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 毅
(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0433)
簡論我國現行高考制度的改革路徑與模式選擇
樂 毅
(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0433)
文章列舉了現行及可能的四種高考模式,分析了其內容構成、優點與問題,探討了構建多元分類考試招生制度的模式選擇。高考改革需厘清“四方”的職責和關系,堅持學生利益優先、兼顧國家和大學利益、促進機會公平的原則;可考慮成立國家考試院,由國務院直接管理;或成立由政府派出的專業化公立考試機構,社會化運作,“考、服”分離。
現行高考制度;改革路徑;模式選擇;學業水平測試;大學自主招生
高考制度改革,首先要論及改革的價值取向問題。需明確一些基本價值取向:應有利于素質教育推進(但又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高考身上),發揮招生政策的正向性導向作用;改革要整體設計,有計劃地同步實施配套方案;應有利于全面客觀地考評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個體發展,使高考與招生更有效;應有利于促進教育機會公平,以學生利益優先,兼顧國家高校利益;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理念,為學生創造更多的選擇機會;應有利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施,與大學培養目標相契合,充分體現高校的自主權;應有利于引導中小學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課程設置和課程標準;引導中學生按照課程設置中的科目開展各學科的學習和活動。堅守這些價值取向,才能保證改革方向不偏離。在怎樣改的問題上,按照《規劃綱要》的總體目標,應實施普通本科與高職的分類入學考試,探索高水平大學聯考,“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1]。預設目標的實現將變一次性的終結性評價為基于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綜合評價,使招生模式變單一為多元。
其次是改革的路徑問題。改革高考制度,需要客觀分析現行的和可能的模式選擇。
模式一、維持全國統一高考制度(包括國家統一組織高考及命題,部分省直轄市自治區自主命題),繼續以調整考試科目為改革導向。各省市根據高中新課程的實施情況,提出相應的高考科目,如3+X(文綜/理綜),3+X+1等。采用統一標準集中錄取的模式
1977年恢復高考我國實行的是文理分科,1984年上海試點科目改革,1993年國家教委在全國推行3+2模式(科目設置改革試圖改變中學文理分科現象,體現學科選擇性,但只強調了共性),1998年實施3+X模式(突出科目選擇的個性特點和多樣性)。據統計,2012年除江浙滬皖魯外,全國其余省市均采用“3+X”(X為文綜/理綜)高考模式。這是目前我國正在實施的主要模式,受到的批評比較多,但仍然承擔著重任。其優點是:
傳統與經驗。30多年的實踐已為我們積累了相當多的成功經驗,已形成了一套相對有效的實施方法與管理程序。
易操作。從管理的角度看,采用此模式,只要按常規,例行公事,按部就班,就可以維持比較穩定的常年招生工作。
壓力小,風險小。從責任的角度看,延續這一制度,沒有更多的社會輿論壓力,沒有改革探索的挑戰與困惑。相對而言,風險與責任比較小。
應該承認,區域差異是影響高考模式選擇重要因素。此模式對于教育資源相對較弱的省市而言,仍不失為一種穩妥選擇,保持現狀,坐觀其變,再采取相應改革舉措。繼續采用現行全國統考、統招模式也并非沒有作為空間,可以在保持基本模式不變的前提下,通過改革考試科目,進行相應微調與補充;也可配合高中新課程的實施,抓住時機,進行考試內容與范圍方面的改革,彌補單一模式難以應對新情況的不足。
可預見的問題有:3+X對中學課程實施的不良影響,強化了文理分科,學生偏科現象加劇,人才培養難以走出“半人”時代;探索實施部分學科的一年多考,其目的在于給學生提供多次考試的機會,更客觀地反映學生對該科目的學習情況[2]。但也會對中學教學管理帶來影響;仍以一考的成績作為錄取標準,上面提到的弊端難以消除;由此引發的中學教育問題仍無法消除,如應試導致的學生心理、能力培養、個性發展等系列問題。總之,圍繞此模式的改革能治標,但難以肩負治本的重任。
模式二、實施全國統一高考制度(包括國家統一組織高考及命題,部分省直轄市自治區自主命題,根據情況選擇如3+X,3+X+1,3+1等高考科目)+全國或地方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掛鉤)+統一標準集中錄取的模式
