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玉萍 魏 晶
(瓊州學院外國語學院 海南三亞 572200)
學生需求分析與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探析
付玉萍 魏 晶
(瓊州學院外國語學院 海南三亞 572200)
本文以前人的需求分析模型為依據,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對我校部分本科生英語學習需求和滿足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既存在分散態勢,又呈現出集中趨勢。文章最后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課程管理和課程教學補充等方面討論了改善大學英語教學的方法和路徑。
需求分析;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課程設置
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從需求的角度對學生學習進行綜合觀察、調查、歸納、分析便是外語學習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判斷現有教學是否滿足學生和社會需求的前提,學生需求分析可以促進教學模式、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的順利進行。束定芳指出,需求分析在外語教學領域 “至少有4大重要作用:1)為制定外語教育政策和設置外語課程提供依據;2)為外語課程的內容、設計和實施提供依據;3)為外語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的確定提供依據;4)為現有外語課程的檢查和評估提供參考”(2004:19)。
2007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由教育部宣布實行,其中講到“鑒于全國高等學校的教學資源、學生入學水平以及所面臨的社會需求等不盡相同,各高等學校應參照《課程要求》,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系統的、個性化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導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所以,大學英語教學既要結合不同高校教學資源和所處社會環境進行自上而下的需求分析,還要結合學生實際進行自下而上的需求分析。為了擬定出適合社會和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和授課方案,需要教師對學生各方面的需求進行分析,這包括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習環境、教學內容和模式等。課程的總體框架由教學大綱提供,但要在每節課堂教學中落實,就需要教師更進一步地調查分析上述各種因素,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并探討滿足這些需求的方法和路徑。
本文運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法,對瓊州學院2012-2013級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學習能力差距、學習者個體愿望、學習過程需求和學習環境需求等四個維度(陳冰冰 2010)進行調查,分析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主客觀需求,為我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提供參考。
研究目的和對象:本研究旨在考察瓊州學院低年級學生在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主客觀需求,為學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提供參考。研究對象為瓊州學院2012級旅游管理、2013級數字媒體和2013文秘專業的151名本科生,其中男生56人,女生95人。
研究工具:研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式,運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法,了解瓊州學院學生對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主客觀需求。課題組參照Hutchinson和Waters的理論框架(1987)及陳冰冰的需求分析模型(2010),結合我校大學英語教學實際自行設計了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先在一些學生中作了試測,再根據反饋情況作了修改。調查問卷結束后隨機抽取3個專業各5名學生進行個別訪談并現場錄音,以征求學生對英語教學的建議及期望。
數據分析:筆者利用基本的統計方法分析問卷調查的結果,對開放式訪談提綱,筆者根據不同的主題對不同的回答進行轉寫并歸類分析(Krippendorff,1980)。
本課題組成員從2012年開始至今圍繞學生需求分析和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等進行了多次英語教師和學生參加的座談會;此外,課題組還進行了課堂觀摩、試卷結果分析、全國四六級統考結果統計等。結合調查結果,選擇幾項有代表性的數據整理如下:
1.學習能力差距
接受調查的151名學生學習英語的平均時間為9.7年;每天在課后學習英語的時間為1個小時以下的有53.2%,零投入的占24.1%;62.8%認為大學時間很寶貴,用很多時間來學英語太不值;聽說讀寫各項技能的難易程度判斷中,59.9%認為聽力和口語困難。
2.學習者個體愿望。
65.3%認為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不能滿足其學習需求,89.5%認為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需要改革;66.6%的學生認為最希望提高的英語技能是聽說;對于大學英語學習的動機,33.6%認為能夠與他人用英語交流,25.6%認為能贏得良好的就業機會或通過四、六級考試,為考研做準備,還有15.3%認為大學必修課不得不學;對于英語學習計劃,40.9%不能按質按量完成,35.1%想過,但沒落實過。
3.學習過程需求。40.5%雖然知道英語很重要,但對它就是沒有什么學習興趣;52.7%認為學好英語關鍵在記單詞,34.5%更愿意通過計算機游戲軟件學習英語,36.5%認為通過英語學習軟件在計算機上學英語比在課堂上學更有意思,38.5%提出在學一篇課文時花時間最多的是背單詞,34.5%指出在閱讀時碰到生詞一般都查字典。
4.學習環境需求。64.2%希望課堂上多一些自己練習口語的機會,但48%課堂上不喜歡回答老師的問題,64.9%希望上英語課時老師能同時用中文和英文講課,79.6%喜歡老師改作業并指出錯誤,72.9%上課時如果沒有把握不會回答問題,79.7%希望在大學里學英語應該和中學里有所不同; 50.7%認為非常有必要將聽說和讀寫課程分開教,70.3%希望老師多給提供點兒自學英語的網站和材料;67.6%認為考試考什么就應該學什么。
以上數據表明,我校學生在英語學習動機、計劃、興趣和方法等需求方面呈現分散態勢,而在英語學習時間、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滿意度、是否需要改革、各項技能的難易程度、最希望提高的英語技能和學習環境(如課堂參與、老師授課方式、作業批改等)等需求方面呈現集中態勢(很多選項的百分百數值≧50%)。
本次調查結果既表現出大學生英語學習需求的多樣性和個性化傾向,呈分散態勢(趙慶紅等2009),又在很多方面呈現出集中態勢(王斌華等2003),反映了大學生由于英語水平、學習能力和經歷、個性心理、專業需求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個體差異性,同時也反映出他們對于英語技能、教學方法、大學英語教學和改革等學習環境方面的共同需求。大多數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并喪失了學習興趣,這是因為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不能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充分體現并切實獲得滿足。鑒于此,本課題組從以下幾方面討論了改善大學英語教學的方法和路徑。
