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山高海燕趙娜朱玉靜楊維芬
(1.唐山市豐潤區第二人民醫院,河北 唐山 064000;2.河北聯合大學冀唐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中西醫綜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64例臨床觀察
趙青山1高海燕1趙娜2朱玉靜1楊維芬1
(1.唐山市豐潤區第二人民醫院,河北 唐山 064000;2.河北聯合大學冀唐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目的:觀察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外用自擬項痹酊聯合中藥汽化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近遠期療效。方法:328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164例。對照組予倍他司汀、葛根素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頸部外用自擬項痹酊并行中藥汽化療法,觀察2組患者療效及3年內復發情況。結果:治療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6個月治療組和對照組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1年、3年治療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結論:在常規療法基礎上加用自擬項痹酊聯合中藥汽化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可以明顯提高療效,減少復發。
頸椎病 項痹酊 中藥復方 中西醫結合療法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且極易復發,如何有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及預防復發,筆者對此進行了廣泛研究。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筆者在常規療法的基礎上外用自擬項痹酊聯合中藥汽化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64 例,觀察近遠期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全部328例均為我院椎動脈型頸椎病住院患者,排除肝腎功能不全、有藥物過敏史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164例:男66例,女98例;年齡27~76歲,平均年齡(64.56±10.83)歲;平均病程(3.4±0.01)年。對照組164例:男72例,女92例;年齡28~75歲,平均年齡(64.66±11.10)歲;平均病程(3.3±0.01)年。2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1)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發作癥狀、體征;(2)頸椎X線平片顯示椎體、間盤、鉤突關節退變和項韌帶鈣化,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等;(3)伴頸椎病其他類型,尤其頸型或神經根型臨床表現;(4)經顱超聲血流圖(TCD)顯示椎基底動脈血流減少;(5)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暈。[1]
2.1 對照組倍他司丁注射液20mg(東北制藥集團有限公司沈陽第一制藥廠,國藥準字H21022577)加入5%葡萄糖250mL每日1次靜脈滴注;葛根素0.4g(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90)加入5%葡萄糖250mL每日1次靜脈滴注。
2.2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外用項痹酊并行中藥汽化療法。項痹酊藥物組成:當歸、川芎、葛根、丹參、威靈仙、透骨草、天麻、穿山甲、蒼術、杜仲、桂枝、羌活、防風各10g,75%酒精500m L浸泡1周過濾備用。汽化方藥物組成:炙川烏、炙草烏、川芎、赤芍、雞血藤、合歡皮、海桐皮、野防風、透骨草、乳香、沒藥、羌活、秦艽、獨活、甘草各10g,丹參12g,紅花15g,用60°酒精100mL浸泡1周后備用。治療方法:首先將項痹酊涂于頸后至第3胸椎,然后采用哈爾濱泰起汽化熱療器研究所研制生產的汽化藥熱療器,將“汽化藥”及浸泡液加入中藥汽化藥療的高壓鍋內,加清水700mL,接通電源煎煮藥至沸騰。患者取仰臥位,裸露頸部對準儀器上相應的治療孔,調節藥物蒸汽溫度至46~48℃左右,用汽化藥蒸汽熏蒸頸部,40min/次,1次/d。
2組患者均告知注意避免頸部著涼,避免高枕睡眠,避免頸部勞累,療程1周。
3.1 療效標準治愈:眩暈等癥狀完全消失,恢復正常日常工作及生活;好轉:眩暈等癥狀明顯減輕,不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無效:眩暈等癥狀無明顯改善或減輕,相關臨床癥狀反復,影響工作及生活。[2]
