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瑜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1)
從“陳永洲事件”談新聞職業操守對媒體公信力的影響
王 瑜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1)
記者收受錢財,代人捉刀,成為商業惡性競爭的一步棋子,近年來屢見不鮮。而當真相赤裸裸的展現在世人面前時,媒體的公信力也正逐漸淹沒在公眾的質問和聲討中,“陳永洲事件”的轟動效應可見一斑。新媒體時代,公共信息愈發透明清晰,刻意隱藏真相反而顯得欲蓋彌彰,這也敦促著媒體人作為社會之公器,講真話,辦實事,堅守新聞倫理,秉持最基本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操守,才能挽救岌岌可危的公信力。
陳永洲事件;媒體公信力;職業操守
2013年10月18日,廣州《新快報》記者陳永洲因涉嫌損害商業信譽罪遭長沙警方跨省刑事拘留。其被拘緣由起于從2012年9月26日到2013年6月1日之間,陳永洲曾發表10余篇有關中聯重科“利潤虛增”、“利益輸送”、“畸形營銷”及財務報表涉嫌造假等一系列批評性報道。隨后,2013年10月23日,《新快報》頭版頭條發表了重磅言論《敝報雖小,窮骨頭還是有兩根》,呼吁長沙警方放人。10月26日,身處湖南長沙第一看守所的陳永洲向辦案民警坦承其受人指使,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連續發表針對中聯重科的大量失實報道,并收受他人好處費50萬元。10月27日,《新快報》在頭版就陳永洲收錢發表失實報道向公眾致歉。
“陳永洲事件”不僅僅是一起簡單的偶然事件,這背后藏匿著各方的利益交錯,多方的深刻博弈。
(一)“陳永洲事件”是當今市場經濟大環境下“有償新聞”的具體表現
自記者這一職業誕生以來,中國的媒體記者也一直以“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作為自己的職業使命,揭發社會丑陋,抨擊不良現象,是記者義不容辭的職責所在。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經濟進程的加快,企業攫取商業利益的觸角伸展到各個角落,為此,眾多企業還專門設置了公關部門或者接洽公關公司,為自己打點與媒體的合作以及自己在外界的“名聲”和“口碑”。此時的記者首當其沖,就成為了獲取企業第一手信息的中間人。
這時,如果記者的意志不夠堅定,或受到權財的誘惑,便很容易拿人銀兩,替人說話。順理成章,接下來的新聞報道也就沒有任何真實性可言,大眾也完全被任意玩弄,謊言冠冕堂皇地登上舞臺,真理逐漸被遮蔽,直至被遺忘。而后來被陳永洲親自證實接受他人賄賂,大量報道均不是自己采寫,并未經過核實便予以發表,試問《新快報》之前聲明的認真核查在哪里?這么多大量的失實報道為什么能毫不費力的見諸于報端?新聞媒體應有的最基本的審核把關機制又在哪里?
(二)部分公知、意見領袖的群體意識導致事件發酵并逐步擴大化
事件爆出前期,《新快報》一再強烈發聲,表示一定會堅決維護記者進行真實采訪報道的權力,聲討并譴責警方和中聯重科制造莫須有的罪名,違反正常司法流程。輪番的聲討及強硬的態度博得眾多媒體從業者和微薄大V的支持和轉發,一時間陳永洲成了“落難的英雄”,《新快報》也瞬間成為了負責任的媒體的代言人。可是始料未及的是事發幾天后,陳永洲就坦誠了收受他人錢財發表不實報道的事實。
眾多媒體和公知之所以會有早先的支持和聲援,或許他們深刻體會到調查記者在大多數情況下會是一個弱者,手無寸鐵,卻要與龐大的社會利益集團進行正面交鋒,以卵擊石,這種能夠深切體會到的無助感是他們選擇站在陳永洲這一方的情感因素。當一旦獲知調查記者因批評性報道被拒捕的消息后,處于本能的群體意識,第一時間出來聲討和追問便成為了理所應當的反擊,所以才有了之后類似于“請放人”的大聲疾呼,同時也使事態進一步擴大化。顯然,隨著事件的逐漸明朗,不明就里的過度反應也使媒體人和意見領袖們受到了諸多質疑,這顯然與其在公眾印象中客觀公正的社會形象有所偏頗。
這場沒有贏家的爭斗中,各方均是損失慘重,或許這也是陳永洲背后的指使人始料未及的,深究其產生的原因,應有以下三個因素:
(一)《新快報》審稿把關不嚴,編輯、主編乃至管理層嚴重失職
對于十余篇未進行過實際采訪調查的批評性報道不加以應有的審慎閱稿,便屢屢進行刊登發表,這本身就是媒體從業者職業素養的失范。針對與此,人民網發表評論,指出新快報居然能夠輕易將問題稿件發表出來,有兩種可能,一是內部管理體制完全失靈,相關把關人失明;二是存在利益輸送,一些管理人員為了達到目的,故意選擇性失明,為問題稿件大開綠燈。陳永洲應該承擔責任,新快報也難辭其咎。
(二)當今的媒企關系錯綜復雜,同時也存在著眾多痼疾
有相關人士指出陳永洲背后的指使者是三一重工,同樣是國家級重工機械龍頭企業,剛剛被中聯重科擠出長沙市場的三一重工被質疑是這場爭斗的“始作俑者”。當然,拋開這個未經證實的傳言不說,媒體作為個人或者團體被卷入商業惡性競爭、介入商業運營炒作的案例也屢見不鮮。記者深受所謂“潛規則”的影響,成為了拿人錢財,替人說話的“中間人”,也許有些記者還會為如此輕松賺得的“外快”而暗暗自喜,孰不知已淪為某些利益集團的工具,亦或者是一步商業計劃的棋子。
(三)陳永洲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的缺失成為東窗事發的根源
