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嵩HUANG Song
(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南寧530022)
(Academy of Architecture&Art,Guangxi Arts Institute,Nanning 530022,China)
當代的設計,其實是在設計和引領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環境藝術設計必須“以人為本”,使建筑與建筑空間藝術化、人性化,讓人們的身心情感在充滿文化藝術氣息的、具有精神內涵的理想空間,獲得最大限度的愉悅和釋放,這是擺在每一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前面的重要課題。
環境藝術設計藝術語意的研究,就是通過對音樂、美術、文學等各種藝術語意的分析,研究這三者與環境藝術設計的相互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指導設計工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合理運用各種藝術語意并相互滲透、融會貫通,使設計作品藝術化、人性化,讓具體的人或具體的群體在其擁有的特定空間享受到充滿藝術的并具有個性的語意關懷。
藝術并不是單純描繪可見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把不可見的東西創造和表現出來,這就是藝術語意的真諦!
“語”,通常指涉的是人類言說的動作與結果。另一方面,也指代替語言表達意思的動作或方式。如燈語、手語、旗語等。[1]
正如人類的言說動作必然表達一定的涵義,環境藝術設計也承載著多方面的信息,這些信息涉及到音樂、美術、文學等多個領域。本文所指的“語意”,具體為無聲語言代替有聲語言表達藝術設計的音樂、美術、文學等信息內容、意思、表情等。
著名的英國哲學家尼爾森·古德曼(Nelson Goodman)在《哲學在藝術中的地位》一書中,簡潔而精彩地論述了建筑與藝術之間的關系:“建筑物只有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標致、傳意、象征功能時,才是一項藝術作品?!盵2]
為了達到以上言說的“具有標致、傳意、象征功能”的目的,使設計的作品充滿藝術的靈性,筆者概括了以下三種基本的環境藝術設計藝術語意的類型。
3.1 詩情 詩情,即詩中的情景和情志。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特指建筑以及建筑空間的布局和裝飾方式,其所產生的、可通過文字表達的或使人們可用心靈感應到的如詩意境和情志。詩情,必須通過賦、比、興,特別是比、興手法來表達。而比、興可以解釋為“一種藝術性的特征,近于我們今天所說的‘藝術形象’一語?!盵3]
中國古典詩詞與中國傳統的建筑(園林建筑)、傳統建筑空間有著血與肉的緊密關系。以我國蘇州的園林建筑為例,其每一個景,每一個建筑空間都有一首詩,或有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達到借景抒情、表達心志的目的,因此,詩歌可視為環境藝術和欣賞者(或居者)之間的媒介,記錄和傳遞兩者之間的信息,無論是由詩聯想到景物,還是由景物聯想到詩,均是人審美情感的體現。詩情可讓設計師精心設計的建筑或是建筑空間充滿藝術靈動或者某種精神能量,而不再是簡單的建筑材料的堆砌物。例如,蘇州留園一角落的“華步小筑”,“以湖石作臺、天竺少許,悄然侍立錦川石,蔓壁隨布爬墻虎,洞墻相隔狹長小徑,頗得‘庭院深深深幾許’之趣。”[4](圖1)又如拙政園的扇面亭,亭子很小,而且僅有兩把椅子,但卻引用宋代詩人蘇軾的”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的佳句。借此表達園主的高雅情操和意趣。(圖2)

