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衛國,梅 貞
(1.江蘇省教育廳 辦公室,南京210024;2.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210044)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這為高考制度改革進一步指明了方向。高考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考生、高校、考試機構、政府、社會“五大主體”,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推進高考制度改革,就是要進一步明確“五大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探索“五位一體”的高考運行機制。
學生是考試的主體、招生的對象,在“五位一體”運行機制中處于重要地位。我們要全面、正確理解“學生考試多次選擇”的含義,積極探索操作方法,不斷完善高考制度。我們認為,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可以包括三種形式:
1.一門學科,選擇多次考試,取最好成績參與錄取。這種形式在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高校入學考試中都采用,但通常只是作為資格性考試,如“托福”、“雅思”考試。學生可以多次考試,達到高校提出的起點要求,就具備入學資格。這種考試通常需要基于題庫命題、基于標準化試題、基于網絡考試,以提高考試科學性,降低考試風險與成本。今后,我國可以在兩方面進行探索。一是探索英語科目多次考試,二是探索學業水平考試科目多次考試,學生選擇多次考試,取最好成績參與錄取。高校對英語或者學業水平考試各類科目提出總體資格要求,或者分專業、分科目提出資格要求。
2.一次考試,選擇多次錄取機會。雖然一次考試有偶然性的弱點,但一次考試有公平性的優點。如果一次考試結果能提供多次錄取機會,那么,其弱點將會被大大削弱。在現行高考制度下,一次考試,選擇多次錄取機會是通過學生填報不同志愿、參加多種錄取批次來實現的。今后,應當更多發揮高考成績的作用,如把高考成績提供給成人高校錄取時使用,甚至替代自學考試相關學科的成績,更好地發揮考試效益。
3.多次考試,選擇多次錄取機會。從公平理念出發,相同評價標準的考試應當實行相同內容的考試,多次考試應當基于多種評價標準,可以選擇多次錄取機會。同時,作為取得某種資格的考試應當實行多次考試,直到考生取得某種資格為止。因此,高考中的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可以理解為,一是作為合格性、資格性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要讓學生考試多次選擇;二是高考制度要設計多種評價標準,讓學生考試多次選擇,選擇多次錄取機會。比如,本科高校統一招生、高校自主招生、高職院招生可以采取多種評價、多次考試、為學生提供選擇多次錄取機會。
高校是招生的主體,在“五位一體”運行機制中發揮著主導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其核心是“依法”和“自主”,重點是確立高校依法自主招生的地位,關鍵是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針對我國已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現狀,要賦予高層次高校更多招生自主權,本科高校可基本穩定現有招生辦法,高職院校可以適當放開政策,進行多形式招生。具體可以采用五種形式。
1.按分排序招生錄取。就是根據學生高考成績、報考志愿,結合高校招生人數,按一定比例確定高校投檔分,從高分到低分依次進行錄取。這是目前通用的錄取方式,它的好處是統一簡單、方便操作,公平公正、公眾認可。但它的不足是招生過于依賴高考分數,學校沒有多少招生自主權,甚至安排專業都只能依據分數,容易導致分分計較、應試教育、一張試卷定終身等弊端。為保持高考的穩定性、公平性,目前一般本科院校招生的主體仍然要采用這種錄取形式,并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加以完善。
2.優惠分數招生錄取。就是高校可以在統一高考的基礎上對考生進行自主考核和評價,根據考核評價結果給考生相應優惠分數,高考錄取時以此降分錄取或加分選專業。這種形式是在統一高考大平臺下設置的小平臺,把統一高考以外的評價作為高考的補充,可以引導中學生除文化知識外其他方面的能力發展。但是,高校進行自主考核和評價不宜進行與高考科目相同的文化考試,避免重復考試增加學生負擔。目前,應當擴大試點高校,鼓勵高校進行自主考核和評價,提高科學性,增強公平性。
3.綜合加權招生錄取。就是把統一高考成績和統一高考以外的評價結果各設定一定的權重,形成綜合成績,并據此進行錄取。這種形式可以打破單一依據高考成績錄取的格局,破除“一次考試定終身”的弊端,進一步強化綜合評價,引導中學生全面發展。目前,應當賦予高校這方面的自主權,鼓勵高校大膽探索,形成經驗,逐步推行。
4.獨立自主招生錄取。就是選擇少量“985工程”、“211工程”等重點高校,允許其在規定程序、規定比例內,自主組織考試,并依據自主考試結果獨立錄取,考生不用再參加高考。這種形式是在統一高考之外另設立的高校入學考試,可以先行試點,招收文化有基礎、學科有特長、發展有潛力的學生,引導中學生朝著合格加特長的方向發展。這種形式的關鍵是保障公平公正,在操作上可以在招收保送生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化、公開化,并使更多考生具有這種機會。
5.注冊入學招生錄取。就是指具備一定資格的學生經過規范的程序到特定的學校進行報名、注冊、入學的升學制度。“一定資格的學生”包括參加當年高考的學生、取得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學生和具有高中畢業證書的學生。“特定學校”主要指經批準的高職院校。注冊入學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條件下對錄取方式的改革,實行高校與學生“雙向選擇”,招生專業機構負責信息服務,政府負責監督。目前,要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考試或注冊入學”的精神,鼓勵有條件地區和高校進行試點,不斷積累經驗,加快推進和完善。
在我國,承擔考試任務的專業機構主要指各級教育考試機構,它是高考的組織者,在“五位一體”運行機制中起組織考試和招生及其協調、服務作用。教育考試特別是高考是一項科學性、政策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必須由專業機構來組織實施,這是高考運行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障高考公平公正的制度性安排。
