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冀
(秦皇島市北戴河區園林管理局,河北 秦皇島066100)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是我國特有的鄉土樹種,具有生長快、材質優良、抗逆性強等優良特性,已成為我國廣大山區天然次生林的主要建群樹種之一。其樹干通直、枝葉繁茂、根系發達、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性能,在荒山綠化造林中被廣泛應用,也是北戴河區人工造林的先鋒樹種,對北戴河風景區生態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北戴河風景區有油松風景林365hm2,占全區風景林地80%以上。經過多年的調查和研究,筆者認為對北戴河油松林構成威脅的主要蟲害有赤松毛蟲(Dendrolimus spectabilisButler)、松果梢斑螟 (Dioryctria mendacella Staudinger)、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松大蚜(Cinara pinitabulaeformisZhang et Zhang)、松沫蟬(Aphrophora flavipesUhler)等。
屬鱗翅目枯葉蛾科。此蟲在該區1年1代,11月下旬以3~4齡幼蟲下樹在樹皮縫、樹干基部周圍枯枝落葉及表層土壤中越冬。翌年3月越冬幼蟲在日平均溫度10℃以上開始上樹為害,嚴重發生時可將樹葉全部吃光。該蟲連年危害可造成樹木干枯死亡,是當地最嚴重的松樹食葉害蟲。
屬鱗翅目螟蛾科。此蟲在該區1年1代,以初齡幼蟲在樹皮縫、受害果及當年生嫩梢內拉網越冬。翌年5月中旬越冬幼蟲破網轉移首先為害球果和嫩梢。6月中旬開始化蛹,6月底7月初羽化出成蟲,交尾產卵。6月下旬至8月上旬幼蟲孵化。新孵化的幼蟲均不取食,而在樹干老皮下等處拉網進入越冬狀態,直至翌年5月才開始取食。松果梢斑螟危害嚴重時,松樹新梢枯黃折斷,折梢率達85%以上,影響樹木生長和景觀效果。
屬鞘翅目天牛科。此蟲在該區1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木質部坑道中越冬。翌年6月上旬越冬幼蟲在蟲道末端蛹室中化蛹,6月下旬即有少數成蟲開始羽化。成蟲羽化后咬一直徑8~10mm的圓形羽化孔外出,啃食嫩枝、樹皮作為補充營養,晝夜都能活動,且具弱趨旋光性。該蟲的為害不僅僅在于它本身對樹木的傷害;該蟲還是松樹的癌癥——松材線蟲病的媒介昆蟲。目前北戴河區存在松材線蟲病4個成因中的3個——松樹、松褐天牛、適宜的生態環境。一旦松材線蟲傳入,松林將毀于一旦。因此在該區防治松褐天牛,切斷松材線蟲病的傳播媒介是預防松材線蟲病的關鍵。
屬同翅目蚜科。此蟲在該區1年發生十多代,以卵在松針上越冬。1頭干母(無翅雌成蟲進行孤雌胎生繁殖)能胎生30多頭雌性若蟲。若蟲長成后繼續胎生繁殖,在氣溫合適條件下,3~4天后即可進行繁殖后代,所以繁殖力很強。出現有翅僑蚜后可以進行擴散,所以在春夏季可以觀察到成蟲和各齡期的若蟲。在10月中旬,出現性蚜(有翅雄、雌成蟲),交配后,雌蟲產卵越冬。常8粒卵,偶有9粒、10粒,最多22粒,整齊排在松針上。北京地區5—6月、10月發生兩次為害高峰,尤以秋季更為嚴重。天敵有七星瓢蟲、異瓢蟲、二星瓢蟲、四星瓢蟲和十三星瓢蟲。