1.課程設置。為使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得到滿足,需要改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建立多元立體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基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和現代教育理念,新的課程設置應依據“以學習者為本、按需施教”的原則,按照3個檔次(即“一般要求、較高要求、更高要求”)樹立不同的教學目標,將單一的大學英語必修課轉變為基礎英語、高級英語、語言應用、語言文化等選修課板塊;“打破大學英語教學基礎階段和應用提高階段,包括雙語課的選修界限,向全校所有學生同時、常年開設各種基礎英語課程、實用能力課程和雙語課程”(蔡基剛2002:13)。
2.教學內容。保持靜態與動態教學內容的統一,以適應信息時代的需求(傅政等2001:19)。一方面,教材內容要有一定的穩定性;另一方面,為使教學內容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師要及時選取、增加一些時效性的、符合學生語言能力的教學素材,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不同班級的劃分不僅依據學生專業或語言水平,還要以學習者為中心,根據學生個性化多的學習需求選擇教學內容、方法和模式。
3.課程管理。把基礎階段每學期4課時4學分的必修課調整為2課時2學分,輔之以2課時2學分選修課。在2課時基礎英語的學習基礎上,開設多層次、多樣化的選修課課程超市,賦予學生對大學英語課程的選擇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業需求以及對未來就業的預期,從“菜單式”的課程中挑選自己想學、善學、且一定能學好的課程,做到“各出所好、各學所需、各盡所能、各有所得”,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大學英語與中學英語的顯著不同,享受大學英語的學習樂趣。
4.課堂教學補充。
作為顯性課程設置的補充,有效開發隱性課程(趙慶紅等2009)。為了鍛煉和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和實際應用能力,使其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得到滿足,建議把有限的課堂教學向無限的課外活動延伸,如大班小組課外討論,在線同伴互助互動,英語角,英語演講、寫作、翻譯等比賽,新生英語學習策略培訓,英語文化活動月等等。
本文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調查了我校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情況,對改進大學英語教學、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有重要的參考作用。筆者相信,只有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學生實際需求,把原有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模式、課程管理模式等加以改善,并能因材施教,建立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個性化的、多元立體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大學生英語學習普遍懈怠、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英語能力低下等現狀,讓學生以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高效的學習,掌握更多更實用的英語知識和技能,畢業后積極投身到社會各個行業,從而更高質量地服務社會。
[1]Hutchinson, T. & A.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Cambridge:CUP,1987.
[2]Krippendorff,K. Content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M].London:Sage,1980.
[3]蔡基剛.壓縮大學基礎英語,提高語言學習效率[J].外語界,2002(5):10-16.
[4]陳冰冰.大學英語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論構建[J].外語學刊,2010(2):120-123.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6]王斌華,劉輝.大學英語學習者學習需求調查及其啟示[J].國外外語教學,2003(3):34-38.
[7]趙慶紅,雷蕾,張梅.學生英語學習需求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J].外語界,2009(4):14-22.
Students demand analysis and the viewpoint of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Fu Yu-ping, Wei Jing
(Qiongzhou University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anya Hainan, 572200,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demand of people through the way of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part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our school English learning needs and satisfy the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needs both exist very fragmented, and presents the central tendency. Finally, from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content, curriculum management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supplement discusses the way to improv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path.
demand analysis; college English; the teaching reform; the curriculum
G640
A
1000-9795(2014)09-000159-02
[責任編輯:周 天]
付玉萍(1969-),女,山東聊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魏 晶(1967-),女,山東濟南人,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廳課題“基于多元需求與發展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模式研究與改革”(Hjjg2013-29)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