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蓮趙善萍陳光林張暢王睿
(1.臨安市中醫院,浙江臨安 311300;2.杭州市中醫院,浙江杭州 310007)
中西醫結合治療中老年患者帶狀皰疹急性期29例臨床觀察
鄭玉蓮1趙善萍1陳光林1張暢1王睿2
(1.臨安市中醫院,浙江臨安 311300;2.杭州市中醫院,浙江杭州 310007)
目的:觀察中藥益清祛皰湯配合泛昔洛韋等西藥治療帶狀皰疹急性期中老年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57例50歲以上急性起病的帶狀皰疹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9例、對照組28例。對照組患者予口服泛昔洛韋等西藥,外用硼酸溶液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中藥益清祛皰湯。2組療程均為10d。觀察2組患者止皰時間、結痂時間、脫痂時間、疼痛持續時間,比較2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結果:治療組患者止皰時間、結痂時間、疼痛持續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2組患者治療后疼痛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但治療后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結論: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中老年患者帶狀皰疹急性期在皰疹止皰及結痂時間上較單用西藥的對照組有明顯優勢,且疼痛持續時間更短,值得進一步研究。
帶狀皰疹 益清祛皰湯 中西醫結合療法
1.1 一般資料57例均為臨安市中醫院皮膚科門診50歲以上急性起病的帶狀皰疹患者。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將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29例、對照組28例。治療組:男12例,女17例;平均年齡(61.46±9.22)歲;平均病程(3.67±1.53)d。對照組:男13例,女15例;平均年齡(63.08±7.24)歲;平均病程(3.31±1.24)d。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皮膚性病學》[1]關于帶狀皰疹的西醫診斷標準及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蛇串瘡”中醫診斷標準[2]。
1.3 納入標準患者年齡在50歲以上;皰疹出現在1~7d內,未經過抗病毒和止痛治療;不屬于帶狀皰疹的特殊類型;無嚴重的心腦血管、肝腎等原發性疾病;1個月內未應用過皮質類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劑。
1.4 剔除標準至少接受過一次治療,但未完成整個試驗方案者;在治療期間接受其他治療方法者。
2.1 對照組口服泛昔洛韋0.25g,3次/d;甲鈷胺片0.5mg,3次/d;雙氯酚酸鈉緩釋片75mg,1次/d。皰疹局部皮膚常規處理,保持皮膚的清潔;皮損紅腫局部外敷3%硼酸溶液。
2.2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益清祛皰湯口服。基本方:黃芪15g,五味子15g,當歸身10g,麥冬15g,大青葉15g,龍膽草15g,桔梗12g,薄荷15g,紅花6g,延胡索9g,牡丹皮16g,炙甘草6g。每日1劑,分3次服。
2組均以治療5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3.1 皰疹評價指標以開始起皰作為起始時間,分別計算水皰停止增多的時間、水皰干涸結痂面積≥50%的時間及痂皮完全脫落的時間。
3.2 疼痛評價指標采用視覺疼痛量表(VAS)評價疼痛改善情況,并記錄疼痛持續時間(出現疼痛開始,直到疼痛完全消失的天數)。
3.3 統計學方法由專業統計人員分析數據,各組內前后觀察結果對比采用配對t檢驗,2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治療結果
3.4.12 組患者皰疹評價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皰疹評價指標比較d
3.4.22 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及疼痛持續時間比較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及疼痛持續時間比較
3.4.3 安全性評價治療前后2組患者的生命體征均在可接受范圍,血常規、生化指標均未見明顯異常。無患者服用中藥后出現心慌、腹瀉等不良反應,也沒有出現其他不可預知的毒副作用。
帶狀皰疹是臨床常見的皮膚病之一,成簇的水皰沿一側周圍神經帶狀分布,刺痛為其主要臨床特征。中老年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差,發病率較高,當伴發糖尿病、慢性心肺及肝腎疾病時,病情更重,急性期皰疹止皰、結痂慢,病程長,且疼痛劇烈[3]。如不系統根治,后期后遺神經痛發病率會增高。西醫臨床治療普遍使用泛昔洛韋抗病毒、甲鈷胺片營養神經及雙氯酚酸鈉緩釋片緩解疼痛[4],但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預防問題仍是目前研究熱點。
中醫認為本病為火毒、濕熱之邪蘊結肌膚,阻遏經絡所致。老年人氣血虧耗,正氣不足,易受溫毒侵犯體表。益清祛皰湯方中黃芪、五味子實衛,意在固表節流,可令已生之氣不致外泄,元氣充實則邪不可干;熱毒必傷陰血,當歸身益氣養血;配合麥冬生津,陰血充盈而虛損復矣;大青葉、龍膽草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配伍桔梗開泄肺氣,托邪出表,能呈清肺解毒功效;加薄荷疏風解表,符合肺主津液輸布的生理特點;紅花、延胡索、牡丹皮活血通經,行氣止痛;炙甘草保護脾胃,不傷正氣。
本研究結果顯示,益清祛皰湯聯合泛昔洛韋等西藥治療老年人帶狀皰疹急性期,在皰疹止皰及結痂時間上較單用西藥的對照組有明顯優勢,且疼痛持續時間更短,同時未觀察到與中藥有關的不良事件,值得進一步研究。
[1]吳志華.皮膚性病學.5版.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6:87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4
[3]黃石璽,王映輝,毛湄,等.毫火針贊刺法與毫火針加灸法治療急性期中老年帶狀皰疹平行對照臨床研究.中醫雜志,2012,53(20):1742
[4]晉紅中.皮膚病與性病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1:97
編輯:吳寧
R752.12
A
1672-397X(2014)05-0046-02 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間,筆者采用中藥益清祛皰湯聯合泛昔洛韋等西藥治療帶狀皰疹急性期中老年患者29例,獲得較好的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鄭玉蓮(1974-),女,本科學歷,主管藥師,從事中藥調劑、臨床藥學等工作。
王睿,k444www@163.com
201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