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要全,李舒涵,禹朝文,魯定偉
(1.昌寧縣大田壩鄉林業服務中心,云南 保山678100;2.昌寧縣林權管理服務中心,云南 保山678100;3.昌寧縣觀音山國社合作林場,云南 保山678100)
昌寧縣防護林工程體系建設起于20世紀90年代,先是以滇西南農業綜合開發為依托,實施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后以瀾滄江生態防護林體系建設、怒江一級支流枯柯河流域生態治理等主題為支撐,實施瀾滄江防護林等工程建設。據統計,1993—2013年20年間,昌寧縣共營造防護林建設89.33hm2,其中人工造林58.67hm2,封山育林30.66hm2,全縣已建立起相對穩固的多層次的防護林體系。
一是項目區建設提高了區域森林覆蓋率,對于減少水土流失,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具有重要意義。多年的防護林建設,新增森林面積89.33hm2,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了2.3個百分點。對實施項目的生態脆弱區而言,森林覆蓋率提高了20%以上。防護林建成后,過去的一些水土流失地區被樹木和草被綠化,水土流失明顯減少,土壤侵蝕模數由原來的6 000t·a-1·hm-2降低到現在的3 600t·a-1·hm-2;像柯街小河壩等過去的水土流失區已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覆蓋率的提高,局部地區氣候條件也有了明顯改善;東西兩山等一些重點工程區,森林小氣候已經形成,全縣的森林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恢復。二是項目建設有效防止了土壤風沙化等自然災害,鞏固了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雞飛河、大田壩河等河流曾是季節性的害河,雨季洪水夾著泥沙,肆無忌憚地掩埋農田,通過近幾年來對其上游的治理,這些曾經的害河其泥沙危害量已明顯減少,成為主要灌溉河流。
昌寧縣防護林體系的建設,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環境條件,促進了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和農業增產增收。防護林工程體系建成后,既改善工程區的環境質量,也促進其他產業的發展。
防護林工程的建設,綠化了建設區,改善了該區的生態環境,提高了小河壩流域馬桑林洼等地區的環境質量。生態環境的改善,提高了這些地區的農產品質量,促進了項目區產業結構的調整。項目實施后,由于環境質量的提高,卡斯客邑松子、昌寧茍街、勐統、更戛等地出產的核桃產品先后獲得國家有機食品認證。產業的發展,對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保障社會穩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現有的防護林建設中,林業項目每hm2投資900~1 500元。昌寧縣防護林建設區多為生態條件極端地區和區位重要地區,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大,管護難、成本高,根據多年的實踐,在昌寧縣防護林建設區域現有的自然、社會條件下,防護林從造林到郁閉需投資9 000~15 000元·hm-2,900~1 500元·hm-2有時連種苗費都不夠。由于缺少其他資金來源,防護林建設投資嚴重不足,造成造林質量低,造林后難以開展后續的撫育和管護工作。
由于部分地區立地條件較差,社會、施工環境相對惡劣,設計缺乏科學性,建設資金嚴重不足等原因,導致昌寧縣防護林建設工程存在小班內造林樹種單一,多為純林,混交林少,林分結構簡單,所造林分生長差,防護林中榿木葉甲、天牛等病蟲害出現頻率高等現象,生態功能弱,系統穩定性差。
因歷史、林業生產周期長、工作環境艱苦等原因,造成昌寧縣林業系統技術力量薄弱,至2013年底,全縣僅有林業高級工程師2人。從2000—2013年的13年間,昌寧縣林業系統僅有一個公益林規劃成果獲得縣級科技進步獎,其余無登記的防護林建設領域的科技成果。科技的滯后,導致防護林建設的落后。導致科技對防護林建設的貢獻薄弱。如多樹種混交林營建、同一林種不同林層的培育、南亞熱帶松林區混交林建設技術等一些防護林建設中的技術難題、關鍵技術措施至今未取得突破。這些技術難題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防護林質量的提高和效益的發揮。
防護林是為了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減少污染所經營的森林。是以防御自然災害、維護基礎設施、保護生產、改善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等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它以公益性為目的,它的林權所有往往不是主要或直接受益者。我國在森林經營劃分中,將森林分為商品林和公益林,根據公益林的社會效益輻射區域,又將公益林劃分為國家公益林、省級公益林和其他公益林,國家和各省人民政府每年分別對國家公益林、省級公益林的林權所有者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防護林是公益林,但在效益的補償上,未能納入補償范圍,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防護林的后續建設。
充分利用“十八大”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的政策機遇,一是積極向上級爭取項目,爭取扶貧、農業綜合開發、小流域治理、環境治理、水土保持等項目對防護林建設的支持;二是積極的宣傳推介,積極爭取國內外各種基金組織、社會各界人士,關心支持防護林建設;三是在防護林建設中,整合使用各種項目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提高防護林建設的單位面積資金投入。
積極探索新建防護林區位的特點,公共效益的主要服務區域,與國家和省級公益林的接軌體制,將區位重要,跨行政區的新建防護林報批為國家或省級公益林,納入補償范圍,保障后續建設。其余的新建防護林,根據主要受益區域,納入市、縣公益林,爭取給予補償。
一是積極爭取政府出臺激勵政策,積極鼓勵縣內的現有林業工程技術人員開展防護林建設研究工作,保障研究工作所需的經費、物資、人員,對取得研究成果的科技人員實施獎勵,并對有潛質的科技人員實施繼續教育培訓,努力創建不同層次的防護林建設人才梯隊。
二是積極協調爭取大專院校、各級林業科研院所、各社會團體科研機構對防護林研究的投入,攻克防護林建設中的技術難題,建設防護林建設科技示范點,為科技推廣創建平臺,促進研究成果的應用,提高防護林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對防護林建設的貢獻率。
防護林建設經營的主體是林農(農戶),只有林農(農戶)生產發展,生活提高,才能高效的實施防護林建設。在嚴格保護森林資源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防護林工程資源,發展特色旅游業、林下種植業和林下養殖業,帶動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林權所有者的經濟收入,能促進防護林建設的發展,實現當前經濟效益和長遠生態效益之間的有機結合。
[1]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大理分院.云南省昌寧縣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報告[R].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