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玲
(鄭州大學公新聞與傳播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1)
淺議新媒體賦權效果
——以“草根”文化現象為例
王慧玲
(鄭州大學公新聞與傳播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1)
西方社會科學領域對賦權理論、研究和應用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賦權天然地具有對社會邊緣群體的關懷、對小團體溝通的重視并有著強烈的社會實踐性。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具有互動性的新媒體迅猛發展,新媒體賦權讓公眾獲得更多話語權,并為個體提供更大的“發聲”空間。本文將以“草根”文化現象為例運用西方賦權理論探究新媒體賦權效果。
賦權;新媒體;草根文化;話語權
1.西方賦權理論
賦權(empowerment,又譯為“增權”)是西方20世紀60、70年代出現的用語,[1]綜觀西方相關文獻綜述,賦權是一個多層次、寬泛的概念體系,在不同研究中,其適應的層面也不同。一般而言,可以從個體和集體兩個層面認識賦權。從心理學的個體動機角度看,賦權是“賦能”(enabling)或是一種“自我效能”(self-efficiency),它源于個體對自主(self-determination)的內在需求,在這個意義上,賦能就是通過提升強烈的個人效能意識,以增強個體達成目標的動機,它是一個讓個體感受到能自己控制局面的過程。[2]從集體層面看,賦權并不是如其字面的“增權賦能”那么簡單,它是一個動態的、跨層次的、關系性的概念體系,是一個社會互動的過程。[3]
有些學者把賦權界定為是一個過程,通過過程人們對自己的生活和周遭獲得更多控制。而美國社區心理學家帕金斯(Douglas D. Perkins)和齊默曼(Marc A. Zimmerman)則將賦權分為“過程”和“結果”兩個方面。“過程”是賦權行動的具體展開,注重的是如何(how);“結果”則是對賦權的檢驗,用來評估、測量賦權所帶來的社會后果。在此基礎上,他們認為,賦權可以從個體、組織和社群三個層次加以考察,這三個層次互相影響,但個體賦權是基本目標。
總之,賦權理論著重底層民眾和邊緣人群自主的社會行動,賦予他們掌控自身發展的權力。賦權的過程是重新換回邊緣群體對自身能力與知識的自信和重建自尊的過程。
2.新媒體賦權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賦權,賦予的是權力,不是權利。新媒體不能賦予權利,因其本身的技術特征和傳播特性,只能賦予公民權利的表達,更大限度實現其話語權。
新媒體賦權賦予誰權力?西方賦權理論的主流取向之一:賦權的對象主要是社會中那些“無權 ”的群體。所以,西方的賦權理論主要針對企業中的下屬,少數群體 、邊緣群體 、能力喪失者—也就是我們國內常用的 “弱勢群體 ”這一統稱所涵蓋的人群,那些在政治 、經濟 、文化等社會資源分配中處于劣勢,其生存、發展遭遇能力和和權力缺失的人群 。
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會組織》一書中提出: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通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而新媒體賦權是通過弱勢群體自身的參與,激發其潛能,令其在更大程度上掌握社會資源和自身的命運,從而實現社會變革。
一般而言,草根文化是相對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而言的,它生于民間,長于民間,沒有經過主流意識的疏導和規范,沒有經過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滿著鄉土氣息,草根文化也因此成為平民文化、大眾化文化的代名詞。實質上,“草根文化”是“草根群體”的一種話語權實踐表達,這種文化形成的背后,或強或弱地表達著他們的話語,訴說著他們的需求。
由于草根文化的天生特性,使得社會最底層的“草根們”站在公眾話語權的末端,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卻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打開了一個“發聲”窗口,“草根們”可以通過網絡,展示自我,發表看法,參與社會互動,草根文化在互聯網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臺。
《互聯網與網絡草根文化》(董燁,《中國傳媒科技》,2008年 03 期)論述了草根文化與互聯網的密不可分的關系:“互聯網吹響了草根文化的號角”,而草根文化也是“網絡媒體真正的‘根’”。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助長了草根訴求的伸張與草根文化的繁榮。通過新媒體平臺,草根階層們獲得信息自主權、發布權,沉默的草根們可以說話了;通過新媒體平臺,草根階層們可以建立自己的媒體空間,實現新媒體資源共享。
2005年開始,草根文化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自湖南衛視的《超級女生》開播,使一些平凡的人一炮走紅后,全國進入了造星時代,“造星時代”的來臨折射著草根文化的發展。靠選秀活動走紅的草根明星周筆暢、李宇春、等女孩們,是草根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選出來的,體現出大眾的審美自主性,再也不需要主流文化的引導和牽引了。新浪首開博客打通了“草根”言論渠道。網絡“草根”紅人胡戈對《無極》“惡搞”,形成所謂的“精英”與“草根”的碰撞使“草根”一詞的流行,“草根文化”正在慢慢動搖著傳統文化。