1.切實加強各級教育考試機構建設。理論上有能力承擔教育考試任務的專業機構都可以組織實施高考工作;從國際上看,承擔教育考試任務的專業機構大多為非政府機構。但我們認為,我國今后相當長時期組織實施高考工作仍然需要由各級教育考試機構來承擔。原因有三:一是我國實行統一高考制度,高考體現國家意志,以公平公正為核心價值,由具有政府背景的各級教育考試機構承擔才能得到保障。二是組織高考需要協調眾多部門、調用許多資源,目前沒有一家非政府專業機構能夠承擔這一任務。三是我國非政府專業機構發育完善還需要相當長時期,體制機制探索還需要相當長的過程。鑒于此,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要切實加強各級教育考試機構建設,發揮其組織實施專業考試的主體作用。
2.充分發揮專業考試機構的考試職能。考試職能包括考試報名,采集信息;組織命題,建立題庫;組織考試,考務管理;組織評卷,發布、提供考試成績信息等。充分發揮專業考試機構的考試職能,首先要充分認識考試是一項科學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由專業機構組織實施;其次要區分高校自主招生和自主考試職能,實行招考分離,高校可充分利用專業機構組織考試進行招生,而非一定要自主考試;第三要不斷提高考試機構的信度和效度,在此基礎上,按照政事分開、招考分離的思路,培育和發展非政府專業考試機構,實行考試機構專業化。
3.切實承擔招生信息服務的任務。目前,各級教育考試機構除承擔組織考試職能外,還承擔招生服務工作,主要包括組織學生填報志愿,發布、提供招生信息,組織招生錄取,以及承擔招生監督管理等任務。今后要進一步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進一步轉變教育考試機構的職能。教育考試機構要搭建信息服務平臺,為高校和學生提供更多信息服務,幫助高校招到需要的學生,幫助學生選擇理想的高校。
政府是高考政策的制定者、高考工作的指揮者、高考重大問題的決策者,在“五位一體”運行機制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政府宏觀管理要以公平公正為前提,以以人為本為核心,以政策規范為導向,以基本條件為保障,以維護秩序為己任。政府宏觀管理應當強化三方面工作。
1.強化高考政策制定。政府制定高考政策要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有利于高校選拔和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類人才;有利于引導基礎教育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有利于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為學生提供公平公正的制度環境。首先要制定科學的高考方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注冊入學。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要根據這些原則要求,制定科學的新一輪高考方案。在認真梳理已有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諸如自主招生政策、加分政策、照顧政策等,維護政策的公平性,發揮政策的導向性。
2.強化高考工作組織協調。高考是和平年代一次性動用人力、物力最大的活動,高考期間,全國數千萬人為之工作,必須強化政府的組織協調,才能保證其順利進行。這既是我國國情所致,也是我國的制度優勢。各級政府要組織協調有關部門為高考提供交通、衛生、保密、安全保衛等服務,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考試環境。各級政府要提供必要的考試條件,切實維護良好的考試秩序,妥善處理突發事件。
3.強化監督管理。政府監督管理與社會參與監督在性質、內容、重點等方面有所不同。政府監督管理是政府行使行政職能的重要體現,是政府決策、執行、監督等管理環節中的重要一環,也是宏觀管理的重要內容。政府對高考的監督管理主要包括:監督下級政府組織協調高考的條件保障和服務工作,監督各級教育考試機構執行高考方案、組織考試和錄取工作等,監督高校執行招生政策、保障公平公正,監督各普通高中和社會教育機構規范辦學、組織教學應考等。高考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加強領導,強化政府的監督管理,提高政府的行政執行力。
社會是高考的監督者,社會參與監督在“五位一體”運行機制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社會參與監督主要包括:紀檢監察部門的專業監督,人大、政協的代表、委員監督,社會團體、群眾組織、社會人員、考生家長的監督以及媒體輿論監督等。社會參與監督要突出以下兩方面內容。
1.監督考風考紀。考風考紀反映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只有良好的考風考紀,才能維護高考的公平公正。政府、社會、考生都有責任維護考風考紀。社會參與監督考風考紀,首先在考前要監督對考生的誠信教育,監督全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監督標準化考點的建設,監督監考隊伍的建設,監督考試環境的綜合治理等。其次在考中要參與監督各級教育考試機構組織管理考試情況,監督對高科技作弊所采取的措施,監督突發事件或者典型案件的處理情況等。再次在考后要監督考試信息的公開,及時反映和舉報違規、違紀的人和事,等等。總之,社會參與監督考風考紀應當是全方位、全過程的監督,要通過社會監督,逐步建立誠信考試體系和不敢作弊、不能作弊、不想作弊的有效機制。
2.監督招生錄取。招生錄取是高考中社會關注程度最高的環節,應當成為社會監督的重點內容。要根據“陽光招生”的要求,監督“十公開”執行情況,即監督高校招生計劃公開,考生資格公開(特別是加分照顧考生資格,保送生、自主選拔錄取學生、高水平運動員、藝術特長生等特殊類型考試招生入選考生資格),錄取程序公開,錄取結果公開,咨詢及申訴渠道公開,重大違規事件及處理結果公開,錄取新生復查結果公開等。總之,凡是要求公開的招生錄取工作內容均應置于社會監督之下。
“五位一體”高考運行機制是一種整體運行機制,是學生選擇權、高校招生權、專業機構實施權、政府管理權和社會監督權的有機統一。我們要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探索“五位一體”高考運行機制,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