這是目前我國正在實施的主要改革模式之一,已經或者準備實施該模式的省份逐步增加,似較受歡迎。此模式的亮點是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焦點在于是否并如何與高考掛鉤(“硬掛”或“軟掛”)及權重分配。2007/08年部分省份開始探索新模式,如“3+學業水平測試+綜合評價”,2012年有25個省市自治區采用學業水平測試,但并不都與高考掛鉤。
關鍵問題是:水平測試是否可以取代高考,是否由國家制訂標準統一測試,這是兩個需認真研究的問題(或許是改革突破口)。“一考多用”的可行性值得探索。
實施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意在測試學生在高中階段各學科的學習情況,為學業評價提供依據;引導學校貫徹國家的教育目標與課程設置;引導學生按照課程標準開展各學科的學習,避免偏科;為學校評價提供評判標準,從制度上預防片面追求分數現象;提供高中學業證明。理論上看,這樣的設計比較合理。水平測試的結果能全面反映學生在高中的學業水平,使評價更客觀公平;如與高考掛鉤,又能避免“一考定終身”問題;結合高中新課程,探索高考與課改相匹配的評價方式,但“在新課改里,從內容來看,還是國家的統一考試”[3]。
已有實踐反映出的問題:1985年起上海實施會考試點(2000年統一會考取消),1990年國家教委在全國范圍推廣(截至2012年,仍有6個省市自治區在實施)。但20世紀90年代部分省市的會考在目標與考試結果利用等方面缺乏設計,江蘇等省的實踐就反映了來自基層的困惑與問題,其經驗或教訓值得研究。如今基于會考實踐的學業水平測試有針對性地考慮了這些方面,但仍遇到了新問題:學生考試負擔加重。學生在高中階段一直忙于應對考試(10門科目都要考),這與減負的初衷似乎不一致;增加考試難度可提高區分度,卻又加重了學業負擔。文理分科與應試依舊。為了應考,過早文理分班現象仍然存在;考試成績與高考掛鉤了,但水平測試演變成為“小高考”,致使階段性突擊測試科目的應試教育模式再次出現。類似的還有:學校間差異拉大;文理報考比例倒掛;考試管理及財力負擔問題;中學教學管理制度也表現出系統性不適應等。
該模式試圖標本兼治,但效果尚需檢驗。
模式三、嘗試實施模式二(即全國統一高考,采用3+X,3+X+1,3+1,3+1+1等科目組合+全國或地方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統一標準集中錄取)+部分大學完全自主招生(包括國家給定比例,大學自定標準及程序,自主命題或全國統一高考成績作參考)相結合的模式
此模式試圖打破上述統考統招集中錄取的模式。這樣既可保持一個基本面(維持模式二),又能探索試驗大學完全自主招生的可行性。焦點是如何處理高考、水平測試、大學聯考(或單考)三者關系。特點就是尊重大學應有的權利。顯然,這是可以兼顧各方利益的模式,能充分實踐多元多樣化改革的主旨。多元的分類高考制度的局面似乎正在出現,但我們是否具備了為這種局面提供或創造其生存的土壤和空間呢?答案目前是否定的。已有的嘗試并不理想,原因何在?
一是系統設計的自主招生政策缺失,尚未形成適宜的制度環境。高考改革的焦點之一在于是否實行高校自主招生。作為一項改革舉措,2003年教育部批準22所重點大學實施自主招生(占總名額的5%),此后具有試點資格的學校數逐年擴大到80所,其中76所可在全國范圍選拔[4]。但這只能說是一種探索,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招生。2006年教育部批準復旦、上海交大實施進一步自主招生改革。此次試點完全由高校自主決定錄取標準和方法,自主招生比例逐年擴大。復旦采用了經資格審定后的資格測試、綜合考評及最終的面試來決定錄取的選拔方法,高考不作為標準。由此也引發了一次范圍與影響頗大的爭論,詰難、質疑、擔憂之焦點在于其公平與有效性。筆者曾對291名首批自主招生錄取新生中的100名學生作過問卷調查,有77%的學生認為復旦的自主招生選拔是公平的(6%不公);有74%認為資格測試能客觀反映中學生的綜合素質(10%不能);有69%認為資格測試在內容的全面性方面優于高考。此外,跟蹤發現,首批自主招生新生在本科階段的課程學習、科研活動、社會實踐、學業成績等各方面表現均較突出。試點已持續7年,從普遍的質疑擔憂到逐步接受認可,這表明:任何一項改革,都需經實踐檢驗,要有制度保障,否則就難以達到預期目標。當然復旦模式的普適性、經驗及問題仍尚待總結[5]。遺憾的是,其它高校在自主招生性質、比例上仍沒獲大的突破。
綜觀這些年全國的實踐,我們發現,自主招生存在諸多問題:概念不清;目標定位不明;政府職能缺位;公眾社會監督缺乏;制度建設落后。缺少系統的政策依據和制度規范,缺少科學的實施方案和操作指導,缺少跟進的評價及改進舉措。種種跡象表明,對于自主招生高校尚未準備就緒。
