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英 鄭 龍
(江西省婺源縣人民法院 江西上饒 333200)
民事訴訟中的法院調解
李桂英 鄭 龍
(江西省婺源縣人民法院 江西上饒 333200)
民事訴訟中的法院調解是指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在審判人員,原、被告的參與下,雙方當事人就發生爭議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自愿進行協商,用達成協議的方式來解決糾紛的訴訟活動。法院調解制度是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一項基本原則,在解決民商事糾紛中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這種方式不僅能夠的迅速解決糾紛,而且對社會的安定,國家的和諧起著巨大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發展,一方面市場經濟體制完善、新類型的糾紛日益增多,另一方面人們法制觀念的不斷增強、法制程序不斷規范以及審判方式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法院調解制度在司法實踐中逐漸暴露出許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給法院工作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同時,也引起了一些當事人的不滿。對法院調解的改革、完善已勢在必行。為此,本文擬就現行法院調解制度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及完善作些粗淺探討,以利于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改革。
民事訴訟,法院調解,調解
1.調判不分離,導致法官權力過大,以判壓調。在我國民事訴訟中,調解人員一般都具有雙重身份及地位上的優勢。法官在主持調解的同時還具有裁判的權力,這種的雙重權力,使當事人在調解過程中具有心理壓力,這種壓力,往往使自愿性調解演變為在法官主持引導下非自愿性調解,以至于調解功能過度膨脹,而審判功能相對萎縮。至此,調解雖然只是審判權的一種運行方式,但卻嚴重阻礙了審判功能的正常發揮;在這種調解制度的引導下,調解中摻雜了審判,使當事人的自愿打了折扣,調解的結果實際的是一方當事人不情愿的結果,這樣,就使當事人認為最后還是得“審判”說了算。與此同時,在民事審判實踐中,許多法官更愿意把更多精力放到規勸當事人進行調解上來。法官偏愛調解的原因不言而喻:調解比判決更加符合當前法院的利益。法院內部的績效考評制度,案件承辦法官的職務升降、工資待遇等都與其調撤率、錯案率直接掛鉤,這種制度使得法官在審理案件的同時面臨著基于錯判、調撤率低的雙重壓力,為了規避這種壓力與風險,法官在審理案件更愿意采用調解的方式來處理糾紛,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可能漠視了調解的“自愿”性,而利用自己的特殊雙重身份對當事人進行以判壓調的勸說,盡量說服當事人接受調解以達成協議。不排除某些法律素養不高的審判員會利用當事人對法律的無知,對當事人進行誘導,從而達到調解的目的。基于法官這種趨利避害的選擇,容易導致不能充分的尊重當事人的權利,強行調解,久調不決,這種調判不分的制度,傷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2.“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的法律規定,極大地縮小了法院調解的適用范圍,使當事人和人民法院花費與判決同等的訴訟成本,才能進行法院調解。法院調解是在尊重當事人意愿基礎上進行和達成的,如果當事人自愿對爭議的事實和法律問題作出妥協,并且不損害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或他人利益,也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分清是非就不必要了。只有在以調解作為惟一結案方式的條件下,才格外強調為達成調解結案的目的,一定要分清是非而犧牲當事人自愿原則。所以,當事人雖然可以達成公正的協議,并心悅誠服地自覺履行,但是,既然是非已分得很清,當事人自愿放棄權利,委屈達成調解協議的可能性就會變小。原則上法院應判決結案,調解的適用范圍應相對縮小。所以,調解不能過分地追求客觀真實。
3.民事訴訟法規定,調解書送達當事人簽收前當事人可以反悔,這一規定違反民事基本法規定,同時增加了人民法院的訴訟成本支出。首先,新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七條規定“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調解協議,作為雙方方當事人以協商自愿達成的協議,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達成調解協議的過程符合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具備參訴主體資格,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當事人在協議上簽名或捺印的行為在性質上屬于民事法律行為,《民法通則》第五十七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從成立起具有法律約束力。行為人非依法律規定或者對方同意,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當事人有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的自由,但必須是在合法的前提下。當事人在調解協議達成后,對民事調解書以不同意為由拒絕簽收,推翻自己的意志,這種行為與《民法通則》的上述規定相悖,這種推翻行為不應當得到法律上的支持與認可。
其次,調解書送達前一方有權反悔,這一規定雖然對對反悔的一方權利得到了保護,但這種保護卻建立在對另一方權利剝奪的基礎上。這一規定對使當事人之間權利的配置不合理,積極參加調解并按協議履行義務的一方的權利得不到保護和相應的司法救濟,隨意反悔的一方也得不到任何相應的法律制裁,同時也浪費的司法資源,這一規定,顯現了立法上的不平等。
最后,由于調解書送達前可以隨意反悔,調解書本應與判決書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調解書的權威無法體現,不僅使當事人選擇法院調解糾紛解決機制的積極性大大降低,同時也增加人民法院訴訟成本,引發了當事人訴累。
1.確立當事人主義的調解模式,弱化法官作用
完全保障當事人雙方享有平等的訴訟地位。在民事訴訟調解過程中,調解法官應處于公正、中立和消極的地位,法官僅可擁有以下職權:提供機會,提出建議,提供必要幫助。在民事訴訟雙方當事人經合意達成協議后,簽署該協議承認其效力。該協議一經法院法定程序認可即可產生與判決相同的效力。此外,筆者認為,如果調解不成功,參與先前調解過程的法官或者法院工作人員,不應該再參與此后該案的審理,這樣更有利于體現法院的公平。因為先前的調解過程同時也伴隨著案件事實的審查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案件并不一定完全查清。參與調解的法官在案件的調解過程中,是在還沒有完全查明事實的前提下已與當事人有了一定的接觸,可能會影響到他對案件事實整體判斷,造成先入為主或者對一方當事人產生偏見。如果讓他繼續審理該案件,尤其是在調解不成的情況下作出判決,無法完全站在中立的立場來保證裁判的公平、公正,至少在程序上會給當事人產生不公正的印象。所以,筆者認為參與案件庭前調解工作的法官與審判案件的法官應該分開。
