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寶
(吉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吉林長春 130000)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對金融機構的影響開始加深。農村信用社經歷了10年改革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經營質效仍需深度提升,尤其是一些高風險農信社歷史包袱還很沉重,在利率市場化下,面臨市場丟不起、效益放不下、改革慢不得的多方面困難。破解這些難題,需要多策并舉,當務之急是要面對省、縣兩級法人體制的現實,發揮好省聯社、縣級法人行社的雙層職能,強化績效引領和成本管理。
利率市場化的實質就是將資金價格交由市場決定,倒逼金融機構內部變革,適應市場。對農信社而言,是機遇更是挑戰,有優勢也有不足。從優勢方面看,一是長期服務“三農”。農信社始終致力于“三農”業務,培育了穩定的客戶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重大決定提出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建立農業保險等惠農支農的重大決策,國家還要著力發展普惠制金融,服務“三農”有政策保障、有廣闊空間。二是經營機制靈活。農信社是小法人體制,機構網點遍布城鄉,決策鏈條短,機制傳導快,并在長期支農的過程中,積累了深耕“三農”的豐富經驗,服務效率高。三是改革鋪墊了基礎。近年來,股份制改革加快,法人治理逐步完善,資本實力逐步增強,一些發展好的農信社改制成了農商行,卸掉了包袱,轉換了機制,為應對市場競爭贏得了主動。
在市場化競爭中,農信社雖然積累了一些優勢,但核心競爭力仍然不強,利率市場化準備工作還很不充分。第一,經營結構單一。大部分農信社金融創新能力不足,經營以傳統的存貸業務為主,盈利靠存貸利差,理財和中間業務等新業務涉足不深,利率敏感度高。第二,經營成本高。一方面,受歷史原因,農信社人員普遍過多;另一方面,為滿足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無論網點有無效益,都要按照“一鄉一社”的格局設置,農貸業務本身又額小面廣,造成籌資成本高、管理成本大、議價能力差。第三,高利率覆蓋高成本。利率市場化下,只有薄利多銷,才能適者生存。在經營單一、成本居高的情況下,農信社只能依靠高利率獲取效益,彌補包袱,覆蓋風險,利率風險突出。第四,部分農信社包袱沉重。一些高風險社不良貸款多、虧損掛賬高、撥備缺口大,在負重中前行,在羈絆中改革,成為應對利率市場化的最大“短板”。除此以外,在體制機制、經營理念、團隊建設等方面,也存在許多薄弱環節。
以上問題表現不同,但主要是轉型發展不到位和經營成本高。長遠看,推動轉型發展,離不開科學的績效引導;短期看,應對利率市場化雖然需要創新產品、改善服務、多元化經營等多方面的努力,但最直接、最有效、最具主動權的是挖掘內力,降低成本,提高議價能力,減弱市場沖擊和利差收窄的影響。因此,強化績效引導和成本管理迫切而重要。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銀監會多次明確要求,省聯社要淡出行政管理,強化服務職能。面對復雜的利率市場化形勢,以及農信社各為法人、“四自”能力不高的現實,既能達到省聯社轉換職能的要求,又能使農信社樹牢市場主體意識、主動科學發展,就必須由省聯社承擔起應有的指導職能,盡快構建以市場化為主導的績效評價體系,真正發揮好對經營管理的“指揮棒”作用,引領農信社深度轉型,不斷適應市場變化。在績效評價體系構建上,具體應做到“三個改變”。
