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川
(安徽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安徽合肥 230036)
Peer-learning在日語詞匯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王 川
(安徽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安徽合肥 230036)
本文以日語專業日語詞匯教學課程為載體,通過peer-learning教學法的實施,讓學生由被動地接受課堂到主動地參與課堂,以多種形式使學生對日語詞匯教學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加強學生對單詞的掌握、運用能力。通過peer-learning教學法的運用與實施,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普遍認為這種教學方法既有利于發揮學生對日語詞匯學習的積極性,又利于構建學生之間相互協同、協作的能力,同時也能更好地構筑學生之間良好的社會關系。
peer-learning;日語教學;協同學習;運用研究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日語教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隨著全球化,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聯系逐漸加強,世界也在向地球村的方向發展。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歷史淵源久遠,雖然近年來兩國政治間的摩擦不斷增加,但經濟的發展和聯系使得兩國人民互相學習對方語言的熱情不斷高漲。尤其是在中國國內,無論是開設日語專業的大中專院校、私立的培訓班、還是學生的人數,近十年間都有了較大的增長。作為中國國內日語教育重要一環的大學日本語教育在近十年來取得長足的進展,日語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日語教育的質量也在向縱深方向發展。為市場培養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逐漸成為國內大中專院校日語教育的教學目標和教育理念。
考察國內各高校的教學大綱可以看出,日語詞匯教學或者日語詞匯學等以詞匯學習為中心的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設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稍微有所不同的是開設的學期不同而已,比如有的學校是在二年級下學期,而有的學校是在三年級上學期或下學期開設。
日語詞匯教學是大學日語教育中重要課程之一,是以詞匯量的增加為目的實施的課程,主要包括:(1)單詞的讀法;(2)單詞的意義;(3)單詞的運用;(4)單詞量的積累等內容。作為詞匯學的授課方式一般為(1)和(2)以學生為主,課前通過查字典的方式獲得,在課堂上主要是以(3)為中心進行的,完成了(1)(2)(3)等流程,(4)單詞的積累自然而然也就達到很好的效果了。但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存在很大的缺陷,學生在一個一個單詞的查詢過程中,極容易產生枯燥乏味、興趣減少等膩煩心理,即使課堂上教師補充一部分單詞的讀法,但枯燥乏味的單詞累計,容易使學生厭倦對日語詞匯學習,從而失去學習日語的興趣。
在這種日語學習背景下,作為日語詞匯教學的方法peerlearning(協同學習)近年來備受廣大日語教學者與日語學習者的關注。在以教師為主導、以教室為場所的傳統的教學方法逐漸向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進, peer-learning教學法在近十年來得到很大的運用與發展。本文試以peer-Learning在日語詞匯教學中的運用研究為課題,進一步探討在日語詞匯學習過程中如何發揮同學之間的互助協同作用。
Peer-learning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以peer(伙伴)與learning(學習)這兩個環節為中心,通過會話交流、知識交流等手段,在語言學習中充分發揮相互協同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這個概念中最重要的是“協同”學習,也即是說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通力合作,進行創造性的學習。作為他的衍生方法,有peer-reading(ピア·リ·ディング)、peer- response(ピア·レスポンス)等形式。館岡洋子(2007)指出peer-learning教學過程中包含對等、對話、互惠性、過程、創造等五個要素[1]。作為這一學習方法的優點有以下三方面:①資源的增加,②相互作用之下理解的深化,③構筑社會(同學)關系和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等。如何把這些關系構筑在詞匯課堂之內,作為教師必須要下一番苦功夫。首先,資源的增加,學生之間的學習水平是參差不齊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對學生分組的過程中適當考慮學生的成績,進行合理的分組,這樣學生之間的學習資源就可以均勻地得到擴散,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盡可能有效地利用資源,使資源的配置達到最大優化。學生也可以從周圍同學那里學到新的知識和思維方式,相互彌補不足。其次,作為相互作用之下理解的深化。加深相互理解和了解,改變學習、思維方式,產生新的想法或觀點。通過與他人之間的協同學習,彌補自身不足的同時,也使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對方,使對方了解自己,從對方獲得對自己的評價或者質疑等信息,然后對自己的知識進行重新認識及重新整理等,從而產生學習的自信心和學習的源泉動力。最后,構筑社會(同學)關系和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等。也即是學習如何與他人建立關系,以及如何把協同學習的樂趣轉化成學習的動力等,在尊重他人知識和意見的過程中,相互協作,朝著增加單詞量的共同目標前進。
