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峻嶺
(銅仁學院法律與政史系 貴州銅仁 554300)
中國古代懲治腐敗的措施探析
楊峻嶺
(銅仁學院法律與政史系 貴州銅仁 554300)
政府公職人員的腐敗問題在任何國家、任何朝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中國古代歷朝統治者為了保證公職人員廉潔從政,采取了若干措施懲治腐敗,這些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積極的效果,但也未能從根本上遏制腐敗現象。本文對中國古代懲治腐敗的措施的探析,對當前我國的反腐倡廉工作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中國古代;懲治腐??;措施
政府公職人員的腐敗問題在任何國家、任何朝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我國有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由于高度集中的君主專制體制和民主制度的缺失,歷朝統治階層的腐敗現象都比較嚴重,甚至于過度泛濫的政治腐敗還會激化社會矛盾,進而危及到封建王朝的統治基礎。可以說,中國古代歷朝統治者都不約而同的采取若干措施懲治腐敗,保證政府公職人員的廉潔從政,這也成為歷代王朝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
1.制定懲治貪腐的法律
戰國時期李悝制定的《法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法典,其中的“金禁”就是對懲治貪污受賄行為的規定。西漢時期建立和完善了獨立的監察法規,這使得處理貪污腐敗案件有了主要依據。當時對贓罪有了明確的區分,分為盜和贓兩大類,盜指公職人員利用職務之便侵吞國家共有財產,贓指接受下屬、吏民的賄賂。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長期戰亂,南北對峙,在整頓吏治、懲治貪污方面,顯得力度不夠,但這一時期卻在懲貪的法律系統化方面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例如《魏律》在前代的基礎上,把《盜律》中的“受所監受財枉法”,《雜律》中的“假借不廉”以及“呵人受錢”、“使者驗賂”等相類似的條文集中在一塊,創辟《請賕律》。這是中國最早的懲治貪污的系統化法律,很有意義。到了隋唐時期,當時懲治貪腐的法律主要體現在《開皇律》及《唐律疏議》中,特別是《唐律疏議》以國家大法的形式把有關懲治貪污犯罪的規定作為法律固定下來,劃分了官吏罪與非罪、罪輕與罪重的界限,這為懲治貪官污吏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明朝時,朱元璋除了建立嚴密的官吏考核和監督制度外,特別重視利用重典打擊貪官污吏。他下令對“奸頑刁詐、貪贓之徒”實行法外加刑。在明初陸續編成并頒發了《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和《大誥武臣》,都對反貪懲腐有具體規定,特別是朱元璋下令修訂的《大明律》中,把官員貪腐行為具體分為“官員受財”、“坐贓治罪”、“事后受財”[1]等11個種類,還增加了“攬納稅糧、冒支官糧”[1]等法律條文,除此之外還有19條懲貪條款[1],使懲貪的法網覆蓋了各行各業、方方面面??梢哉f,中國古代歷代王朝的統治者都制定了一系列嚴厲的法律制度來懲治貪腐,這對于預防官吏的腐敗行為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重刑治貪腐
中國古代在量刑方面對官吏的懲罰要重于平民百姓。唐律規定,監臨主司受財枉法,受賄相當于一尺絹的,要判處杖刑一百,并且一匹加一等,十五匹判處絞刑,而普通百姓盜竊,即使五十匹,只是役流而已。朱元璋更是為貪官污吏們準備了除中國傳統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之外,還設立了凌遲、黥刺、挑膝蓋、刖足、閹割、刷洗、稱竿、抽腸等一系列法外酷刑,尤其是“剝皮實草”,即把貪官污吏們拉到府州縣衙門左首的土地廟殺死,并將他們的皮整張剝下來,里面填上稻草,然后把這些假人擺在衙門的公座旁邊,以這種陰森恐怖的方式警示官員必須清廉從政,不能貪污腐敗。
3.建立嚴密的監察制度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漢,發展于魏晉南北朝,成熟于隋唐,在宋元得到加強,在明清高度完備。這種監察制度由御使監察制度和諫官言諫制度兩部分構成。御使和諫官二者職責不同,御使是對下監督百官,諫官是對上糾正皇帝的過失,二者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監察制度體系。監察機構獨立自成系統,實行上下垂直領導,直接對皇帝負責,且監察官員的地位高、職權大。關于監察制度朱元璋曾經說過:“國家之三大府,中書總政事,都督掌軍旅,御使掌糾察。朝廷綱紀盡系于此,而臺察之任尤清要”[2]。
4.完善廉政制度
為了懲治貪腐,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還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的廉政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是官員回避制度。官員回避制度最早出現于西漢時期,隋朝時期得到完善。當時明確規定官員任期三年,不許連任。并且規定:本地人不得為本地長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監臨,有血緣關系或婚姻戚屬關系的人,不得在同一個地區或者同一個部門為官??梢哉f,制定這種措施目的是為了防止官員之間相互勾結、徇私枉法。
5.開展廉政教育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十分重視開展廉政教育,并且把廉政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向官員和民眾灌輸“仁、義、禮、智”,“忠、信、誠、勇”、“勤、儉、節、廉”等觀念。例如宋朝時司馬光為教誡兒子,專門寫了篇《訓儉示廉》的家訓,其中有:“儉,德之興也。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喪身敗家,是以居室必賄,居鄉必盜。故曰:侈,惡之大也。”[3]而康熙皇帝曾經說過:“朕觀人必先心術,次才學。心術不善,縱有才學何用?”[4]并且將清廉作為選擇任用官吏的重要標準、考核升降官吏的重要內容、監察彈劾官吏的重要舉措和懲罰獎勵官吏的重要手段。