參照銀行業通用做法,針對省、縣兩級法人特點,建立起績效評價、經營計劃、審計評價“三位一體”的評價模式,改變單一下達存貸款計劃的落后考核方式,突出發展戰略和價值創造的績效考核導向。績效評價,就是要通過科學的指標組合,對縣級法人行社業務、財務和經營狀況全面客觀評價。評價結果代表各行社綜合發展水平,與全員利益捆綁。經營計劃,就是根據各行社差異,分類核定主要經營指標年度計劃,一年一考核,不與績效考評和發展規劃相混淆。評價結果代表各行社年度工作業績,與各行社高管任中考評掛鉤。審計評價,就是要建立違規百分考評機制,區分道德風險和一般違規,根據違規性質考核評分。評價結果代表各行社合規經營水平,與各行社高管人員薪金兌現和紀律處分掛鉤,把審計評價落到實處。先有績效評價的全面覆蓋,后有經營計劃的年度糾偏,再有審計評價的約束保障,就形成了制衡有效、科學完整的績效評價體系。
績效評價成敗取決于指標體系。在指標設置上,應以激發市場主體意識為出發點,構建“有統有分、立體考核、簡單制衡、嚴肅求實”的指標體系。有統有分,就是要統一設置合規經營、風險管理、經營效益、發展轉型、社會責任五大類考評指標。在此基礎上,對農商行側重考核質量和資本約束,對縣聯社側重考核風險和效益,體現差異指導。立體考核,就是將指標考評由絕對額改成比率,靜態和動態雙向測評。靜態考核發展水平,動態考核進步度,促使各法人行社在系統內外找準坐標和努力方向。簡單制衡,就是要按照金融規律設置指標,激發內部活力。合規經營指標以考核內控及案件為主;風險管理指標以考核不良貸款率、不良貸款遷徙率和撥備指標為主;經營效益指標以考核資產利潤率、資本利潤率、凈利差和成本收入比為主;發展轉型指標以考核市場份額、新業務占比和人均指標為主;社會責任指標考核支農扶微效果。通過簡單科學、制衡有效的指標引導,促使各法人行社主動謀經營、調結構、降成本、增效益,自覺與市場博弈。嚴肅求實,就是各項指標要按風險調整后計算,真實評價各法人行社的經營發展水平和風險覆蓋能力,以指標制衡杜絕投機取巧,保證績效評價客觀公正,使各行社付出的辛勞與業績評價成正比,鼓勵不斷發展進步。
績效評價是過程,結果運用是關鍵。只有將績效評價結果與全員利益捆綁起來,才能真正激發農信社內在發展動力。要根據績效評價得分,將農商行、縣聯社各自劃分為不同等級,使各行社都能找準位次,達到橫向可比、正向激勵,把績效評價融入經營管理的全過程。評價結果要與評價高管人員、薪酬管理、差異化管理等緊密掛鉤。同時,要以等級行社為基礎,探索中長期激勵和薪金收入多元化,逐步導入股權激勵,設定轉讓和分紅的限制條件,控制高管員工當期所得,使全員以股東身份參與決策、分享利潤、承擔風險,自覺規避短期行為,主動謀求長遠發展。
在利率市場化下,對銀行業金融機構而言,成本不再是單一的效益問題,甚至關系到生死存亡。面對新形勢,應厘清省聯社和縣級法人行社在成本管理上的職責邊界,從戰略高度出發,突出“一個重心”,立足“四個著力點”,構建全面成本管理體系,切實提升成本競爭力。
組織形式決定管理方式。農信社省縣兩級法人體制,決定了不可能用一級法人模式統籌全系統成本管理,但如果省縣職責不清、放任自流,省聯社檢查督導跟不上風險管控,縣級行社機制建設跟不進省聯社放權步伐,同樣不會把成本管好。省聯社與縣級法人行社的關系就像政府與市場,政府制定規則,監督執行;企業作為市場主體要遵守規則,市場運作。在財務和成本管理上,省聯社重在事前建章立制,事中考核監測,事后審計監督,有為不錯位;各縣級法人行社是真正的市場主體和責任主體,自主進行成本的日常管理,有權也有責。通過“管好放活”,讓農信社機制靈活優勢轉換為效率。
