貨和債券市場漢語新聞報道中的隱喻用法及其文化內涵。
隱喻;期貨和債券市場;認知;人類經驗;源域和目標域
傳統語言學認為隱喻是語言的非正常現象,是可有可無的。Lakoff&Johnson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1980)標志著認知語言學研究隱喻的正式開端,他們提出隱喻的實質是“用一事物來體驗或理解另一事物”。
隱喻對理解復雜、抽象的經濟語言有重要作用。當前對經濟文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形勢、全球發展狀況及經濟擴張手段與后果等方面,關于經濟領域內的期貨市場和債券市場語言的研究較少。此外,大多數隱喻研究選取英語語料為研究對象,以漢語語料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也不多。筆者擬從認知語言學相關理論出發,從語言、認知、語用三方面對債券市場和期貨市場新聞報道中的隱喻用法進行綜合闡述。
(一)概念隱喻理論
Lakoff認為隱喻是人類用某一領域的經驗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領域經驗的認知活動,是從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Lakoff&Johnson,1980: 3)。隱喻既是重要的認知方式,又在經濟文本中起著重要的意義建構和顯示連貫的作用。
(二)經濟文本中的隱喻
存在大量隱喻表達是經濟文本的一個重要特征,隱喻表達字面意思之外的特殊含義。經濟從整體上來講,被隱喻為一個有機體。在經濟文本中,機器隱喻是使用最頻繁的隱喻。陳敏(2010)曾研究經濟話語中的隱喻與意識形態,指出改革開放前后經濟文本的隱喻變化主要與意識形態有關。孫亞與王立非(2013)將教材中的隱喻作為評估《商務英語綜合教程》的要素,他們指出:在商務英語課本中,使用頻率高的源域包括人類、容器、物體、戰爭、競爭、移動、旅行等,形成了深受英美經濟傳統影響的概念隱喻。但這些研究未針對金融市場話語,沒有專門的金融市場新聞報道語料。
本文選取國際金融報中104篇關于期貨和債券市場的報道,運用概念隱喻理論,分析這些文章中的隱喻種類和使用頻率,并論述隱喻建立的基礎及所反映的文化與意識特征。本文采取語料庫分析隱喻,語料處理工具為AntConc 3.2.2w。首先,利用Lakoff(1993)的鑒別隱喻的準則,并借鑒束定芳(2000:194-198)的識別隱喻表達的理論,提取出隱喻表達方式及主題詞。接著利用AntConc 3.2.2w來檢索這些主題詞,識別索引中與主題詞相關的隱喻,以減少重復,提高客觀性及效度。最后,舉例考察隱喻使用與認知、人類經驗和文化的關系。
戰爭隱喻、爬山隱喻、旅途隱喻、天氣隱喻、自然災害隱喻、機器隱喻、領土隱喻、小說隱喻、人類隱喻、建筑隱喻及液體隱喻被廣泛用于描述復雜、抽象的期貨和債券市場。旅途隱喻, 人類隱喻和液體隱喻是使用最頻繁的隱喻。
(一)旅途隱喻
Lakoff (1993: 17)提出“事件結構隱喻”。 他指出:在隱喻框架中,人們通過空間、移動來理解諸如狀態、變化、過程、動作、原因、目的、方式等抽象概念。在“人生是旅途”中,若干個基本概念隱喻構成了該隱喻,這些隱喻分別是:
1.狀態是位置
2.變化好似從一個位置到另一個位置的移動
3.目的是終點
4.達到目的的方法是途徑
5.行動是運動。
以上隱喻經過結合和擴展,便形成了“人生是旅途”的隱喻。因此生命是有目的、有路徑、不同的路徑代表不同的生命歷程,通向不同的目的,人們可以從中做出選擇。同樣,在金融市場中,各種各樣的經濟活動可以被理解為某一公司或組織朝既定目標前進的運動,因此金融危機后的復蘇過程被隱喻為是旅程,抽象的復蘇過程被理解為具體的旅程。
經濟復蘇過程是旅程 建立在若干個基本隱喻之上,這些隱喻分別是:
1.起點是出發點,如:起點
2.目標是終點,如:目標
3.經濟前景是旅程的路線,如:走勢
4.金融市場的發展是朝向目的的移動,如:徘徊
5.經濟決策是確定目標,如:不敢上也不敢下
6.發展速度是移動速度,如:步伐減緩
7.發展中的困難是旅程上的障礙,如:重挫
8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是旅程上的機會,如:良好契機
(二)人類隱喻
人類自身的感覺和經驗為人類認識世界提供了基礎,金融市場被隱喻為需要補給營養來生存的人,金融市場的一些特征為人類的特性。“金融市場是人”由以下基本概念隱喻組成:
1.金融市場的要素是人體的器官,如:龍頭
2.公司或組織之間的關系是人類與外部環境的聯系,如:伙伴關系
3.經濟周期是人的生命周期,如:萌芽
4.金融市場的發展狀態是人類的身體或精神狀態,如:喘息
5.所得是食物,如:消化
6.人對期貨和債券的態度是人對明星的狂熱,如:追捧
(三)液體隱喻
在金融市場中,期貨和債券是主要的商品,期貨和債券及資本的流通被隱喻為液體的流動,如:渠道。
(四)戰爭隱喻
此外,金融市場的參與者經常被喻為戰爭雙方,經濟措施是采取的戰爭策略,故而“金融市場參與者的經濟活動是戰爭行為”。在戰爭隱喻中,出現了兩個基本的概念隱喻:
1.金融市場的要素是戰爭的組成部分,如:戰略目標
2.經濟活動的實施過程是戰爭的過程,如:占據
(五)機器隱喻
科技的發展使得機器成為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機器使人類的生活變得相對簡單、舒適,故而機器隱喻充斥著經濟文本。人類根據對機器的經驗邏輯,將始運作的金融市場隱喻成一個運行的機器,該隱喻建立在四個基本隱喻之上:
1.金融市場的工作機制是機器的工作原理,如:機制
2.金融市場的運行是機器的運作,如:啟動
3.調控金融市場是操縱機器,如:操作
4.經濟措施的作用是機器的效用,如:模式
(六)建筑隱喻
作為一種結構隱喻,建筑隱喻在理解經濟系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人類在數千年前就開始建造房屋,因此對其結構及其建筑方式非常熟悉。人類將經濟系統看作一個建筑物,該隱喻包含兩個基本概念隱喻;
1.經濟系統組成成分是建筑物的構成部分,如:格局
