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洪文,黃禮祥,顏保發
(連平縣林業局,廣東 河源517100)
連平縣有林業用地185 330.8hm2,占全縣2 365km2國土面積的78.4%。森林資源豐富,有林地面積162 857.6hm2,活立木蓄積量758萬 m3,森林覆蓋率68.9%。全縣現有生態公益林94 383.9hm2,占林業總面積的51%。自然條件優越,林地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富集,加快林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連平縣地處南嶺山脈地區、九連山脈腹地和東江上游,是萬綠湖主要集雨區(占萬綠湖總集雨量的40%多),生態區位十分重要。2010年國務院《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將連平列入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被稱為“珠三角的后花園”,是“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的組成部分,要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加快森林植被保護與恢復,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切實保障當地生態安全。連平縣也一直致力于“加快生態崛起,打造廣東香格里拉,建設幸福連平”。連平縣屬于東江中上游林業生態圈。從“流域生態-經濟系統”的整體發展出發,要提高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的水源涵養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進一步建設充實和完善區域森林生態系統和景觀的完整性和多樣性,豐富生物多樣性;充分利用區內良好的自然條件和地域空間,重點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和林下經濟,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林業產業,優化山區經濟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增強林業生態建設后勁。
2.2.1 生態保護工程 在全縣實施生態保護工程項目面積6.7萬hm2。采取的保護措施:一是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實行天然闊葉林保護工程,全面有效地保護和恢復原生植被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二是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一切開發都必須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有序進行。三是創建生態示范鄉村,以新農村建設為切入點,加大生態保護宣傳力度,形成全民生態意識,創建一批生態示范鄉村,筑牢生態保護基礎。四是完善生態系統監測體系,建立生態監測和預警網絡,對工程項目進行全過程監管和評價。五是增加護林人員,加大森林管護經費投入。
2.2.2 生態造林工程 全力進行碳匯林、珠防林、東江水源涵養林、林分改造和石漠化造林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提高森林數量和質量,打造南嶺重要生態屏障。在2013—2015年實施各類生態造林2萬hm2,加大造林投資,完善工程設計、招標、監理、施工建設各環節的管理,確保造一片、成活一片、成林一片。具體措施:一是改善生態公益林的樹種結構,提高生態公益林的生態等級和質量,以本地優良鄉土闊葉樹種為主,適當引進外來優良闊葉樹種,形成復合多層的立體結構。二是加強碳匯林建設。三是開展生態景觀林帶建設。
2.2.3 生態林幼林撫育工程 要貫徹“三分造、七分管”的原則,運用森林生態學和恢復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根據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兼顧長遠的原則,通過森林撫育措施,促進森林植被和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和提高。因此,重點對我縣所造的生態公益林3年內的幼林全面進行撫育,開展每年兩次追肥撫育,具體撫育措施包括除草、松土、追肥和培土。
2.2.4 開展生態城鎮和生物廊道體系建設 以森林生態學和美學理論為指導,遵循森林植物群落演替規律,進行生態城鎮和生物廊道體系規劃。在充分發揮其水源涵養、保持水土等功能的基礎上,選用景觀效果好的優良鄉土闊葉樹種,營造觀光風景林。建設時序上,先資源培育,構建森林景觀;再逐步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后開展森林旅游。具體而言,要重點完成縣城周邊的南山公園和東山公園規劃范圍內景觀綠化樹種栽植和改造工程;對粵贛高速公路、105國道和341省道等主干道沿線進行綠化整治、生態修復和景觀林帶建設,建構完善的生物廊道體系網絡。
2.2.5 強化生態保護 建立濕地生態保護體系,強化飲用水源保護。對境內的礦區和被損生態的裸露山體進行生態復綠,通過治理,徹底改善被破壞的生態系統,增強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
加強森林防火、林木種苗、森林公安、基層站所、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和林業科技等方面的基礎能力建設,進一步形成林業發展的有機整體,提高林業保護和建設的能力。