草根文化的興起要歸功于新媒體的跨越式發展。從最初的騰訊QQ、博客、 BBS到今天的微博、微信,從早期的 FLASH動畫到時下流行的原創微電影、原創視頻,新媒體為草根階層提供著全方位的輿論場。新媒體的交互性和隱匿性為草根網民們自由表達,實現話語權提供了可能。
草根明星們善于利用新媒體網絡平臺獲得廣泛關注,近年來,網絡新媒體利用資源優勢相繼打造出一批眾人追捧的草根明星,如2011年的“西單女孩”任月麗、2012年的“大衣之歌”朱之文等,如果沒有網絡等新媒體這個開放透明的平臺,這些明星們的出現恐怕會更晚一些,或者不為人知。
新媒體是草根文化的狂歡“天堂”,對于草根文化,網絡新媒體為其提供了無與倫比的繁衍生息便利。在新媒體這個廣闊的舞臺上,各位草根英雄可以盡情展示自己的個性與才華,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在這個泛娛樂時代,只要你有自我展現的欲望,哪怕你是草根,也有機會火一把,芙蓉姐姐的走紅就是一個典型,其利用新媒體賦權,實現了自身的網絡與成名的對接。從“芙蓉姐姐”旋風到“木子美”“鳳姐”“天仙妹妹 ”“楊二娜姆”“犀利哥”現象和從《星光大道》走出的阿寶、備受關注的小沈陽、等都是借助網絡新媒體的推動,才能一舉成名闖進公眾視野。
每一種新媒體的應用都擁有龐大的用戶群,并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態,內容、形式新奇多樣的新媒體應用已經成為當前大眾生活的重心,呈現并重構著當代中國的文化乃至傳播生態,為當代中國的文化發展注入新鮮血脈。
新媒體的出現為公眾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表達和宣泄的平臺,草根群體借用新媒體的解放力量自我賦權,使他們獲得一種成就感,通過新媒體賦權,草根階層的利益與訴求得以宣泄、表達、和呵護,這也推動了草根文化的傳播、發展和勃興,使草根文化迅速發展成為一種廣受社會大眾推崇的文化形態。
借用馬克斯·韋伯的一句話:“人是懸在自己所編織的意義之網中的動物”。草根們參與信息傳播的根本動力,是為了給自我一個準確的社會定位,獲得歸屬感和安全感。新媒體賦權使草根階層們找到自由表達的“突破口”,在新媒體大舞臺上,他們可以自由演繹,盡情發揮,積極參與社會互動,將他們底層的聲音上傳到社會中來,獲得應有的話語表達權。
[1]陳樹強.增權: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新視角[J].社會學研究,2003(05):70-83.謝進川.試論傳播學中的增權研究[J].國際新聞界,2008(04):33-37.
[2]Соngеr J.А., Kаnungо R.N,Thе Еmроwеrmеnt Рrосеss: Intеgrаting Thеоrу аnd Рrас-tiсе,Thе Асаdеmу оf Маnаgеmеnt Rеviеw,Jul 1988;13:3 471-481.
[3]陳樹強.增權: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新視角.Е. М. Rоgеrs & А. Singhаl,“Еmроwеrmеnt аndСоmmuniсаtiоn:Lеssоns Lеаrnеd frоm Оrgаnizing fоr Sосiаl Сhаngе,”Соmmuniсаtiоn Yеаrbооk 27,2003,рр.67-85.
On new media weighting effect -- Take "grassroots"cultural phenomenon as an example
Wang Hui-ling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China)
The field of western social science is discussed 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empowerment naturally have marginalized groups of social concern, small group communication attention and have a strong social practice. Along with the Interne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interactive, new media to empower the public to get more right to speak, and provide morespace for the individual "voice".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grassroots" cultural phenomenon as an example using western empowerment theory to explore new mediaweight effect.
empowerment; new media; grassroots culture; discourse power
G210
A
1000-9795(2014)03-0463-01
[責任編輯:陳懷民]
2014-01-13
王慧玲(1989-),女,河南駐馬店人,從事新聞與傳播理論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