屬同翅目沫蟬科。此蟲在該區1年發生1代,以卵越冬。翌年4月下旬開始孵化,5月上旬為孵化盛期。6月下旬成蟲羽化,7月上旬為羽化盛期。成蟲8—9月交尾、產卵,10月以后陸續越冬。卵產于當年生的松針葉鞘內,一般2—3粒在一起,單粒者較少。孵化多集中在6:00—8:00,孵化率70%~85%。若蟲孵出后喜群居,經常3~5頭在一起,多者達30多頭。若蟲危害松樹嫩梢基部組織,吸食樹液時尾部不斷擺動,由腹部排出白色泡沫,以掩護蟲體,故俗名“吹泡蟲”。若蟲脫皮4次,共5齡。若蟲期60~70d。若蟲老熟后,爬至針葉上部靜止不動,準備羽化。初羽化的成蟲全體白色,2~3h后變為淡褐色。羽化時間多集中在清晨,以4:00—6:00最多,約占總數的80%。成蟲羽化后需進行較長時間的補充營養,吸食嫩梢基部樹液,分散危害,不再排出泡沫,對樹的危害也比若蟲輕。成蟲多棲息于小技上,受驚擾時即行彈跳或作短距離的飛翔。8月中旬開始交尾、產卵。每雌產卵量最多66粒,最少28粒。
2.1.1 針對松材線病對該區油松風景林潛在巨大威脅,要加大檢疫力度。在園林及林業造林工程中嚴格執行檢疫要求書制度,嚴禁從松材線蟲病疫區調入松屬苗木。
2.1.2 對于可能來自松材線蟲病疫區的電纜盤等松屬包裝材料要定期檢查,如發現攜帶松褐天牛活體要及時對疫木進行無害化處理。
2.2.1 改造現有純林,營造混交林。針對赤松毛蟲、松果梢斑螟、松褐天牛食性單一、為害樹種單一的特性,改造現有油松純林,根據適地適樹的原則合理搭配樹種,大力營造油松、五角楓、黃櫨、櫟類等彩葉樹種為主的針闊混交林;并在林下混栽豆科蜜源植物,創造有利于天敵生長的環境。
2.2.2 加強撫育管理。對于幼齡林和中齡林要及時進行撫育管理,合理修枝,保持林分的合理密度,促進林木的健康生長,增強林分生態系統自控能力和抵御病蟲害的能力。
森防檢疫機構要把上述3種害蟲列為主要測報對象,進行系統觀察和監測調查,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測報網絡體系,加強測報員隊伍的建設。通過設立系統觀察標準地和監測調查點及時掌握蟲情變化動態,結合氣象因子,進行綜合分析,定時發布蟲情預報,為適時有效防治提供可靠依據。
2.4.1 對于赤松毛蟲可在6—7月撲殺老熟幼蟲;7—9月摘繭,采卵。在10月間可利用幼蟲下樹越冬習性,圍繞樹干綁草把,誘殺越冬幼蟲等。對于松果梢斑螟可摘掉被害果實,剪掉被害樹梢,掩埋或燒掉。對于松褐天牛可在松林內設誘捕器,誘集成蟲并殺死。
2.4.2 在有條件的松林內掛設佳多頻振式殺蟲燈,采用現代光、電、數控技術與生物信息技術,集光、波、色、味于一體,誘殺多種松樹害蟲。
2.5.1 以蟲治蟲 在赤松毛蟲和松果梢斑螟的卵期分別釋放赤眼蜂,平腹小蜂、黑卵蜂等天敵昆蟲;在松褐天牛的幼蟲期釋放管式腫腿蜂。根據害蟲蟲口密度的多少來決定放蜂量,根據害蟲的發育時期分3次釋放天敵。
2.5.2 保護鳥類,以鳥治蟲 灰喜鵲、大山雀等鳥類都是赤松毛蟲的天敵。據測算一只大山雀幼鳥平均每天能吃赤松毛蟲6—7齡幼蟲14.3條。大斑啄木鳥在天牛低密度情況下能對抑制天牛種群起重要作用,保護松林內的鳥類可以使松林保持有蟲不成災,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
2.5.3 以菌治蟲 在赤松毛蟲和松果梢斑螟幼蟲期在林間可用白僵菌、蘇云金桿菌防治,而且對人畜安全。
2.6.1 毒環阻殺上樹赤松毛蟲,根據預測預報,當赤松毛蟲蟲口密度升高到防治指標時,在春季松毛蟲上樹前采用纏毒紙環、刷毒環等方法阻殺上樹赤松毛蟲。
2.6.2 在松果梢斑螟幼蟲為害期噴25%的滅幼脲毒殺幼蟲。
2.6.3 在松褐天牛成蟲期綠色威雷8%微膠囊水懸劑300倍液常量噴霧,或100倍液超低量噴霧。
2.6.4 在松大蚜危害期,噴灑20%吡蟲啉1 000倍液或20%啶蟲脒2 000倍液;或用50%久效磷乳油、50%氧化樂果乳油5~10倍液在樹干基部打孔注射或刮去老皮在樹干上涂5~10cm寬的藥環,均可收到較好的效果。
2.6.5 可在松沫蟬若蟲群集為害期,噴灑20%吡蟲啉1 000倍液或20%啶蟲脒2 000倍液;在樹干基部刮皮涂環;成蟲進行補充營養時,可噴90%敵百蟲晶體或80%敵敵畏乳油1 000~1 2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