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明德
(化隆縣林業局,青海 海東810900)
化隆縣位于黃河上游,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縣境分屬黃土丘陵溝壑區和黃河干流兩岸區。化隆縣總土地面積274 000hm2,其中:林地面積84 280.7h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30.76%;非林地面積189 719.3h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9.24%。全縣森林覆蓋率為8.98%。
“三北”四期防護林工程建設實施10年來,全縣累計完成人工造林7 821.8hm2,平均成活率為82%,保存率達86%以上。其中2001年完成造林286.8hm2,2002年造林任務2 031hm2,2003年造林任務404hm2,2004年造林任務300hm2,2005年造林任務333hm2,2006年造林任務267hm2,2007年造林任務467hm2,2008年任務1 333hm2,2009年任務1 333hm2,2010年任務467hm2,2011年任務600hm2。
2.1.1 成立機構,加強領導 縣上成立了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由局長任組長,副局長任副組長,成員由林業局各科室各部門負責同志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林業局,由林業局局長和主管副局長分別擔任辦公室主任和副主任,并固定專人進行管理,全面領導和負責實施全縣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在工程實施中,實行縣級領導和縣級部門包鄉鎮責任制,各級領導深入工地,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抓質量,促進度,促使了工程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
2.1.2 堅持技術標準,嚴把造林質量 采取整地作業不到位、質量不達標的不供苗,苗木不達標的不驗收、不上工地,栽植質量不到位絕不下勞的制約措施,嚴把整地、苗木、栽植三個關鍵環節的質量關口。林業技術人員堅持跟班作業,嚴格檢查,發現問題隨時糾正,整過的地塊達到了埂體結實,地面平整,開挖的坑穴配置合理,所栽苗木達到了“坑深、土實、根展”的質量要求。
2.1.3 加強工程管理 在工程實施前,嚴格按照《青海省“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作業設計辦法》規定的要求,進行科學設計。在工程實施中,堅持定期、不定期的檢查、督查,發現問題立即糾正,確保了質量。工程實施結束之后,嚴格按照《青海省“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檢查驗收辦法》規定,進行全面驗收,逐小班核實面積,評定質量,經驗收未完成任務、質量不達標的,及時進行補救完善,限期整改到位,確保了工程建設任務的圓滿完成。
2.1.4 嚴格執行工程投資計劃,管好用好專項資金在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中,嚴格按照《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資金管理暫行規定》《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資金會計核算辦法》、中央、省、地制定的相關資金和財務管理規定。制定了財務管理制度和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切實按照“專項資金、專人專賬、專項管理、專戶儲存、單獨建賬、專款專用”的原則,嚴格執行民主理財,實行“財務公開、民主監督”制度。嚴格實行資金的預決算管理和運行中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過程管理,明確控制指標,經常性地進行資金檢查和工作考核監督,認真管好用好專項資金,確保專項資金全部用于建設項目,從未出現擠占、挪用、出借、轉移工程資金、擴大開支范圍等違規使用資金現象。
2.1.5 封山禁牧,鞏固造林成果 為了鞏固建設成果,縣上頒發了《禁牧令》,對管護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縣林業局巡回檢查,及時查處毀林案件,各鄉鎮狠抓了管護設施建設,制定了管護制度,落實了管護人員,切實加強了林木管護工作。
2.2.1 林業機構建設狀況 化隆縣林業機構設置較為齊全,行政主管部門為化隆縣林業局,內設森林公安局、下屬林業站、森林資源管理站、林政執法大隊、天然林保護辦公室、林業調查設計隊、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種苗站和雄先、城關、塔加、柏木峽、扎巴青沙山5個國有林場及拉曲、群科灘心、沙家臺3個國有苗圃,17鄉鎮和2個管委均設有林業站。現從事林業的干部職工152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84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48人。共有林業專業技術人員61人,其中中級以上23人,技術工人38人。
2.2.2 森林資源管理
在管護方面,依托林業生態工程的實施,已建立縣—鄉鎮林業站(林場)—村—護林員的管護體系,實行分工程管護,各負其責,現有各類護林員761人。
2.2.3 森林保護
(1)在森林防火方面,成立有縣、鄉、村三級森林防火指揮部,并在縣、鄉、村組建有規模不等的撲火對伍,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防火組織體系,但目前防火經費短缺,林火監測水平落后。
(2)在防止林地流失和林木的偷砍亂伐方面,采取林地征占用審批制度和林木采伐許可證制度,嚴格控制森林資源的正常性消耗,同時森林公安局不斷加大對破壞森林資源犯罪分子的打擊力度,嚴格執法,減少了森林資源的非正常性消耗。
(3)在森林病蟲害防治方面,全縣已形成以縣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為主、鄉(林場)為輔的森林病蟲害測報網絡和防治體系,能夠及時掌握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狀況并進行全面治理。
3.1 自工程建設以來當地的氣候明顯有所改善,降水量有所增加,土壤墑情有所好轉,沙塵暴相對減少,部分野生動物數量增加,偶爾還能見到候鳥的停留。
3.2 通過工程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和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同時使農村勞動力得到了解放,剩余的勞動力轉而從事餐飲、勞務輸出等行業,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加快了全縣脫貧致富的步伐,林業發揮著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
4.1 由于當地位于黃土高原溝壑區,氣候干旱,土壤肥力差,樹木生長狀況較差,許多樹始終是小老樹,林地成熟的周期性長。由于三北工程造林投資偏低,造林后的管護資金缺乏,管護工作存在著較大的困難。
4.2 林業專業技術力量薄弱,對于造林管理方面技術欠缺。縣上雖多次進行過林業培訓,但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接受技術的能力還不夠高,故對林木的管理效果較差,致使林木經營管理狀況不理想。
5.1 在黃河沿岸川水地區積極發展名、特、優經濟樹種,推動林業產業化發展。要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結合工程建設,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積極發展市場前景好的名、特、優經濟林,增加群眾收入,調整林業產業結構,激發三北防護林建設活力,從而推動林業產業健康發展。
5.2 落實政策,建立激勵機制。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雖對從事林業生產積極性有所調動,但由于受資金、技術等條件的制約,加之國家對林業的補貼太少,建議加大對林業專業技術培訓力度,增加農民在林地上的補貼,進一步激發農民從事林業生產的積極性。
5.3 進一步落實管護措施,確保森林資源安全。要在現有管護工作的基礎上,按照《化隆縣人民政府森林管護辦法》要求,進一步落實管護責任、完善制約機制,加大宣傳和巡查力度,重點抓好人、畜管理,保證現有森林和林木安全。
[1]張宏志.化隆縣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M].青海省化隆縣林業局,2006
[2]張琳.青海省化隆縣2012年林地資源調查報告.國家林業局西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