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祥
(綿陽師范學院 四川綿陽 621000)
明清實學與朝鮮李朝實學的共同點
李 祥
(綿陽師范學院 四川綿陽 621000)
本篇文章主要論述明清實學與朝鮮李朝實學的共同點。他們的共同之處是:一、歷史條件大體相同;二、舍虛務實,經世致用;三、濟世救民,批判專制的民主啟蒙色彩;四、反對復古,提倡個性解放的啟蒙意識。
明清實學;朝鮮實學;共同點
明清實學是我國歷史上特定時期的產物,是含有特定歷史內容的學術思想形態,它最初主要是針對宋明理學的日趨空疏衰敗,尤其是陽明“心學”的禪化而提出的,至明代后期而蔚然形成為一股影響廣泛的實學思潮,這一思潮把儒學的“經世”傳統提高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股進步思想潮流,由學術而遍及政治、經濟、科學和文化藝術等領域,由批評理學而發展為對封建君主專制主義和封建蒙昧主義的抨擊,具有早期啟蒙思想性質。總之,中國明清實學是“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通往近代新學的橋梁,是近代進步學者批判封建制度的理論先驅。”
實學思潮在中朝兩國的興起、發展及其思想內容,呈現出以下一些共同的特征:
中朝兩國實學思想都是在封建社會末期自身內部的產物。中國是從16世紀中期末開始走上封建社會末期,朝鮮從16世紀末開始走上封建社會后期。首先兩國都是以農耕為本的封建小生產經濟,進入封建末期以后,土地制度都異常混亂,土地兼并非常嚴重;其次,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商業資本的活躍,為新生產方式的萌芽提供了溫床。中國從明中葉開始,在商品經濟較為發達的江浙地區的絲織業中最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朝鮮也經過17、18世紀商品貨幣經濟的迅速發展,在18世紀后半期首先在礦業部門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又促進城市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形成。這種經濟階級關系的變化更加動搖了封建統治的基礎;再次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認識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出現了許多自然科學研究成果。與此同時隨著西學東漸的日益擴大,中國和朝鮮原來封閉的思想體系日趨受到猛烈沖擊,但是西方的殖民擴張尚未正式開始,危機意識尚未形成,原有的文化氛圍尚未發生根本變化。在意識形態領域宋明理學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越來越暴露出自己的弊端,只剩下虛偽的道德說教和空談心性的腐朽學風,以至“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禍國殃民至極。可見,封建社會及其統治思想已經到了馬克思所說雖尚未達到“崩潰時期”但已“能夠進行自我批判”的歷史階段。在這一歷史時期具有清醒頭腦和憂國憂民意識的中朝兩國有識之士在西學東漸的影響下開始承擔起“自我反思與批判”的歷史使命,為社會提出種種改革設想,這就是時代的產物——實學思想。
明朝覆亡,有識之士在痛苦的反思中提出“救弊之道在實學不在空言”,“實學不明,言雖精,書雖備,于世何功,于道何補。”他們認為必須以有用的“實學”取代“明心見性”的空談,這就把實學推向高潮,形成了明清實學思想發展的鼎盛階段,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都終生以“經世致用”為治學宗旨,明清實學繼承和發揚了儒學的經世傳統,豐富了新的內容,從學術內容到學風都呈現出舍虛務實,經世致用的特點,這就將中國儒學的經世傳統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朝鮮實學思想堅決反對朱子學脫離實際的清談空論,主張“學以致用”。他們鄙棄道學家們的空洞的道德說教,終生研究所有認為有益于國家和人民的富國強兵之學問,他們根據“經世致用”“利用厚生”的治學宗旨,不僅將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社會改革視為自己的研究實學的首要課題,而且將研究自己國家的歷史、地理、風俗、制度、語言、文學等作為實學的重要內容,還將天文學、數學、物理學、醫學、農學等自然科學技術也納入實學中來。
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則是對封建專制政治制度的討伐檄文。他在《原君》篇指責“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今天下之人,視之如寇仇,名之為獨夫”,并指出“古者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觀點,主張君臣共治。他還宣稱說:“我之出仕也,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黃宗羲甚至提出“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學校”的主張,類似于近代君主立憲的議會制度的設想,閃爍出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的光輝。王夫之則肯定貧富不均現象的存在是合理的,應聽其自然,乃至把“大賈富民”視為“國之司命”,反映了市民階層的財富觀,并在財政思想方面突破舊說,成為第一個從理論上為貨幣稅辯護的思想家。丁若鏞更是把實學進步的社會政治觀點推向最高階段。在他著名的《原牧》一文中指斥統治者“牧”濫用權力,把古代是為人民辦事而存在的“牧”變成了剝削壓迫人民的統治者,因此要廢除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建立應是統治者為民而存在的民本制度。他說:“牧為民有乎,民為牧生乎,……牧為民有也。”他還進一步指出,君主應由人民群眾推舉,也可由人民群眾罷免或改選的觀點。他在《湯論》中反對君主世襲制度,主張由人民協會代替君主制。他的進步政治觀點成為朝鮮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萌芽。丁若鏞還主張改革田制,提出“唯耕者有其田”,對后來民主革命中解決土地問題有借鑒作用。他還主張發展工商業,開發礦山、發展交通和對外貿易等。