二是配套實施問題。中學配套的學習結果評價制度、學生成績信息管理系統等相關制度設計也有待健全完善,以便使中學與中學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所提供的學生學習成績具有可比性與一致性,從而保證學習成績報告單所反映的學習結果與進步情況真實可靠。
三是授權自主招生大學的選定。如果實施完全自主招生,政策放寬,指標擴大,教育部該如何確定入選標準?是否按照“985”、“211”分類,還是條件成熟一個實施一個?目前情況下,“自招試點”不適合在所有高等院校推廣,即便是“985”高校,也要有區分地推廣。完全自主招生需考慮管理水平、招生能力、地區差異、地域分布等因素。
由上述分析可見,此模式匯聚了高考改革的諸多難點和焦點問題,探索與改革空間較大。
模式四、高校自主招生模式。其特點大致可歸納為
1.高校是招生的主體,自主決定本科招生政策,實行完全自主的招生模式;高校自主決定錄取標準和方法,在獲取學生信息后與其聯系錄取事宜,網上為主。
2.學生自主決定大學入學申請事宜。高校、中學老師與家長提供各種咨詢、指點與幫助。學生自主參加大學的招生考試;或由中學組織學生向招生服務機構申請入學事宜,減少各自與大學直接聯系的麻煩。
3.招生服務機構負責提供學生的所有檔案信息;中學負責提供與入學申請相關的證明材料,包括學生的學業與平時表現、教師的推薦信等,起到一種支持與服務的作用。
4.教育考試機構組織年度考試,負責提供大學認可的標準化考試成績,也可由大學自主命題,實施類似的筆試或面試。
這是與我國高考完全不同的模式,但恰恰是大多數世界一流大學采用的錄取模式。目前的自主招生試點在不同程度上借鑒了此模式中的某些形式。這一模式是不是我們改革的最終理想目標?可能尚需論證。如果不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多元分類高考錄取制度”應如何建立?《規劃綱要》提出的“擇優、自主、推薦、定向和破格”等五種錄取方式如何明確界定各自的標準、性質和責任?如果是,需要重新建立一套高校招生制度,并著手開展系列研究。這一新模式如能形成,幾個要素不可或缺:主體、職能和權力確認;政府放權;高校具備招生所需的基本條件和能力;學生、家長和中學的認可與合作;招生機構配套系統運作;公眾媒體的社會監督;政府的行政監督;大學內部自覺監督機制(應對權力尋租和大學外部權力干預的最好方法就是標準程序結果的公開透明)。但如果社會缺乏誠信,大學不能自律,大學管理體制和治理模式不改革,監督機制不健全,中學評價制度不改革,完全自主招生就實施不了。這么說,并不意味著反對大學自主招生,而在于找出實現這一目標的必要和充分條件是什么,如何去滿足這些條件。大學自主招生是一種趨勢,是大學辦學自主權的重要標志。實施自主招生是本科生培養模式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常常是被多數人忽略的一個重要議題。招生、培養、輸出是大學本科教育三個不可割裂的有機體。
那么,什么樣的“多元分類高考制度”是比較適合國情的呢?怎樣才能達到《規劃綱要》提出的“有利于科學選拔人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公平的原則”目標呢?眾多的選擇會產生眾多的改革方案。在筆者看來,高考改革,抑或中國特色高招制度的建立,首先需要明確界定“四方”(學生,包括家長和所在中學;高校;教育考試機構和招生服務機構;代表國家的各級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的職責和功能,理順“四方”的相互關系,充分照顧各方利益。這是在目前的環境條件下構建符合國情的招生模式的基本前提。
就構建“多元分類高考制度”而言,亟待加強研究的問題主要有:
1.改革的整體規劃與實施策略。 如果說,“摸著石頭過河”是改革初期采用的一種解放思想、大膽探索的策略的話,那么,在改革進入深水區之時,我們宜采取基于科學發展規劃的實施、改進、評價、推廣的策略;我們也有能力制訂科學規劃及實施方案,系統探索改革路徑,從而規避可能出現的風險。為此在頂層設計規劃時需要分析現狀,發現癥結,厘清思路,制定路線圖或改革路徑,研究實現的條件,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明確規避風險方法及需著手解決的問題等。
2.改革的根本目的與期望達到的具體目標。 高考應基于公平的原則,但我們不能回避它是一種選拔性考試,及其高利害、甄別、選拔、淘汰等基本特征。高考改革是為了改變不合理的招生模式和錄取標準,更加全面考評學生;也是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自由選擇權利,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選擇機會;給大學更多自主招生的權利。通過公平競爭,學生獲得大學入學機會,大學獲得符合培養目標的人才;國家通過提供資源和平臺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改革期望達到的總體目標在《規劃綱要》中已明確,具體目標和實施方案也在逐步出臺。有研究者提出了實現高考改革目標需遵循的“系統性”、“多元評價錄取”等六項原則[6];也有研究者提出了值得嘗試的“目標模式”建議,按高校專業大類設定科目組合[7]。但這涉及接口問題,即大學是否實施按照大類招生和“通識+專業”教育的本科生培養模式。問題還在于,國內高校的趨同綜合化使得分類困難,以及中學課程設置與大學的不銜接等。
