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艷秋 徐佳一
(昆山市中醫醫院,江蘇 昆山 215300)
“異位二號方”灌腸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40例臨床研究
湯艷秋 徐佳一
(昆山市中醫醫院,江蘇 昆山 215300)
目的:觀察中藥異位二號方灌腸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患者60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0例予異位二號方灌腸治療,對照組20例予達那唑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70.0%,高于對照組的65.0%;治療組與對照組作用相當,均能降低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痛經程度、盆腔包塊最大截面積、外周血清CA125及消除EmAb,且治療組副作用較小。結論:異位二號方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確切。
子宮內膜異位癥 異位二號方 直腸投藥
2012年1 月至2013年7月期間,我們應用經驗方——異位二號方灌腸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EMS)患者40例,取得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所有病例均為我院婦科門診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共60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0例:年齡19~43歲,平均年齡30.3歲;病程0.5~10年。對照組20例:年齡19~42歲,平均年齡31.5歲;病程1~10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EMS診斷與分度根據文獻[1]制定,均經婦科檢查及B超或腹腔鏡檢查證實。
1.3 排除標準生殖器癌、其他局部或全身性惡性腫瘤及患有嚴重其他系統疾病者。
2.1 治療組予以異位二號方灌腸治療。藥物組成:莪術10g,丹皮10g,赤芍10g,丹參10g,生黃芪10g,枳殼9g,夏枯草10g,制半夏12g,地鱉蟲10g,沒藥10g,乳香10g,桂枝6g。給藥方法:水煎濃縮至200mL,溫度39~41℃,每日分2次灌腸。囑患者灌腸前排空大便,取左側臥位,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肛管(采用一次性尿管)插入深度15~20cm,保留5h以上。從經凈后開始用藥,每日1次。
2.2 對照組予達那唑(江蘇聯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規格:200mg)口服。200mg/次,2次/d。
2組患者均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進行療效觀察。
3.1 觀察指標與方法①臨床癥狀變化:根據癥狀評分標準,對痛經等癥狀在治療前后各評分1次。②CA125、抗內膜抗體(EmAb):治療前后同一時間晨起空腹抽血測定1次(在非經期抽血)。③B超檢查盆腔異位囊腫大小(平均徑線):治療前后同一時間各檢測1次(在非經期檢查)。
3.2 療效評定標準痊愈:癥狀全部消失,盆腔包塊等局部體征基本消失,不育癥患者在3年內妊娠或生育;顯效:癥狀基本消失,盆腔包塊縮小,雖局部體征存在,但不育患者得以受孕;有效:癥狀減輕,盆腔包塊無增大或略縮小,停藥3個月內癥狀不加重;無效:主要癥狀無變化或惡化,局部病變有加重趨勢。[1]
3.3 治療結果
3.3.1 2 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40例中,痊愈0例,顯效4例,有效24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70.0%;對照組20例中,痊愈0例,顯效3例,有效10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65.0%。2組總有效率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
3.3.2 2 組痛經癥狀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痛經評分比較分
3.3.3 2組盆腔異位囊腫大小比較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盆腔異位囊腫大小(平均徑線)比較cm
3.3.4 2 組CA125水平比較見表3。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CA125水平比較U/mL
3.3.5 2 組EmAb比較見表4。

表4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EmAb比較例
3.4 不良反應觀察期間,治療組未發現任何不良反應,治療后肝、腎功能未出現異常;對照組有2例出現體重增加、水腫,1例出現不規則陰道出血,3例出現多毛、痤瘡等不適。
EMS是目前育齡期婦女常見病、多發病,是指子宮內膜組織(腺體和間質)在子宮內膜以外的部位出現、生長、浸潤、反復出血,可形成結節及包塊,引起疼痛和不孕等。其主要病理變化是異位內膜的周期性出血和周圍組織纖維化,而血液流變學提示該類患者血液處于濃、黏、凝、聚狀態。因而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三屆學術會議將EMS中醫診斷標準修訂為“血瘀證”,認為“血瘀”是本病的基本病機及病理實質,因此治療以“活血化瘀”貫穿始末。且現代藥理也表明活血化瘀中藥有改善血黏度和減少血栓形成,抑制炎癥和組織異常增生,鎮痛及免疫調節功能。
異位二號方是我院鄭氏婦科多年來治療EMS的經驗方,方中地鱉蟲、莪術、丹皮、丹參、赤芍活血化瘀;黃芪益氣行血,枳殼理氣化瘀,此所謂“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瘀血內停可致人體水液的運行失常,停滯不行而為“痰”,“痰”生可加重血瘀的程度,兩者在病理上互為因果,故加入夏枯草、半夏祛痰散結化瘀;“血得寒則凝,得溫則行”,桂枝溫經通脈、助陽化氣以利氣血運行;乳香、沒藥加強活血止痛之效。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散結止痛之功。
達那唑為合成的17α-乙炔睪酮衍生物,是目前臨床上治療EMS較為有效的藥物之一,其能抑制Gn-RH的分泌,直接抑制甾體激素的合成,增加雌二醇和孕激素的代謝,直接抑制和競爭子宮內膜的雌、孕激素受體。達那唑的多重效應最終形成了高雄激素和低雌激素環境而不利于子宮內膜的生長。用藥后閉經又可預防盆腔腹膜形成新的種植病灶。但該藥從胃腸道吸收并在肝臟代謝,副作用大,可出現體重增加、水腫、多毛、痤瘡、焦慮、肝功能障礙、突破性出血等不良反應。
由于本病病變部位多位于盆腔內,最常見于卵巢、子宮骶韌帶、盆腔黏膜等處,而直腸給藥可使藥液經直腸黏膜滲透吸收,使藥力直達病灶,改善盆腔子宮的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組織瘀血消散,促進炎癥粘連包塊吸收,且不經肝臟代謝,減輕肝臟負擔,因而相比于常規西藥口服治療,應用中藥異位二號方局部灌腸治療更具有臨床優勢。
本研究結果顯示,異位二號方灌腸治療EMS療效確切,與達那唑的作用相當,且副作用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第3屆學術會議修訂.子宮內膜異位癥、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及女性不孕癥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標準.中西醫結合雜志,1991,11(6):376
編輯:傅如海 岐軒
R711.710.5
A
1672-397X(2014)07-0034-02
湯艷秋(1973-),女,醫學碩士,副主任醫師,從事婦產科工作。
徐佳一,xujiayi7878@126.com
2014-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