1.實施的對象
根據《安徽農業大學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日語詞匯教學課程在三年級上學期開設,兩個學分,共30個課時,每周兩個課時(90分鐘)。課程性質為專業選修課,因此筆者以該校日語專業三年級的學生為實施對象,在詞匯教學的課堂上具體實施了peerlearning這一教學方法。學生人數為24人,共兩個班級,每個班級分成六個小組,每組4人。此課程的教學要求學生通過日語詞匯的結構、構詞方法、詞匯的變遷、慣用語、擬聲詞、擬態詞等的學習,掌握日語詞匯學的基礎理論,擴大日語詞匯量并運用到日語學習和日語會話中來。此外,還要求學生深入了解日語詞匯的現狀及其歷史發展過程,使之具有準確地分析現代詞匯發展趨勢的能力[2]。
2.實施的目的與方法
在peer-learning學習法的指導下,以小組為單位,學生用卡片或者紙片制作詞匯表或詞匯樹,活用圖示法,進行大腦的輸入、輸出練習的同時,掌握和熟練運用日語詞匯。并通過自我檢查等方法,刺激日語學習方法的轉變,構筑良好的自律學習習慣。具體實施方法如下:
首先,在課堂上給出一個主題,譬如“自然”,讓學生以“自然”為中心去思考相關聯的單詞,寫在紙上或者卡片上制作成詞匯圖、詞匯樹等,其次,以三人或者四人為一組,交換他們的詞匯圖,達到相互學習,記憶單詞的目的。最后,進行小組間的詞匯圖或者卡片的交換。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任意使用字典,如果學生從字典上摘錄單詞,也是被允許的,但前提是摘錄的這些單詞或者短語必須屬于常用語的范疇。這樣,大家在交換卡片學習的過程中,對有關“自然”的漢字、詞匯、短語等就會留有比較深的印象。接著教師可以換一下主題,譬如說可以改成以“生活”為主題,或者以“時間”、“都市の交通”等為主題,進行實際運用詞匯的環節,進行句子練習練習。這樣學生在記住單詞的同時,寫作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訓練。在協同交流的過程中,也能訓練一定的繪畫能力??梢哉f是“一石三鳥”的效果。讓學生在這樣的輸出(アウトプット)與輸入(インプット)的過程中,既享受了學習交流的樂趣,又記憶了單詞。
在實施過程中,最難的一環莫過于記憶動詞的環節了。對于動詞的記憶我們采取的方法是,先從同詞根的入手,譬如說給出一個單詞“取る”,開始要求學生寫出與“取り+~”這種構詞法的相關復合詞,當然越多越好。有的學生寫出了“取り立てる”、“取り合わせる”,“ 取り上げる”,“ 取り扱う”,“ 取り入れる”,“ 取り消す”等詞語,甚至有些學生還在相應的詞語下面寫出了相對應的漢語意義和例句,譬如:“取り調べる(審訊) 犯人を取り調べる”,“取り扱う(經營、使用、操作)當店では英語の雑誌や本等を取り扱っています”等。如果能夠更加詳細地寫出一些信息則更好,以方便同小組內成員以及小組間成員在協同學習時能夠獲得更多更詳細的知識。
最后,要求學生運用自己掌握的詞匯(名詞、動詞、形容詞等),進行寫作訓練,譬如說給學生圍繞“自然”這個中心詞匯,學生可以順利地寫出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讓學生在下次上課前進行2分鐘左右的課前發表。另外,還可以要求學生運用習得的詞匯進行辯論賽,如給出“都市の交通”這一組詞語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們分為兩組,分別圍繞“都市の交通の良さ”、“都市の交通の悪さ”展開辯論,等等。總之,關于方法我們可以采取的形式多樣,但目的只有一個,掌握并活學活用大量的日語詞匯。
3.實施的效果
學期課程結束時我們對每一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讓學生進行自我再評價,95%的學生都回答在本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對日語詞匯學習有了重新的認識,對peer-learning教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教學法對日語詞匯的教學有很大的積極作用等。尤其在動詞記憶、提高學習興趣、小組辯論賽、整體課程的流程、詞匯量的積累等方面的評價更高。另一方面,99%的學生也表示學到了自己未知領域的單詞。但更為可貴的是,所有的學生都認為,通過peer-learning教學法的實施使自己的思維方式以及今后的學習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變。學生在動手制作詞匯圖或者詞匯樹的過程,也是一個深入思考的過程,當然每個同學制作的方式和效果都不一樣,大家相互交流的過程本身也是思維方式和對事物認知模式交流的一個過程。
韓愈在《師說》中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苯處熥鳛榻淌疫@個空間的指導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育”、“教室”、“學生”“知識”等諸多要素更有效地組織起來,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是我們作為師者必須重視的問題。
1.引導課堂轉變為教師主導→學生中心→學生主體的模式
傳統的課堂教育是以教師為主導進行的,但在信息化逐漸普及的今天,學生的需求不再僅僅滿足于課本上的內容,學生對新事物的獵奇心理以及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都是過去的我們所無法想象的,甚至有時會出現學生知道信息和新聞的速度、深度、廣度遠遠超過教師,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候,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但長期這樣教師工作量和壓力無形中就會增加很多,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我們教師在增加課堂信息和備課內容的同時,逐步轉變課堂教學模式,由教師為主導的傳統課堂教學向以學生為中心和主體的教學模式轉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把儲存在腦海中的信息和知識,用適合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重視學生課堂上的參與實踐和體驗,同時提高他們自我表達的能力和欲望[3]。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學習觀,改變依賴教師的習慣,引導學生向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轉變。
