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冰 LUO Xiao-bing;李莉萍 LI Li-ping
(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規學院,昆明650500)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Town Plann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China)
1.1 村寨概述 云南紅河哈尼元陽縣地處哀牢山之中,山高谷深,溝壑縱橫,雖多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但由于哀牢山自身的地形特點,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年降雨量充沛,繼而有了被譽為“山區農業的最高典范”的哈尼梯田。2013年6月22日,中國云南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全福莊小寨就位于紅河州元陽縣哈尼梯田壩達景區境內。
全福莊小寨是哀牢山眾多哈尼族村寨中的一個典型村寨,占地2565畝,共94戶,468口人。小寨有七個出入口,臨近主干道的有三個,其余四個分別去往梯田和其他村寨。村寨中的蘑菇房多為二至三層,沿道路分散布置并形成小的組群,建筑依山就勢,高低錯落,與山體有機融合。

圖1 全福莊小寨
1.2 建筑分布、類型 傳統的哈尼族民居為“蘑菇房”,大多由四坡屋面的草頂與土掌房組合而成。草頂部分為正房,二層,兩坡或四破,脊短坡陡,外形近似蘑菇。土平頂部分一般是正房的前廊或耳房,單層或二層,頂為曬臺,由正房二層至曬臺晾曬農作物,十分方便。①隨著社會經濟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傳統的民居不能滿足村民的需要,而小寨村民隨意自發的改造,對傳統民居造成了不同層次的破壞,與村寨的整體風貌極為不協調,甚至沖突。在對村寨現狀的調查中,我們依照不同的破壞程度以及建筑質量,將小寨的民居分為四大類:一類傳統民居、二類傳統民居(較一類有局部破壞)、三類與傳統風貌不沖突的建構筑物、四類與傳統風貌沖突的建構筑物,以及在建、已拆或其他。如表1。

圖2 建筑風貌分類分析圖

表1
2.1 建筑分類整合 在對全福莊小寨的建筑現狀分類后,劃分出核心保護建筑物、建設控制區與生態保護區。在核心保護建筑物區域內對一、二類保存較為完好的傳統民居進行重點保護和修繕,使其傳統“蘑菇房”民居得以延續;并對區域內的磨秋場、祭祀房等民俗建筑與空間進行保護,在傳承民俗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更新設計。對村寨建設控制區進行劃分,嚴格控制村寨內新建民居的建設范圍和高度,對已經建成的新民居(三類、四類民居)進行立面表皮上的更新設計,使其融入到村落風貌;同時制定民居建設導則,使正在建設或準備建設的民居有所依據和參考。建設控制區的劃分同時也保護了周邊生態區域的完整。

圖3 建筑與村寨環境保護分區圖
2.2 一類傳統民居的保護修繕 一類傳統民居選取了全福莊小寨村民楊省木家,對其進行測繪及設計更新方案。該民居建于1970年代,建筑結構為木結構、土坯墻,一層用來堆放雜物,二層供人居住,三層儲存糧食谷物。牲畜圈養在院子里,一層旁邊還有稍小的牲口房。一層建筑面積52m2,層高2.05m;二層建筑面積44m2,層高2.55m;三層建筑面積29m2。該民居較完整的保留了哈尼族傳統土木民居形式,建筑質量一般,主要存在的問題有:石棉瓦屋頂與傳統風貌不符;展臺破舊失修;臥室、廚房、客廳擁擠,不能適應現代生活要求;居住空間采光、通風不好;無衛生設施,院落環境差,人畜不分區等。
針對以上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該民居修繕方案的設計。①在一層設置了餐廳和廚房空間;②采用人畜分離的空間布局形式;③衛生間設置在牲畜圈旁;④利用該民居后邊的水塘,在二層設計了室外陽臺,增加其實用性;⑤二層平面功能布局重新劃分,分隔出三室一廳,滿足家人居住;⑥保留了傳統的火塘空間;⑦增加開窗,并滿足采光、通風要求;⑧將石棉瓦屋頂改為傳統的茅草頂。
2.3 三類與傳統風貌不沖突民居的更新設計 三類民居所占比例較大,且多在沿主干道、主要景觀點上布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選取全福莊小寨村民李文和家進行測繪及設計更新方案,該民居位于主干道與村寨主入口交叉處,建于2005年,建筑結構為磚混結構,一層部分圈養牲畜,部分堆放雜物,二層用來居住,三層儲存糧食谷物。一層建筑面積114m2,層高3m;二層建筑面積114m2,層高3m;三層建筑面積32m2。該民居屬于現代建筑,村內普遍存在的新建建筑形式,位于村寨主要入口節點處,質量較好但與傳統風貌不協調,主要存在問題有:院落雜亂,人、畜分區不合理;歐式寶瓶柱欄桿影響風貌;窗戶的歐式裝飾、線條與傳統風貌不協調;廚房雜亂;紅磚、水泥墻面與傳統風貌不協調;屋頂加建石棉瓦。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該民居更新方案的設計。①在原有基礎上增設衛生間;②拆除寶瓶柱欄桿,改為傳統木質欄桿;③調整廚房與餐廳,使其使用方便;④將紅磚、水泥外墻面改為傳統土坯;⑤二層平面功能重新劃分,分隔出三室兩廳,滿足使用;⑥將石棉瓦屋頂改為傳統的茅草頂;⑦對儲藏及牲畜飼養區域重新劃分。
3.1 保護與更新上的改進 ①平面功能的變化。平面功能上的劃分趨于細致化。與傳統哈尼族民居相比,房間類型和數量增多,設置獨立的臥室、客廳、廚房、餐廳、衛生間等。②立面上的改進。增加開窗面積,以滿足采光和通風的需求;傳統民居(一類、二類)保留原有的墻面材質,而新建民居(三類、四類)則在不破壞現有墻面的基礎上采用涂抹草泥并勾縫的方法,以達到外觀近似土坯磚的效果,和村落的傳統風貌相融合;勒腳可采用當地石材。③屋頂材料和技術。傳統蘑菇頂材質為茅草,耐久性及防火性能差,對傳統民居(一類、二類)的茅草頂增加防火噴淋;三類、四類民居則探求新技術,如鋼絲茅草頂、混凝土屋面拉毛等。

圖4

表2 民居保護修繕與更新設計對比
3.2 保護與更新存在的問題 傳統民居的茅草屋頂存在安全隱患,增加防火噴淋確實可以解決,但是工程造價卻相當昂貴;傳統民居的層高過于低矮,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居民的生活,如何利用先進技術解決傳統民居的層高問題。
新建民居有四層、五層的建筑,這些民居是否還應改善立面,加建蘑菇頂;太陽能設備如何與屋面造型結合等等,這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究。
村子里造房子都是一家模仿一家,一家高過一家,爭先恐后,如果不盡快制定相應的民居修繕改造措施及示例,任由村民自由發揮,奇形怪狀、五顏六色的建筑物瞬間就會拔地而起,那這個傳統村落很快就會消失不見。所以,制定出相對完善的、科學的、經濟適用的的修繕改造措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當務之急。當然也應該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其地方特點,做出特色的同時也要加強保護策略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注釋:
①楊大禹,朱良文著.云南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1]楊大禹,朱良文著.云南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馬杰,高靜.讓夢想照進現實——一座哈尼山寨的十年變遷[J].理想空間,2010(41):10.
[3]朱良文.不以形作標尺 探求居之本原——中國傳統民居的核心價值探討[J].中國名城.
[4]楊大禹.對云南紅河哈尼族傳統民居形態傳承的思考[J].南方建筑,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