深化改革以來,農信社財務制度建設得到加強,但隨著金融企業財務規則、新企業會計準則的實施,以及新業務的不斷拓展,財務制度滯后的問題也開始顯現。制度不嚴密,就無法有效進行成本管理。在利率市場化的新形勢下,省聯社應加強財務基礎制度的建設與指導,各縣級法人行社應結合實際,制定細則,突出操作性,不照抄照搬。具體應圍繞“三個點”,實實在在地抓好制度建設。第一,以流程控制為出發點,建立貫穿預算控制、審查審批、事后監督于一體的開支辦法,哪些支出事前預算,哪些支出轉賬結算,錢怎么花,賬怎么列,要用制度說話;第二,以權力約束為切入點,建立股東會、理事會、財管會分工負責下的財務決策機構,側重發揮職工代表大會的監督調控職能,廢除一支筆簽批,收緊個人權限,把權力置于陽光之下;第三,以事權管理為聯動點,建立集中采購、會務管理、公務接待、費用公開等與財務管理相呼應的行政管理制度。通過構架“三點成一線”的制度體系,讓制度管合規、管流程、管成本、管節約。
成本的價值在于創效。針對人員網點眾多、創利能力不強、經營成本高企、收支錯配明顯的現實狀況,以及“互聯網金融”對網點資源戰略價值的沖擊等,農信社要以優化財務資源配置、實現成本效益最大化為出發點,加快并統籌推進“三個整合”。一是整合低效網點。把低效網點整合與高管履職評價相掛鉤,用硬措施解決等靠觀望;通過ATM機、手機銀行、電話銀行等自助渠道以及便民服務點取代低效物理網點,在不影響基礎金融服務的前提下,用“軟著陸”的辦法,改變“一鄉一社”的傳統布局。二是整合人員結構。優化資源成本一定小于增加資源成本。要通過轉崗培訓、崗位流動等方式,發揮冗員作用,解決人員結構性短缺,控制住員工總量,逐步減持人力成本壓力。三是整合網點效能。建立新設網點后續評估機制,按年評價,新增虧損網點嚴肅問責,有機構、有網點就要有效益。通過優化整合、資源重組,讓農信社最寶貴的人力和網點資源發揮效能,轉換為優勢,不再成為負擔。
風險成本是至關重要的成本,高風險社處于困境,原因在于不良貸款多。資本成本是最大的成本,經營與資本規模錯配,就會形成巨大的財務負擔,削弱內源性積累。因此,應把兩大成本作為經營底線堅守住、管控好。堅守風險底線,追求質量發展。無論市場如何變化,都不能以放大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為代價,盲目追求市場和效益。要準確計量風險,融入薪金兌現,與全員利益直接關聯。堅守資本底線,突出內在發展。著力增強內源性積累,不以超能力擴充股本為代價換取改革。抓住國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機遇,為員工入股創造條件,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體現企業發展為了員工的宗旨,讓農信社廣大員工以主人的身份,主動管好風險成本和資本成本。
資金成本是各種要素的集合。省聯社應在健全制度的基礎上,在財務管理上充分放權,重點圍繞“兩個放開”,大膽改革創新,調動一切積極活躍因素,降本增效。其一,放開利率管理,驅動結構調整。要將包括存款在內的利率定價權完全放給各縣級法人行社,由市場主體根據資金余缺、成本大小、市場環境等自主定價。省聯社重點建立利率定價機制,考核盈虧保本點,引導各行社主動創新產品服務,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其二,放開管控模式,驅動創新增效。鼓勵推行費用包干、服務外包和公務卡結算;探索業務用紙、廣告宣傳等批量采購的系統聯合招標方式,提升采購價格優勢;徹底取消縣級法人行社分支機構成本管理權,加快事業部改革,實施資金成本轉移計價,對網點由簡單的收入考核變為利潤績效。通過創新驅動,讓全面成本管理變成各法人行社的自覺行動,凝聚全員智慧和力量,積極應對利率市場化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