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領芝呂偉袁曉玲李繼英楊林青趙志強
(1.邯鄲市眼科醫院,河北 邯鄲 056001;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天津 300150)
中西醫結合治療干眼癥65例臨床觀察
鮑領芝1呂偉1袁曉玲2李繼英1楊林青1趙志強1
(1.邯鄲市眼科醫院,河北 邯鄲 056001;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天津 300150)
目的:觀察中醫辨證論治、冰片貼敷聯合玻璃酸鈉滴眼治療干眼癥的臨床療效。方法:130例干眼癥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5例。2組均給予玻璃酸鈉滴眼液局部點眼。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進行中醫辨證論治、中藥冰片貼敷治療。觀察治療前后患者的淚膜破裂時間(BUT)、淚液分泌情況、干眼癥積分,比較2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3.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6%。治療后2組干眼癥積分、Schirmer試驗結果、淚膜破裂時間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治療組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結合中醫辨證論治,能顯著改善干眼癥患者的淚液分泌,抑制淚液蒸發,穩定淚膜。
干眼癥 中藥復方 冰片 中西醫結合療法
近年來,筆者以中醫辨證論治、冰片貼敷聯合玻璃酸鈉滴眼治療干眼癥患者65例,并與單純使用玻璃酸鈉滴眼的65例進行對照,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130例均為就診于邯鄲市眼科醫院及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眼科的干眼癥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5例。治療組:男25例,女40例;年齡25~60歲;病程10d~1年。對照組:男20例,女45例;年齡25~60歲;病程10d~1年。2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主觀癥狀:如眼干澀感、異物感、視疲勞和畏光等;淚液分泌試驗(Schirmer試驗)低于10mm/5min;淚膜破裂時間(BUT)<10s;瞼裂處或(和)角膜下方細點狀熒光素鈉染色陽性;可伴隨口鼻干燥和皮膚干燥現象。[1]
1.3 排除標準全身免疫性疾病者;眼瞼畸形,有眼部外傷手術史、眼部長期用藥史者;妊娠、先天性無淚癥、無淚腺者。
2.1 對照組給予玻璃酸鈉滴眼液(參天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HT3897)點眼,1滴/眼,6次/d,療程1個月。
2.2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進行中醫辨證論治及中藥冰片貼敷治療。中醫辨證共分為3型:肺陰不足型給予養陰清肺湯(生地15g,麥冬12g,玄參9g,浙貝母、丹皮、炒白芍各6g,薄荷、生甘草3g);脾胃濕熱型給予三仁湯(杏仁12g,白蔻仁12g,薏苡仁12g,滑石9g,厚樸9g,白通草9g,半夏6g,淡竹葉9g);肝腎陰虛型給予杞菊地黃丸(枸杞20g,菊花20g,熟地黃30g,山萸肉15g,山藥15g,澤瀉9g,茯苓9g,丹皮9g)。日1劑,分2次服,療程1個月。自制冰片敷料:把適量冰片細末撒在折疊的紗布中間,高溫、高壓消毒。使用時取適量生理鹽水浸濕紗布,敷雙眼,閉目,約15min。日1次,共治療10d。
3.1 觀察指標治療前后做淚液分泌試驗(Schirmer試驗),觀察淚膜破裂時間(BUT),做角膜熒光素染色,統計癥狀積分。
3.2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擬定。治愈:癥狀消失,角膜染色消退,Schirmer試驗多次測定大于10mm/5mim;好轉:癥狀減輕,角膜染色減少,Schirmer試驗多次測定淚液分泌量有所增加;未愈:癥狀無改善,角膜染色無變化或增多,Schirmer試驗多次測定淚液分泌量未增加。
兩目干澀量化標準:眼干不適,灼熱而癢但程度較輕,淚少,偶有瞬目計1分;眼干澀不適,灼熱而癢程度較重,有痛感但可忍受,少淚,頻繁瞬目計2分;眼內異物不適感,干澀灼熱,癢痛難忍,無淚,頻繁瞬目計3分;無癥狀計0分。
3.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2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治療結果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2組治療前后干眼癥積分、Schirmers試驗、BUT等指標比較見表2。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干眼癥積分、Schirmers試驗、BUT指標檢測結果
干眼癥又稱角結膜干燥癥,是一種常見的眼表疾病,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淚液質和量或動力學異常導致的淚膜不穩定和眼表損害而致眼部不適的一大類疾病的總稱[2]。隨著各種電子產品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空調、隱形眼鏡的使用及角膜屈光手術的增多等,干眼癥發病呈上升趨勢,成為眼科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本病西醫治療以局部用藥為主,增加角膜表面水液存留,提高角膜濕性,刺激淚液分泌等,人工淚液替代療法是目前廣為使用的治療干眼癥的方法,但對潛在病因未予治療。
中醫學認為干眼癥發病與肺、肝、腎關系密切,臨床主要證型可分為肺陰不足、脾胃濕熱及肝腎陰虛。一般認為,干眼癥的病機關鍵是肝腎不足,津液虧損,濕熱內蘊。治療多以滋補肝腎、養陰生津、清利濕熱為法。養陰清肺湯方中生地甘寒,養陰清熱;麥冬、玄參養陰生津;佐以貝母、丹皮、白芍清熱散結,益陰養血;少量薄荷辛涼而散。三仁湯方中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三藥宣利上焦肺氣,暢中焦脾氣,疏導下焦,清熱利濕;配以滑石甘淡性寒,利濕清熱;厚樸、半夏,行氣化濕,散結除痞,既可化濕,又使寒冷而不礙濕。諸藥合用,使濕熱之邪從三焦分消。杞菊地黃丸方中重用熟地黃滋陰補腎,山藥補益脾陰,山萸肉補養肝腎,三藥共用,滋養肝脾腎;澤瀉、丹皮、茯苓,滲濕濁,清虛熱;枸杞子、菊花共奏明目之功。冰片具有通諸竅,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腫止痛作用,可使眼睛濕潤,減輕干澀、黏膩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結合中醫辨證論治,可調理全身機能,從根本上提高淚液分泌,改善干眼癥狀,抑制淚液蒸發,穩定淚膜。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01
[2]葛堅.眼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40
編輯:吳寧

R777.34
A
1672-397X(2014)04-0046-02
鮑領芝(1979-),女,碩士研究生,主治醫師,從事中西醫結合治療眼科疾病工作。45107507@qq.com
201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