2.對調解制度的程序加以規范,并對法院調解制度的適用范圍應明確
當前法律對法院調解程序的啟動沒有明確具體的規定,在實踐中,調解程序啟動隨意性較大。調解程序的啟動既有法律有強制規定,同時,調解開始也可以由當事人向法院申請,或者是法官綜合考慮后認為條件成熟時,建議當事人接受調解,但這必須建立在當事人自愿的基礎上,而不是在審判過程中只要承辦法官與合議庭認為必要時,就可以隨時組織當事人調解。可以借鑒美國法院的經驗,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和當地人均收入水平設定一個標準,當然,由于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差異較大,每個地區可制定適應本地區的標準。如訴訟標的額在10000元以上的,當事人達成共識之后,就可以自由選擇調解或判決的方式;訴訟請求價值在10000元以下的,可以直接由調解結案。在此基礎上,對調解的啟動,如果雙方當事人均申請法院調解則無可厚非,如果是一方當事人申請調解,法官應征詢對方當事人的意見,只有獲得其同意才可以啟動調解程序。另外,我國《民事訴訟法》只原則性地規定了“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愿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但沒有規定哪些案件不能運用調解,在審判實踐中,具體案件千差萬別,有些案件性質決定了其不應當進行調解,基于上述原因,法制應對必須先行調解的案件類型,以及不能適用調解的案件類型加以規定。
3.對調解協議生效及履行方式加以改革并明確,同時,當事人對生效方式及生效時間的選擇權
建議取消當事人的反悔權。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簡易程序受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規定“調解達成協議并經法官審核后,雙方當事人同意該調解協議經雙方簽名或者捺印生效的,該調解協議自雙方簽名或者捺印起即發生法律效力。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捺印,形成筆錄即生效,與判決有同等效力。”筆者認為,一審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也應改變過去必須要最后一方簽收調解書才為生效的做法。最后一方遲遲不簽收必將導致其他方利益的損害,因此應該規定一定期限,在此期限內沒有合理理由不簽收調解書的,即視為默認調解書有效。此外,對于刑法中規定的拒不履行判決、裁定罪,除判決、裁定外對拒不履行法院調解書的也應納入這一罪名,因為調解書與判決書、裁定書等一樣同樣屬于有強制執行效力的法院文書,其法律效力與判決、裁定應該是一致的,對不履行義務不應該規定不同的法律后果,這樣,不僅有利于督促義務方履行義務,同時更好的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The court conciliation in civil litigation
Li Gui-ying, Zheng Long
(Jiangxi Wuyuan County People's Court, Shangrao Jiangxi,333200, China)
The court mediation in civil proceedings refers to the people's court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judicial personnel, in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original, the defendant, the parties dispute, civi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between voluntary negotiation, litigation activities by way of reaching agreement to resolve the dispute. The court mediation system is a basic principle in our civil procedure law, has played a great role in solving civil and commercial disputes, not only can the solve settlement of disputes in this way rapidly, but also to the social stability, national harmony plays a huge role.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o perfect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new type of disputes increase day by day, on the other hand, people’s increasing legal sense, legal procedures and norms and judicial reform, the court mediation system of our country is gradually exposed many problems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these problems bring a lot of negative effect of court, to work colleagues, also causes some of the dissatisfaction. Reform and perfect the court mediation is imperative. Therefore, the paper discusses some of the drawbacks and perfection of the court medi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reform of the court mediation system in China.
civil litigation; court mediation; mediation
D915.2
A
1000-9795(2014)01-0443-02
[責任編輯:陳懷民]
2013-11-25
李桂英(1983-),女,河南安陽人,現職稱:助理審判員,從事法學方向的研究。鄭 龍(1986-),男,江西南昌人,法警,從事法學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