3.2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2組間比較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治療結果2組均治療1周后治愈或好轉出院,治療期間均未發生不良反應。好轉病例出院后繼續口服銀杏蜜環口服液10mL(3次/d),氟桂利嗪5mg(1次/d),1周后亦痊愈。
3.3.1 2 組治療1周后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1周后療效比較例(%)
3.3.2 2 組復發情況比較治療組共回訪146例,回訪率89.0%;對照組共回訪142例,回訪率86.59%。2組各時段復發率見表2。

表2 治療組和對照組不同時間段復發率比較例(%)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指椎動脈的顱外段受頸椎退行性病變的影響導致血流運行障礙引起的眩暈綜合征[3],臨床癥狀為頭暈、視物旋轉,伴有頸肩部酸痛、頸部僵硬感,或(和)伴有惡心、嘔吐,頭暈以頸部活動時為著。西醫認為本病病因主要是長期頸部慢性勞損,使頸椎間盤變性,椎間孔變窄,關節囊松弛,頸椎后關節錯縫,頸椎增生性改變,導致頸椎正常生理弧度改變,破壞了頸椎內在平衡,同時長期慢性勞損也使頸部周圍軟組織退變,頸椎內外失去平衡。頸部肌肉韌帶和椎間盤的無菌性炎癥,可以刺激頸部的交感神經或壓迫椎動脈導致椎動脈痙攣,使椎動脈血流量下降,即出現椎動脈型頸椎病[4]。椎動脈型頸椎病以頸椎病變為內因,頸部軟組織勞損為外因。頸部慢性勞損、軟組織水腫,引起椎動脈受壓產生眩暈;椎動脈系統血液供應至大腦后2/5、小腦、腦干,病變直接導致腦干、小腦、視中樞等區域供血降低,從而產生血管性眩暈[5]。西醫治療以擴張椎動脈、改善腦供血為主,本研究所用倍他司汀注射液為H2受體激動劑,對腦血管特別是椎基底動脈系統有明顯的擴張作用[6]306。
中醫學認為,本病病機為風寒濕邪外侵,瘀阻脈絡,痰濕阻滯,清陽不升,造成氣滯血瘀,氣血運行不暢,氣血清陽不能上達腦髓,致腦髓失養,則出現眩暈、頭痛、耳鳴、記憶力減退等癥。葛根素為由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根中提出的一種黃酮苷,有舒張平滑肌的作用,具有擴張冠狀動脈、改善腦供血作用,能抑制凝血酶誘導的血小板中5-HT釋放[6]315。項痹酊中當歸活血化瘀,滋養腦血;川芎、丹參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祛風止痛;蒼術化濕;葛根具有柔痙作用,專治頸項強痛;威靈仙、透骨草軟化血管和骨刺;天麻息風止驚、升清陽,專治頭目眩暈;穿山甲善走竄,專行疏通經絡,穿透性強,引藥直達病所。藥物涂于頸部可通過毛竅滲達病處。汽化方中川烏、草烏辛溫大熱,通行十二經,散在表之風,逐在里之寒濕,通痹之力甚強[7]285;合歡皮、海桐皮、雞血藤、野防風、透骨草、羌活、獨活輔助制川烏、制草烏祛風濕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乳香、沒藥氣香,走竄善行,行氣散瘀止痛之力甚強[7]505;川芎、赤芍、丹參、紅花增強乳香、沒藥行氣活血祛瘀止痛之力;甘草調和藥性。氣血得熱則行,痹癥得熱則舒,故藥物以熱蒸汽的形式直接作用于頸部,通過毛竅滲達病所,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強,促進軟組織水腫吸收。本研究結果表明,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自擬項痹酊聯合中藥汽化藥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可明顯提高治愈率,減少復發。
[1]王維治.神經病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46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3
[3]金圣博,李明珠.扳法結合針刺對頸性眩暈患者療效及椎-基底動脈血流的影響.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4):234
[4]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1642
[5]鄭立峰,王愛蘭,高飛龍,等.老年人血管性眩暈患者腦主要供血動脈DSA形態特征.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1,19(3):204
[6]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1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7]周鳳梧.實用中藥學.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285
編輯:韋杭 吳寧
R681.550.5
A
1672-397X(2014)07-0044-02
趙青山(1964-),男,本科學歷,主治醫師,從事神經內科臨床工作。13831518204@139.com
201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