1.只反貪官,不反皇帝
這是在中國古代所有的懲治腐敗措施中都規避的一個問題。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不可能制定出懲治腐敗無能的皇帝的措施。偶爾有幾個開國賢君能自省,也只是對其不當行為言諫而己。這就使得反腐工作的要完全開展很困難,這種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決定了封建社會反腐敗是不會取得根本性成功的。
2.反腐敗只靠少數人
在封建社會,皇帝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的總代表和庇護人,其階級本性決定了他對腐敗和反腐敗都有度的要求,他們最關心的是江山大統,而不是老百姓的利益。
3.反腐敗只靠法律制度
中國封建社會的監察制度歷史久遠、嚴密完備,已經是一項整飭吏治、整肅綱紀的政治防御工程。但它也并不能從根本上遏制腐敗,這是因為在反腐敗過程中,如何執行顯得尤為重要。法律的精髓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在等級森嚴的封建專制主義制度下是無法實現的?!岸Y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級觀念根深蒂固,法律制度也只能成為一紙空文,而普通老百姓只能期盼如“包青天”、“施青天”這種青天老爺們的出現。因此,在人治大于法制的中國封建社會,反腐敗的措施往往會相反的成為腐敗的幫兇。
綜上所述,我國古代懲治貪腐的措施是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其中許多的廉政主張和肅貪措施,在客觀上是符合當時人民的普遍愿望,對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也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在今天仍給我們以巨大的啟示。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是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是人民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盵5]同時強調要:“始終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堅決查處大案要案,著力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盵5]可以說,在今天黨中央已經把腐敗問題提到了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必須下大力鐵腕懲治腐敗。而要反對腐敗,建立廉潔政治,首先就要繼續深化改革,完善社會制度,不讓少數投機者和腐敗官員鉆體制的漏洞,同時要完善法律制度,推進預防腐敗體系的建設,加強監察措施和廉政教育,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廉潔從政的清明之風。筆者相信,腐敗問題在不久的將來不再成為民憤的焦點和社會的毒瘤。
[1]田濤,鄭秦.中華傳世法典大明律[M].法律出版社,1999,9. [2]洪武實錄(卷70)[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司馬遷.訓儉示廉[M].文物出版社,1960.
[4]趙爾巽.清史稿選舉志[M].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4.
[5]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人民出版社,2012,11.
Measures of corruption punishment in ancient China
Yang Jun-ling
(Law and Politics and History Department,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554300, China)
The problem of corruption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exist in any dynasty any country. Ancient Chinese ruler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office clean politics, several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to punish corruption, although these measures achieved positive results in a certain extent, also failed to contain the corruption fundamentally.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orruption punishment measures, hav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current China's anti-corruption work.
Ancient China; corruption; measures
K12
A
1000-9795(2014)01-0452-01
[責任編輯:陳懷民]
2013-11-27
楊峻嶺(1977-),女,土家族,貴州銅仁人,銅仁學院法律與政史系講師,從事中國現代史及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