根據陳永洲的供述,為顯示自己有能耐、獲取更多名利,才會受人指使。類似行為并非個案,近年來,媒體高度介入社會生活,輿論監督的影響進一步擴大。然而,當許多記者懷著理想和道義,追問事實與真相的同時,也有一些害群之馬,打著輿論監督的旗號,吃喝拿要,敲詐勒索,把本是服務大眾的“社會公器”,當成謀取個人、團體利益的私器,這種惡行讓公眾厭惡,為同行不齒,也深刻損害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一)貫徹“三貼近”、“走轉改”的中央精神
近年來,虛假新聞報道層出不窮,且屢禁不止。新聞記者不經過親身體驗和實地調查,空口著文章,假話、套話連篇,大量新聞報道均是添油加醋、隨意拼湊而成,更有部分記者直接把采訪單位的新聞通告原封不動的予以發表,這些都有悖于黨中央提倡的“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以及“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宣傳要求。新聞媒體針對于此,應保持積極的響應和貫徹,堅持在黨中央的正面引導下,弘揚良好風氣,傳播社會正能量。
(二)新聞媒體要加強自身的制度建設和把關機制
目前,我國有關新聞媒體的監管法律和規章制度并不健全,同時也存在著部分的空白和盲區。這就使有些不良新聞媒體單位或個人有機可乘,打著輿論監督的幌子,對報道對象進行要挾恐嚇,吃喝拿要或者賺取灰色收入;亦或者與利益集團保持相關往來,喪失把關機制和審慎原則,這些都是媒體人需要深刻注意并提高警惕的基本要求。為了進一步防微杜漸,新聞媒體應該對本單位內部采編發的具體流程做出嚴格并詳細的規定,并制定相關的獎懲措施,使無論記者、編輯還是管理層都加以應有的重視,從而形成良好的行業風氣,杜絕損害自身公信力的行為發生。
(三)新聞從業者要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操守
新聞從業者作為一個最小的個體,看似微不足道,卻承受著比任何一個行業中的個體都要重要的責任和義務。或者只是一篇不加核實的新聞采寫,或者只是一次掉以輕心的閱稿審核,都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更有甚之,會遭到起訴而對簿公堂。此時,對新聞工作者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都提出很高的要求:時刻進行知識的學習和儲備、對相關采訪對象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和了解、保持挖掘真相的熱情以及客觀公正的報道精神、對新聞稿件編發的責任意識,這些都是媒體人不可或缺的職業素養和新聞操守。
[1]陳力丹.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詞典[М].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2]任平宜.陳永洲事件,都是誰該反思?[J].人民網,網址: httр://орiniоn.реорlе.соm.сn/n/2013/1027/с223228-23338796. html.2013,10,27.
[3]任斯理.陳永洲事件:應成為擺正媒企關系的契機[J].中國企業報,2013,10,29.
[4]馬原.守住記者的職業底線[J].人民日報,2013,10,27.
From the "Chen Yong-zhou incident" to talk about the influence of news occupation ethics on media credibility
Wang Yu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China)
The reporter receive money, the ghost, a row of commercial competition, in recent years It is often seen. But when the truth naked show in the world, the credibility of the media is also gradually submerged question in public and condemn, "remarkable sensation Chen Yong-zhou events". The new media era, public information more transparent and clear, deliberately hiding the truth becomes clearer, this also urged the media as a social justice, to tell the truth, do solid work, adhere to the news ethics, uphold the basic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occupation ethics, in order to save the precarious credibility.
Chen Yong-zhou; media credibility; occupation ethics
G210
A
1000-9795(2014)03-0466-02
[責任編輯:陳懷民]
2014-01-06
王 瑜(1988-),女,河南周口人,從事新聞與傳播理論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