2.發展經濟是建房,如:優化
(七)其他隱喻
此外,爬山隱喻(如:頂峰),天氣隱喻(如:陰雨連綿),自然災害隱喻(如:重災區),領土隱喻(如:試水該領域),小說隱喻(如:尾聲)也用來描述復雜的金融市場。
比較英漢經濟報道中的隱喻特征發現,英漢隱喻使用存在一些差異,而這些差異與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因素有關。在英語金融報道中,自然災害、地震、沖突、心理和生理健康、天氣等被用來描述期貨和債券發展情況。此外在英語報道中有大量與海洋有關的隱喻。漢語報道也頻繁使用旅途、天氣、自然災害、沖突、心理和生理健康等相關隱喻。另外,漢英經濟報道在人體隱喻的使用上存在明顯差別。中國人喜歡用“心臟”來表達個人感覺和感情。但在英語中,此類隱喻較少。西方人喜歡用天氣來表達心情,因為在航海中,惡劣的天氣會造成嚴重損失甚至是生命,而晴朗的天氣能幫助水手們快速到達目的地。并且,傳統中醫理論強調內部器官的重要性,特別是心臟、脾胃和腎臟、因此許多表達方式與這些器官相關。但在英語中表達相同意思的隱喻多與外部身體結構有關。通過語料分析可以看出,英語相關表達方式較為客觀,且多與自然有關,這與傳統文化、生活習慣和邏輯思維密切相關。隱喻的使用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關:中國人自古強調和諧與合作,古時學者喜歡通過旅行增長學識,佛教與儒家思想也對語言的使用有重要影響
綜上所述,隱喻被廣泛用于金融市場報道中,平均每1000字中出現22.35個隱喻。在11種概念隱喻中,每種隱喻又可分為不同的基本隱喻,基本隱喻的源域系統地映射到相應的目標域中,并進一步表明隱喻建立在人類經驗之上,研究漢語金融市場報道中的隱喻用法可以豐富隱喻研究的漢語語料,幫助人們理解復雜的經濟語言,更好地了解隱喻的用法及其語言與認知的關系。同時對金融市場語言進行隱喻分析能夠進一步推動隱喻研究,豐富隱喻理論。
[1] 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1 Аbout the Mind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2]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рhors We Live В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2003.
[3] Lakoff, G. The Contemрorary Theory of Metaрhor [А] In Оrtony, А. (ed.) Metaрhor and Thought [C], Cambridge: CUP, 1979/1993..
[4]陳敏.經濟話語中的隱喻與意識形態[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A corpus-based study of metaphors in Chinese reports on bonds and futures market
Chang Jun-fang, Wang Yan-yan
(English School, Zhejiang Yuexiu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Shaoxing Zhejiang,312000, China)
Cognitive linguistics views metaphor as a phenomenon structuring our life, and reflec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 reality and human cognition. 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to conceive one concept in terms of another, and usually the abstract and complicated concepts ar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more concrete and vivid concepts. Metaphors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understanding complicated and abstract economic language. But there has been little research into the use of metaphor in Chinese financial market news report. W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paper giv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etaphor through an integrated approach, which means it will incorporate a linguistic, cognitive and pragmatic approach.
Metaphor; Bonds and futures market; Cognition; Human experience; Target domain and source domain
H315
A
1000-9795(2014)01-0343-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3-11-27
常軍芳(1987-),河南漯河人,講師,從事認知語言學、二語習得與外語教學法方向的研究。王艷艷(1982-),河南洛陽人,助教,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