3.機構設置改革與運作機制的形成。 機構設置改革是一項復雜工程,涉及面廣,難度大。如果考慮成立國家考試院,需要做通盤規劃,包括現有機構整合、隸屬關系和職能理順等。如果行政權力“退出高考”,即政府不參與高考的命題、組織、實施等事務,那么,政府職能需明確定位,如政策制定、監督實施、提供服務等。高考的社會化運作,如參照美國模式,即由民間機構提供考試。這樣可以體現中介機構專業性和權威性的特點,也能克服現行模式的弊端。但我國目前尚不具備建立此類民間機構的條件。因此,成立由政府派出的專業機構,是一種比較符合實際的做法,即把相關的考試部門/機構從政府部門獨立出去,組成專業化的公立考試機構,直屬國務院,由教育部負責管理。他國的經驗是“委托專業化的考試機構或公司承擔高考任務,是保障考試質量與水平最經濟有效的做法”[8]。在提供大學入學申請和招生服務方面,除了美國的ETS,英國的UCAS 同樣是值得借鑒的公共服務機構模式。
4.“考試”與“服務”分離,即教育考試機構與咨詢服務機構的分離。 目前條件下,可以嘗試把各地省級教育考試院內設置成專門的教育考試機構,提供專門的考試服務,真正做好專業考試機構的職責,體現實際意義上的中介特色;教育服務機構可以在原來招生辦公室的基礎上建立,專門為學生提供與高校的聯系和服務。省級政府主管部門在中間發揮監督作用,接受考生家長投訴,進行跟蹤監測、社會評估等活動,發揮干預作用。考試與招生錄取分離,是英國高校招生制度的特點,加拿大等國也是如此。考、服分離可以借鑒其招生服務機構的經驗,建立專業化、規范化的機構,為大學自主招生提供支持。
高考報名的戶籍制度、隨遷子女異地高考方案、加分政策修訂、平行志愿填報等錄取方法采用,諸如此類的改革,都旨在解決高考中出現的新老問題,毋庸置疑,這些舉措能改變政策不公等問題。但所有改革,都應指向構建符合國情的多元高考招生制度。
被動機械地維持高考不變是不切實際的,高考不改革是不能適應新形勢的,也是沒有出路的。改革的動因來自體系內外,包括考生人口因素預測、城鄉二元結構變化、戶籍制度改革與城市化進程加快。逐年增加的高中生棄考、大學生就業難壓力、洋高考搶灘登陸引出的初高中生留學潮、雨后春筍般崛起的留學服務機構的助推、發達國家把吸引中國留學生作為經濟支柱產業的留學政策、國外名校爭先恐后的提前“掐尖”、內地優質中學(外國語學校除外)國際班的普遍開設(已非星星之火)造成的優秀中學生大量流出,諸如此類已嚴重影響到我國大學的優質生源的選擇(不僅僅是大量資金外流),提高大學質量、改革大學招生制度與人才培養模式刻不容緩。
[1]新華社授權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c_12389320.htm.
[2]袁貴仁.全面推動中國教育事業實現科學發展[EB/O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1/01-05/2766716.shtml.
[3]戴家干.新課改高考仍是國家的統一考試[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4/30/content_11285694.htm.
[4]http://gaokao.chsi.com.cn/z/tszs/2013zzxb.jsp.
[5]樂 毅.大學本科自主招生面試之我見——以復旦大學“自主選拔錄取”為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8):54-58.
[6]臧鐵軍.新高考改革的六項原則[J].教育研究,2010,(3):52.
[7]張 芃.高考改革的目標模式與推進策略[J].教育研究,2012,(8):102.
[8]任長松.美國大學入學考試SAT與ACT對我國高考的啟示——我國高考的近期與遠期改革建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 3):27-30.
(責任編輯邱梅生)
G647
A
1003-8418(2014)02-0038-04
樂 毅(1960—),男,江蘇蘇州人,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學博士。
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批準號DIA070112);復旦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