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麗
(暨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廣州510632)
協同創新視域下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重構與選擇
方 麗
(暨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廣州510632)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首要任務,大學人才培養的核心是人才培養模式。文章從協同創新視域審視了大學人才培養模式,并對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的運行機制進行了研究,提出建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相融合的機制,人才培養的聯盟機制,引導和問責機制,綜合化的評價機制。
協同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運行機制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中指出: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建設一批國家青年英才培養基地,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有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模式。《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簡稱2011計劃)則以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為載體,強調高校與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的協同,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提升”為根本任務。“2011計劃”的實施,是國家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舉措,它立足于國家戰略層面提出了積極推動協同創新,促進高等教育與科技、經濟、文化的有機結合,達到“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提升。“2011計劃”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以協同創新為引領來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對大學而言,創新能力的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離不開創新人才的培養,而大學的人才培養的核心就是培養模式。在協同創新視域下,培養生態較之傳統已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如何重構和選擇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培養模式更好地為創新人才培養服務就成為迫切的問題。本文從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對大學人才培養的要求出發,分析協同創新視域下的大學人才培養的生態環境,審視當前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人才培養模式的重構和選擇,并對這種重構和選擇的運行機制進行探討,同時還從人文社科平臺構建的角度對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理念和具體路徑做些思考。
人才培養模式包括內部培養過程和外部培養生態。在協同創新視域下,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發生了變化,而生態系統與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是密不可分的。高等教育生態系統是與社會生態系統相對獨立的子系統,憑借其自身特有的結構功能和發生機理影響著不同層次和類型高等學校的發展。
我們知道,教育生態系統是由教育的生態主體和生態環境組成的復合多元的整體系統。盡管高校的人才培養主要是指發生在大學內部的關于教學活動的基本職能,高等教育的生態環境是以大學為主體的高等教育發生、發展和存在的外部環境,然而,內外視角的沖突仍然無法阻隔兩者之間強烈的內在一致性,即生態平衡。尤其是在協同創新的環境下,人才培養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有下面幾方面特點:一是與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的協同尤其是產業界的協同,使培養生態從高校內部向外部延伸。培養生態的延伸意味著高校與社會的聯系加深,學科、專業及課程設置所包含的知識體系也隨之發生更新,知識體系的變化必然要求教學培養途徑、教學組織形式、教學運行機制、培養方案等要素與其相適應,并實現各要素之間的平衡。與此同時,要素的變化必然會帶來培養目標乃至辦學理念的革新,這勢必要求高等教育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相匹配。這就是高等教育系統結構與功能在人才培養模式層面的生態平衡。二是多中心、多部門共同作用在人才培養中,使培養模式發生了根本改變,最明顯的是跨學科培養、交叉學科培養、多導師聯合培養、產學研結合培養、國際合作培養等成為可能。
協同創新良好的人才培養生態要作用于培養過程中,落實為合適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合適的人才培養模式應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第一,應有“協同”、“合作”的理念,以充分發揮其良好的培養生態;第二,其人才培養目標應是多元的,只有多元的培養目標才能更好地尊重學生的個性,盡可能滿足大學生的學科化、職業化選擇和發展空間的需要;第三,其培養過程應是多樣的,因為培養過程是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載體,因而高校需要對不同類型的宏觀層次及專業課程的微觀層次進行重新設計;第四,培養制度應是柔性的,因而就要破除剛性的管理制度,建立符合現代教育規律的柔性教學管理制度,尤其是在評價方法上應增強靈活性。
以此審視現有高校人才培養的模式,可以發現:目前的高校人才培養依托學科專業,在人才培養上存在下述問題:一是培養目標單一,即以專業教育為主,這種單一目標的專業教育有利于培養專才,但卻難以培養創新性人才;二是培養過程的窄、偏、灌,這就導致在教學中,啟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夠,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揮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根本沒有顧及或很少顧及;三是培養制度上集中管理、共性有余、個性不足,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指標劃一。這些問題存在與人才培養生態有很大關系,尤其是學科制度和專業化的培養制度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單一和僵化制約了創新人才培養。
(一)創新人才培養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整體要求和具體型態
(1)人才培養模式的整體要求。 適宜的人才培養模式應該包括兩個方面:其一,遵循教育外部關系規律,以社會需要為參照基準,調整學校的專業設置以及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使人才培養更好地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其二,遵循教育內部關系規律,以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為參照基準,調整專業的培養方案、培養途徑,使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諸要素更加協調,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人才培養目標的符合程度。概括而言,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應當遵循人才培養規律和科學研究規律以及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人才培養必須適度超前于經濟社會發展)。無論從外部關系規律還是內部關系規律來看,當前高校的人才培養應以拔尖創新人才為培養目標,并對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建立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相適應的模式。