圖1

圖2
3.2 畫意 畫意即繪畫的語言以及繪畫所產生的不可用語言來描述只可用心靈感受的意境和情思。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設計師往往用繪畫的觀察方式、構圖方式以及寫意的手法來進行設計和表達立意。筆者把環境藝術設計所指的畫意概括為:神、勢、韻、意。
“神”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好比畫龍點睛。在特定的區域,要使原本平淡無奇的自然的環境、室內空間具備一定的特點,一定的風格形式,突出其優點,我們就需要“點睛”。例如在風景秀麗的湖面上設計一座大橋,從畫意出發,首要考慮的就是“神”,采用哪一種風格造型的橋,才會使湖面增色,且保持原有客觀內容不被排擠,要達到情因景而發,景因情而活。
“勢”反映的是環境藝術設計者的心理活動,因感情起伏在作品虛實的對比中有一種勢。在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始終保持著對作品的一種激情,這種激情來自他對周圍環境的感悟,創作往往是在這種激情驅使下完成的,因而作品中就存在了“勢”這個概念。例如著名的建筑師勒·柯布西耶的偉大作品——法國的朗香教堂的外觀,就充滿了建筑師對現代主義建筑的探索和對其派生出來的“粗野主義”的一種激情。
“韻”是指環境藝術中建筑和建筑空間的節奏、比例關系、動勢變化以及序列性,它能充分體現設計者對韻律和空間尺度的把握能力。
“意”是環境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人們在感受形式美時,往往會產生聯想,化景物為情思。設計師有意地將主觀的情感移入作品中所設計的造型、場景、空間,這些物質基礎可以讓人產生情思和聯想,從而達到成功營造能夠激發觀者產生超然畫外意象、情與景會、意與象通的最高境界。
在古典園林的設計中,如竹子造景的一些手法“移竹當窗”、“粉墻竹影”,就是繪畫藝術的寫意手法應用于竹子景觀設計的。蘇州有許多名園,如拙政園、網師園、留園等,它們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點并具有了各自的風格與生命力,但是從總的造園手法來看,就是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所謂“畫意”即此。
美學家宗白華曾說過“人的心中情思起伏,博覽變化,儀態萬千,不是一個固定的物象輪廓能夠用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副生動的山川草木,云煙山明晦,才足以表現我們胸襟蓬勃無盡的靈感氣韻?!盵5]
3.3 樂語 樂語,顧名思義即音樂之語言。德國哲學家謝林在《藝術哲學》中曾說“概括的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盵6]而著名的德國詩人、色彩學家歌德也說過:“建筑所引起的心情,很接近音樂的效果。”[7]
本文所指的樂語,是無聲的音樂語言,是設計師通過精心勾勒的結構、獨運匠心的布局、奇妙的線條、斑斕的色彩、物件的陳設等,猶如一部音樂作品的旋律、節奏、調式、和聲、復調一樣,在建筑或建筑空間傳遞給人們心靈的一種特殊的音樂信息,它使人們獲得不能言傳的美妙意會。
所謂“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其關系可以二者比對簡單說明。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設計師以直觀的造型語言構架建筑體與物理空間,而音樂設計師則以直覺的音響語言創造音樂的建筑體與情感空間。下圖為音樂創作與環境藝術設計共同的美的形式因素與共同遵循的美學法則,如表1所示。
我國著名的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在《建筑和建筑的藝術》一文中也談到:“節奏和韻律是構成一座建筑物的藝術形象的重要因素”,“……建筑的節奏、韻律有時候和音樂很相像?!盵8]文中以北京天寧寺塔為例:(圖 3)

表1

圖3
由于藝術的共通之處,“彼此相互聯系,吸取、交融成綜合。建筑師常常在音樂的陶冶里,激起設計藍圖的靈感和韻律;音樂家則從建筑的聯想中,捕捉交響樂曲的動機和旋律?!盵9]據傳,德國的偉大作曲家門德爾松置身于古羅馬廢墟時曾激動地說:“音樂就在這里,它從四面八方在這里震響著!”
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詩情、畫意、樂語三者的表現手段既有差別,但又能互補:具有畫意的設計通過視覺形象來傳達感情;詩情則通過能被理性了解來陳述;而音樂則直接地通過赤裸的感情去宣泄。詩情、畫意、表達不盡之處,就是音樂的開始,所以,當我們談到表現各種程度的激情和最細膩的感情色彩時,我們總是看到音樂的威力。正如法國偉大的作曲家圣-桑所言:“音樂始于詞盡之處,音樂能說出非語言所能表達的東西,它使我們發現我們自身最神秘的深奧之處;它能傳達出任何詞也不能表達的那些印象、‘心靈狀態’?!盵10]
[1]呂叔湘.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2]尼爾森·古德曼(Nelson Goodman)哲學在藝術中的地位[M].
[3]王元化.釋〈比興篇〉“擬容取心”說[M].
[4]辛華泉.空間構成[M].
[5]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
[6][德]謝林.藝術哲學[M].
[7][德]歌德.歌德談話錄[M].153.
[8]梁思成.建筑和建筑的藝術[M].
[9]項祖華.建筑與音樂[M].
[10]朱秋華著.西方音樂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