2.3.1 加強森林防火基礎能力建設 建設森林火險預警、森林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揮、重點火險區綜合治理工程等建設項目,增強森林火災預防、撲救、保障水平,提高森林火災綜合防控能力。主要完成縣防火指揮中心和防火物資儲備倉庫、防火瞭望哨所的建設,加大信息化和網絡視頻裝備建設,對重點火險區域實行全面的網絡監測,并與防火指揮中心實時視頻聯網。三是在2015年前高標準新建防火線200km和生物防火林帶300km,重點是森林火災易發地段、主干道沿線山腳與農田交界處和人員活動頻繁地段。四是增加防火隊力量及提高補助標準。
2.3.2 加強林業執法與服務基礎能力建設 開展對森林公安、林業工作站、木材檢查站站房、交通工具、執法裝備和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提高森林資源保護、基層服務和林業信息化管理水平。一是在2015年前投資3 000萬元開展林業公安和林管站信息化建設,重點加強業務用房和基層站所建設。二是增加森林公安編制20人。三是對現有森林公安的補助標準每年每人提高3萬元,以切合林業執法中林區偏遠、執法難度大等行業特點。
2.3.3 開展林木種苗工程建設 以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為核心,全面提高種苗的數量、質量和效益。以縣林科所和忠信苗圃為基礎,新建高標準林木基地良種種苗1個。在2015年前投入500萬元新建基地良種苗木1個,建立比較完備的林木種苗生產體系,育苗實現良種率100%。并對良種苗木基地所培育的壯苗每年實行中央和省級財政補貼。
2.3.4 加強林區交通建設 林區公路鋪設硬底化。計劃在2015—2020年在青年林場和黃牛石林場投入300萬元新建林區公路10km。
2.3.5 提高林業有害生物監測與防治能力 建設能適應我縣森林資源保護與建設發展需要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基礎設施,加大投入,重點建設防治應急物資儲備和倉庫、有害生物監測和檢疫檢驗設施等。加大專職檢疫在崗人員技術培訓,提高防控檢疫性和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的能力;進一步支持完善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網絡體系。
連平要以“建屏障、保安全、惠民生”為宗旨,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以生態建設、保護和恢復為重點,統籌兼顧生態、生產和生活,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提高生態建設成效;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鞏固和發展生態成果,促進連平林業可持續發展,使之成為南方地區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到2020年,力爭森林覆蓋率穩定在80%以上,森林蓄積高于同期省平均增長水平,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達到15%以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實現連平縣綠色崛起的初步目標,將連平打造成廣東的“香格里拉”。
3.1 在造林體制上,改變現有以政府為主導的重點生態工程造林管理體制,通過綜合措施激發各類主體參與造林。
3.2 在措施上,采用加大資金扶持、提供政策扶持、改變現有采伐限額管理制度、明確產權歸屬、明確利益分配、政府購買生態補償和靈活的林分管理等措施,保障造林主體權益。
3.2.1 資金扶持上,對成功造林的實行績效管理模式,對造林后3~5年的郁閉林分實行補貼和獎勵制度。對成功達到郁閉標準的新造林,按闊葉樹9 000元·hm-2、針闊混交林7 500元·hm-2、針葉樹6 000元·hm-2進行造林及撫育補貼。并根據其生長和管理情況按4 500~9 000元·hm-2進行獎勵。對造林不成功的不進行補貼,確保造一片,綠一片,成一片。
3.2.2 政策扶持上,對各造林主體所需的林權證、采伐證等實行辦理綠色通道。對造林主體所需的采伐指標進行單列,并免除大部分費用。對造林10年后優質林分,政府實行生態購買形式,每年對林分按750元·hm-2對造林主體進行補貼;或者由政府一次性對符合條件的闊葉林分改變權屬購買為國家所有的生態公益林。對所造林實行森林保險制度,80%的保費由政府負擔。建立木材收儲制度,做好林木資產評估和流轉等的服務工作。
3.2.3 引進有實力的專業造林公司,承包公司負責造林管護,林地收益全部歸承包公司所有。對木材加工企業,鼓勵其建設自有的商品林原料基地,并按標準對其林分進行補獎。
3.3 實行綠富共贏,盤活林木資產。在強化造林生態效益的同時,多形式擴大其經濟效益。一是要將植樹造林與發展林業產業結合起來,二是將植樹造林與苗木花卉產業發展結合起來。三是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實行林下經濟補償制度。四是多造針闊混交林,在一定年限后,采伐針葉樹,保留闊葉樹。五是加大對林木的資產化管理,允許3年以上的已郁閉未成林進行抵押貸款。
3.4 劃設基本林地保護制度,對核心地帶確定生態紅線。
3.5 造林設計上,為加快未成林郁閉,建議加大造林密度,初始密度應在1 650株·hm-2以上。
3.6 實行以政府投資為主體的防火線和防火林帶建設制度。對一定規模如33.3hm2以上的連片造林由政府出資開設防火線,并種植防火林帶。在造林規劃同時建設好防火林帶。
[1]敖惠修,夏漢平,周國逸,等.廣東連平建設國家級生態縣的生態林業發展構想[J].生態科學,2002.21(2):152-156
[2]畢巧玲.淺山丘陵區生態工程造林的現狀與思考[J].河南林業科技,2010,30(3):45-48
[3]李玉強,邢韶華,崔國發.生物廊道的研究進展[J].世界林業研究,2010,23(2):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