廣義的人才培養模式包括培養理念、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制度等等。在協同創新視域下,要以育人為本作為其培養理念,樹立“一個教育觀”,堅持“三個一致”:樹立人文精神和科學素質及創新能力相統一的教育觀,堅持教育中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的協調一致,堅持人文素質教育、科學素養培育與實踐能力訓練的協調一致,堅持培養學生做學問、做事和做人的協調一致。以創新人才作為其培養目標,在培養過程上,做到“學思結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在教學管理模式上,要變剛性的管理模式為柔性管理,在評價體系上,要把高校人才培養放在社會的大系統中來考察,用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的手段來確定人才培養的指標體系,形成對人才培養評價的多元化、多層面的特征。
(2)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型態。 校校、校所、校企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此模式是指具有不同優勢學科的高校與高校之間、具有理論研究優勢的高校與具有科研能力和科研團隊優勢的科研院所之間、高校與行業企業之間開展協同創新、合作共同培養人才的模式。這種模式其實在傳統的校際交流與合作中也有所體現。
校地(區域)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此模式是高校與一些地區或區域,根據地區或區域的發展需求與產業調整戰略開展合作,共同為相關專業的師生提供實踐創新機會的校地、校區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機制。
國際合作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此模式主要是指高校與國外、境外的高校、地區、科研院所、企業社團等資源主體,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文化傳承、民族融合、公共服務創新、經濟產業發展等方面及相關領域開展廣泛合作,以共同培養創新人才。
(二)協同創新視域下人才培養的模式的重構與選擇
協同創新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前提條件,但要使多樣化的培養模式得到落實,就要建立相應的人才培養運行機制,破除高校之間、高校與科研院所之間、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壁壘,以使各自的優勢共同作用于創新人才培養中。
(1) 多樣化是協同創新視域下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 創新人才培養的最終落腳點是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核心,因此,在協同創新視域下就應構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發達國家對創新人才培養無不采取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而導致我國創新型學生不足的原因是長期以來人才培養模式的單一化。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需要通過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等的結合,以知識創新和實踐創新為先導,多學科交叉融合,推動復合型人才培養。如加強培養目標的協同創新,并根據培養目標,切實落實多方參與、協同一致的培養方案設計,在培養方案中發揮協同體學科委員會統一規劃的作用,科學設置總課程量,加大面向科學前沿的學科交叉課程和實踐課程。在此基礎上利用多學科交叉的平臺,使學生形成多學科的理論背景及多元的思維方式,建立跨學科培養的模式;利用前沿、重大問題研究的平臺,倡導“開放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問題導向式”學習,推進研究環境下的人才培養方式;利用產學研結合的平臺,將教學、科研與實踐結合起來,探索實踐環境下的人才培養方式;利用跨部門、跨地域的優勢,探索開放環境下的人才培養方式。總之,實現對學生的跨學科、交叉學科、多部門聯合、產學研結合、國內外合作培養等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2)構建多樣化人才培養的運行機制。 建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相融合機制。協同創新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高校通過同組織邊界之外的政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中介組織等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并通過這種交流與合作調適高校內部的教學活動、科研活動,實現高等學校內部與外部的資源、能量和信息交換,促進其良性運行和績效提升。因此,必須建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相融合的創新機制,將人才培養真正與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結合起來。協同創新既解決重大、急需的問題,同時也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因此,首先要營造“教學和科研相融合”的理念,使科學研究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結合起來。其次,要實現上述理念的制度化,也就是要從制度上明確人才培養的核心責任。這包括兩方面:一方面要加強規劃,制定基礎研究和基礎教學戰略;加大投入,尤其是要重視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及基礎課的建設,并使其成果有效和自覺地轉化為人才培養的優質資源,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另一方面要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如在工作任務、考核評價、經費分配、薪酬制度等方面落實“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相融合”的機制。
建立人才培養的聯盟機制。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優質資源,如具有多學科知識結構的師資隊伍、高水平而密切合作的團隊、優越的科研條件、相當的投入等等。通過建立人才培養的聯盟機制,為人才培養提供跨組織邊界的資源的深度共享條件,通過資源的深度共享一方面有效解決高校自身的能力局限,使自身承擔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或社會服務等職能更好實現,另一方面讓高校在同“各有其長”的協同體的協同中互相配合,更充分發揮優質資源共享的實際效應,尤其對人才培養的實際效應,從而為人才培養提供更廣闊的平臺。
建立人才培養的引導和問責機制。職責分明、獎懲得當是合作應注意的重要問題,因此,應營造人才培養的合作氛圍,制定人才培養的激勵制度,對合作培養進行引導;同時通過問責制度來調控各單位的行為和關系(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問責制度應包括過程監督和績效評價),通過引導和問責使得這種協同培養能真正落實,從而使跨區域、跨部門、跨學科的優勢,優質資源共享的優勢,企業、科研院所與高校結合的優勢等等能在人才培養中得到體現。
建立綜合化的評價機制。評價機制具有導向的功能,要使創新人才培養得到重視和落實,綜合化的評價機制必不可少。這種綜合化的評價機制應將人才培養質量納入其考核評價體系,而不是單純以研究成果作為評價標準。人文社科的協同創新,除了重大問題的協同研究之外,就有一個對創新人才協同培養的問題,因此,綜合化的評價機制應有鼓勵聯合培養創新人才的持續制度,這里強調“持續”是因為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制度的連續性。通過建立綜合化的評價機制,促使教學與科研的協同進行,既形成“教學、科研相融合的理念”,又切實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教學科研相結合的團隊。
[1]蔡炎斌.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之探索[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3).
[2]姜士偉.淺析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內涵及構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2).
[3]展 濤.我國研究型大學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7).
[4]胡小清.基于協同創新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科教導刊,2013,(7)(上).
[5]蔣香仙,周 平,張大用.國內高校本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7).
(責任編輯肖地生)
G641
A
1003-8418(2014)02-0107-03
方 麗(1964— ),女,廣東惠來人,暨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
暨南大學人文社科協同創新研究、暨南大學第十四批教改項目“協同創新視域下的高等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