2.教師應積極創造課堂環境
在peer-learning教學過程中,因為課堂的主體已經向學生發生了轉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千萬不能做“甩手掌柜”,什么都交給學生。反之,運用這種教學模式能激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更有利于構建“三位一體”(教師、學生、知識)的教學方式,建立良好的課堂環境,促進學生的外化和內省,積極調動課堂氛圍[4]。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設計者,而不是灌輸者,成為傳授知識的教練,而不是因循守舊的教育人。正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說的那樣,作為教育工作者不能僅僅靠一周上了多少節課,每天給學生講了幾個小時來衡量,而應該問學生在思維方式、自律學習、自主思考等方面是否得到提高和改變。作為傳授知識的協調者,教師應該積極地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提供信息資源,并適度地支援、指導、引導學生的活動,學會在活動中觀察、記錄學生的狀態和實施的效果,積極調整學生的學習方式,創造更加適合學生學習的環境。
與傳統的教學不同,Peer-learning這一教學法在日語詞匯教學課堂上的運用,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而不是被動地參加到課堂上來。學生在體驗這一教學活動的同時,學習的欲望也得到極大的提高。但是,基于peer-learning教學法學習的日語詞匯在記住后很容易被遺忘這一點還沒有被充分的研究,這就需要我們在學習過后保存好自己親手制作的詞匯圖或詞匯樹等卡片,建立學過的單詞冊,以其在以后的學習中得到熟運用,通過這些教學手段和學習工具,把詞匯學習學習過程進行可視化,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peer-learning協同教學法是在三年級詞匯教學課堂上實施的,為了使這一研究成果能夠在其他教學課堂中得到進一步擴大,惠及更多的學生,我們還需再下一番功夫。
[1]舘岡洋子.WEBシステムでの留學生の日本語文章読解プロセスの可視化[J].電子情報通信學會技術研究報告,2007(7):25-28.
[2]安徽農業大學人才培養方案(安徽農業大學內部資料).2012.
[3]中村明夫.語彙の學習を目的とした學習者中心の授業実踐[J].日本語教育方法研究會誌,2013(3):32-33.
[4]田中敦子.翻訳クラスにおけるピア·ラーニングの試み[J].日本語教育方法研究會誌m2008(3):18-19.
Peer-learning in the teaching of Japanese vocabulary
Wang Chuan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fei Anhui, 230036, China)
Based on the Japanese professional vocabulary teaching course as the carrier,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er -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lets the student from passively accepting the classroom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lass, so that the students with a variety of forms of Japanese vocabulary teaching courses to produce strong interest, strengthen students' mastery of words, using ability. Through the use of peer -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and implementation, students in the actual learning process achieved good effec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teaching method is beneficial to give play to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of Japanese vocabulary learning, and build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mutual 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at the same time also can better build good soc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udents.
peer-learning; Japanese teach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research of using
H36
A
1000-9795(2014)09-000301-03
[責任編輯:劉 乾]
王 川(1980-),女,河南周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日本文學與文化、中日比較文學。
安徽農業大學2013年度學科學位點建設項目(項目編號:XKXWD2013028)階段性成果;安徽農業大學2012年度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f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