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強
日本農業和食品供需格局
日本自1868年進入明治維新時期,大力推進工業化。隨著工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變化、經濟發展帶來對農產品需求的增加,日本農業逐漸從出口轉為進口,到19世紀90年代,日本成為稻米凈進口國。1960-2010年的50年間,基于熱量計算的日本食物自給率從79%降至39%。
在國內資源不能滿足消費需求增長、不得不進口的情況下,日本對農產品進口采取了“有保有放”的策略,除通過關稅配額、國營貿易等進口管理手段,保持大米等品種較高自給率外,小麥、玉米、大麥、大豆、食糖等幾乎完全來自進口,肉、乳品、植物油對進口依賴度也比較高,因這些產品的原料大多數來自進口,如果考慮原料進口問題,這些品種自給率也比較低。
日本農產品進口戰略與政策
日本現代農產品進口戰略與政策的出發點,主要是在從國際市場便利獲得本國短缺農產品的同時,盡最大努力保護本國主要農產品不受國際市場沖擊這一目標。
日本農產品進口戰略的基本特征是“有保有放”,亦即,對稻米等本國主要出產的、對于糧食安全具有核心作用的農產品實行嚴格的進口限制;對玉米、大豆及其他農產品則實行自由貿易,采取完全開放的進口策略。
日本農產品進口管理政策是限制農產品進口,主要通過進口關稅配額制度和國營貿易政策。
一是農產品進口關稅配額制度。1995年開始,日本開始執行GATT烏拉圭回合決議,廢除所有農產品進口數量限制,對需要保護的本國主要農產品實行進口關稅配額制,超出配額部分,征收高額關稅。
二是國營貿易政策。國營貿易是日本保護本國農產品的重要手段,由政府指定機構壟斷部分農產品的進口。
日本海外農業戰略及其成效
日本政府通過與糧食出口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穩定糧食進口,通過建立官民一體的海外投資模式實施海外農業戰略。在海外農業戰略中,國家層面和企業層面分得非常清楚,實施海外農業戰略的主角是企業,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提供各種必要的支持和協助。
與糧食出口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為維持糧食進口穩定,日本一直努力維持同糧食出口國之間的良好合作關系,并同主要糧食出口國建立了穩定的貿易伙伴關系和緊密的信息交換機制。
建立國內外糧食信息收集系統。作為糧食進口大國,日本十分關注國內外糧食供給的相關情報,并建立了農林水產省牽頭、相關機構合作的情報收集、分析、共享機制。同時,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的信息快速傳播功能,及時向社會發布全面的國內外糧食供需動向。
建立官民一體的海外投資模式。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即開始農業海外投資,政府在企業進行農業海外投資過程中,成立一系列機構,起輔助和支持作用。
2011年,為了進一步完善農業海外拓展模式,由日本農林水產省和外務省主導,多次召開關于促進海外農業投資會議,討論并形成了官民一體的農業海外投資模式。
日本政府及相關機構,通過建立綜合支援窗口,強化同具有海外農業投資意愿的企業之間的溝通,幫助本國企業同被投資國建立密切合作關系,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和保險服務。
建立海外糧食供應鏈。在官民一體的海外投資模式下,日本政府積極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在農業基礎比較發達地區進行農業直接投資和企業并購,盡可能多地掌控農業資源,建立海外糧食供應鏈。
經驗與啟示
在國內農產品供需矛盾日益擴大的形勢下,要明確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戰略,不宜籠統強調較高的農產品自給率,對不同農產品應采取“有保有放”策略。
積極實施海外農業戰略,建立全球糧食供應網絡。日本政府通過與糧食出口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穩定糧食進口,采取官民一體的海外投資模式實施海外農業戰略,鼓勵企業進行海外投資,深深滲入主要產糧國和全球主要糧食貿易網絡,保證其糧食的穩定供給。
明確政府和企業在實施海外農業戰略過程中的角色。實施海外農業戰略的主角是企業,政府不宜越俎代庖,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提供各種必要的支持和協助,為企業搭臺和保駕護航。
日本經驗對中國具有重要借鑒意義。筆者認為,首先,立足國內實現主糧產品基本自給的方針始終不可動搖。其次,盡可能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始終是必要的,任何一個國家都希望依靠國內資源來解決糧食供應問題。但問題的關鍵不是“想不想”,而是“能不能”,中國如此,日本也是如此。我們必須根據人多地少這一基本國情,確定正確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戰略。其三,日本在糧食問題上對美國也不是十分信任,如果完全信任,日本不需要實施海外農業戰略,而且,日本實施海外農業戰略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1973年全球糧食減產,日本發生“豆腐騷動”,美國在1973年對大豆實施了2-3個月的出口禁令,對作為同盟國的日本也不例外,雖然時間很短,但是對日本心理上的打擊較大,日本開始實施海外農業戰略和“豆腐騷動”在時間上高度契合不能說僅是巧合。可以說,全球“糧食危機”和美國在危機期間的表現對日本實施海外農業戰略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這對中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