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喬 CHEN Qiao;胡小強 HU Xiao-qiang
(重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重慶401331)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在學生資助方面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在不斷補充和完善過程中,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取得了很大進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較完整多層次的激勵和扶持體系,為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作為落實黨和國家學生資助政策的基層單位,高校資助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資助政策能否落到實處,而高校具體負責學生資助工作的管理部門,是學校一級學生資助管理機構,掌管全校和下屬二級學生資助單位的資助工作,在發揮學生資助管理職能上占據著絕對性的主導地位。
隨著學生資助工作已以育人為導向的發展性資助階段,這要求工作者做到精細化管理,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絕大部分高校缺乏學生資助電子化信息化管理技術,單靠傳統人工操作管理的方式已不能滿足資助工作更新要求。高校學生資助實行二級管理是現行學生資助管理制度正常有效執行的必經途徑,對學生資助二級管理進行績效評價有助于理順資助工作,健全工作機制。大學生資助工作是黨和國家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進步的惠民工程,但是隨著招生規模的逐步擴大,獲助學生逐年遞增,校區的分開建設等因素,在高校實行資助二級管理不可避免。因此,高校實行學生資助二級管理已成為資助管理工作正常開展的必然選擇。
2.1 二級單位內部學生資助機制不完善 目前二級單位的院、系(部)學生資助管理機構建立不完善,同時,由于信息傳遞不及時、信息獲取渠道片面或更新滯后、學生重復受助或有失公允等。如此造成二級單位的學生資助工作人員疲于應付上級交予的工作,資助業務專業素質偏低,致使資助育人活動流于形式。同時,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與評選環節的疏漏,導致評選工作中出現管理混亂、重復工作、評選對象重復、決定主體主觀性過強等一系列問題。
2.2 貧困生認定主觀性強缺乏合理機制 2007年6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根據意見及具體情況,高校制定出了一套評選程序——學生本人申請、師生評選、學校審核。但在具體的操作中,最主要的依據就是《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申請表》?!陡叩葘W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需要當地民政局初步審核蓋章,但在實際操作中有一定問題,所以,師生在審核認定過程中申請材料失真,缺乏可量化的統一標準。在評議時有眾多學生的參與能提高評定結果的公平性。但同時也存在因私人感情而拉票、走后門的情況,部分貧困生因自尊心作祟也不愿公開自身的家庭狀況,導致評定工作出現不公平現象。
2.3 二級單位內部資助經費來源單一,貧困生自強自立少 二級單位內部資助經費特別是助學金經費主要來源是國家和當地政府,而本身并沒有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借助于社會資源。這些資助項目大部分是無償補貼給學生,雖然能解決貧困生很大的經濟問題,但極易滋生他們不勞而獲的依賴思想,這樣就沒有達到助困育人的效果。因此,解決貧困生問題,不僅要靠外界的資助,更要教育學生自身的艱苦奮斗,自立自強。
3.1 引入績效評價制度,構建合理規范的二級管理體系 建立高校學生資助二級管理體制的根本目的就是加強宏觀調控,精簡一級機構,將管理重心下移至各個院、系、部,切實提高學生資助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因此,必須依據學校的實際情況,下移管理重心,明晰管理層次,推進職能部門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履行管理和服務職責,加強目標檢查以及調查研究上去,實現學校的管理模式由過程管理向宏觀調控轉變。根據這一目標,引入績效評價制度有助于落實校、院系二級學生資助工作人員職責,保證專人專職、責任到人,保持信息暢通,提高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活力。由于二級單位的院、系(部)學生資助管理機構建立不完善,人員配備不足,績效評價制度的引入,對確定資助二級單位及各專兼職資助管理人員權責,保證與上級主管單位溝通,提升資助管理人員本身綜合素質有重要意義,能夠起到專人專職、責任到人,保持信息暢通,提高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活力的作用。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采用系統科學的定性及定量考評方法,按照規定的程序,廣泛收集評價信息,對二級單位一定時期內完成學校工作,開展學生資助管理工作的情況給予的評價。通過績效考評,既可以使各二級單位認識到自身在學生資助管理工作開展上的不足并提出改進辦法,又有助于高校加強學生資助管理,為制定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建立健全學校一級和院系二級的學生資助管理機構,實行績效評價制度,有助于形成完整的資助管理體系,實現資助資源的有機結合,真正將大學生資助政策落到實處。
3.2 建立配套制度,完善貧困生認定工作 貧困生認定工作主要是在二級單位內部完成,因此二級單位本身必須建立規范合理的評審制度。在貧困認定工作方面,可采取生源地認定和院內認定相結合的辦法,作為二級單位資助工作專職人員平時要廣泛收集信息,通過收集到的信息掌握單親、離異家庭學生,邊遠地區,多子女家庭學生,并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庫。同時,班級要建立評定小組,負責貧困認定、監督工作,保證評定的公平、公正、公開、透明。此外,輔導員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要加強學生的誠信教育、感恩教育。
3.3 進一步拓寬資助項目渠道,深入開展勤工助學 二級單位應成立專門負責民間資助工作的協調中心。我國高校學生資助經費的主要來源為國家財政撥款,事實上,對于完善的大學生資助體系來說,多元化的資金來源都是非常有益的。二級單位可利用自身資源做好宣傳工作,提升自身的影響力,為來自社會的資助力量找到目標。值得注意的是,在爭取到了社會資助后,要對資助者的資金使用負責,同時,還要將相關的財務信息公開,使資助資金能夠得到有效的監管,確保其發揮應有的作用。
利用爭取到的社會資助資金,二級單位可將資金更多地向勤工助學傾斜,加大它的資助力度,把原來無償的發放補貼的“輸血型”資助方式轉變為學生主動參加勞動獲得報酬的“造血型”資助方式,這是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的有效方法。
學生在勞動中培養積極進取的價值取向以及回報社會的責任感,也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總的來說,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建立合理可行的資助管理體系尤為重要。我們要在工作中不斷摸索,謀求制度創新,建立一條合理規范的貧困生資助體系。
[1]肖亮.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2,36:234.
[2]劉紅旗.高校學生資助事務精益化管理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2:91-92.
[3]霍大勇,馮如.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研究,2012,19(11):140-141.
[4]湯飚.高職院校二級管理的SWOT分析[J].出國與就業理論探討,2010,12:56.
[5]黃艷.高校學生資助管理體系改革探析[J].高教論壇,2014,1: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