李贄、袁宏道等人堅決反對文學的復古主義,熱情地關注現實,提出“治貴適時,學必經世”的文學主張,強調發揮文學的社會作用。他們還對當時盛行的戲曲、小說予以肯定,力圖以帶有市民傾向的新文學代替正統的封建文學。李贄提出了“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的著名命題,即是“當下自然”之“道”,并進而提出“人必有私”乃“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這對理學家的“存天理,滅人欲”是石破天驚的沖擊。他還抨擊統治者的“政、刑、禮、德”的殘暴統治,提倡“各遂其千萬人之欲”,達到“各遂其生,各獲其所愿有”的理想社會。李贄還宣揚人人“生知”的平等觀,主張男女平等、君民平等和“物情不齊”的個性說,提倡人的個性自由發展。這正是新興市民階層思想的反映。李就很注重發揮文學的社會作用,要求作家反映社會要“有所指摘”、“諷刺于世”。樸趾源則指出“立言以設教”的文學目的,并提出了“即事有真趣,何必有古祖”的觀點。在重情非理方面,李即認為人欲是普遍存在的客觀事實,“凡有血氣心患者,莫不有欲”,并把欲和情有機地聯系起來,認為“神明之心”是以“血肉之心”為前提的,“不言血肉則無以明心之動靜及性情之根委”,從哲學的高度揭示了情之產生的根源,把情與欲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樸趾源更把“欲”“情”與人的愛情婚姻的悲慘遭遇相聯系,批判封建禮教的罪惡。
綜上所述,在歷史上中朝兩國的實學思潮雖各有不同的特點,但都經歷了興盛發展的燦爛時期,其豐富的內容,革新創造的勇氣和閃爍著近代曙光的啟蒙精神,促進封建文化的解體,成了向近代邁進的橋梁,都對本國的經濟、政治乃至思想文化起過推動作用,它還將作為一種精神財富融入本國的傳統文化之中,為后人所繼承和發揚。然而由于中朝文化在其幾千年積淀中已經形成了自己“超穩定結構”,因而實學思想的批判雖然能夠促進封建板塊的解體,卻不可能從根本上打碎這一板塊,除政治、經濟等原因之外,實學思想本身的性質也決定了這一點,因為它并非一種全新的思想,它沒能也不可能同產生他的母胎——封建文化完全分離,與之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中朝兩國的實學思想歷經二三百年而始終未能形成一股強大的足以與傳統文化分庭抗禮的社會思潮,這種結局與資本主義萌芽盡管在中國的土地上發展了三百多年,但最終卻未能孕育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是一致的,這就是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歷史的發展規定了思想的發展,這不是歷史的巧合,這是歷史的必然。中朝傳統文化的“超穩定結構”阻礙了兩國社會歷史的發展,而社會歷史的停滯不前又決定其內部不可能產生新質的文化,在世界歷史已進入資本主義時期的國際條件下,外來文化的沖擊已不再能夠避免,而兩國新質文化的產生正是得益于這種沖擊,實學思想的發生與發展,無疑在一定程度上為接受這一沖擊作了思想上的準備,為后來中朝近代思想的產生提供了思想養料。
[1]葛榮晉,著.韓國實學思想史[М].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中國實學研究會編.中韓實學史研究[М].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3]朱紅星,李洪淳,朱七星,著.朝鮮哲學思想史[М].延邊人民出版社,1989.
[4]朱七星,著.中朝日實學思想之比較[J].延邊大學學報,1996,4.
The common point of the practical learning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Korean Li practical learning
Li Xiang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China)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mmon point of the practical learning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Korean Li practical learning. They have in common is: one,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 roughly the same; two pragmatic, practical; three, criticizing the autocratic democratic enlightenment color; four, against the retro, advocated individual liberation consciousness of enlightenment.
practical learning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Korean Li practical learning; common point
K24
A
1000-9795(2014)03-0432-01
[責任編輯:陳懷民]
2014-01-20
李 祥(1981-),男,江蘇揚州人,中級講師,從事韓國近現代史、朝鮮半島歷史與文化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