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寧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林業工作站,青海 德令哈817000)
柴達木枸杞以優良的品質走俏國內外市場。據有關部門分析,柴達木枸杞的品質與名揚國內外的寧夏枸杞不相上下,其中,枸杞糖分和氨基酸含量還高于寧夏枸杞。柴達木枸杞在發揮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還給柴達木盆地脆弱的生態環境建立起了綠色屏障。
目前,柴達木地區已種植枸杞1.5萬hm2。柴達木枸杞銷售至內地及臺灣、韓國、日本市場,由于品質好、無污染等特點,在國內市場上的售價比其他地方的產品高出1倍左右。柴達木枸杞可加工成有機枸杞鮮粒罐頭、有機枸杞干果、有機天精茶及枸杞黃酮、枸杞多糖等產品。
2002年以來,海西農林部門組織柴達木藥業等一批種植大戶,在柴達木盆地的戈壁灘上建起了近1.5萬hm2的枸杞園。德令哈市、格爾木市和諾木洪地區為改善生態環境,搞好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充分利用柴達木盆地光熱條件充足、晝夜溫差大,適宜枸杞生長的有利條件,大力營造特色經濟林——柴達木枸杞。德令哈市營造的萬畝枸杞園,由于枸杞種植基地在枸杞林栽植、修剪、施肥、病蟲害防治、摘采、加工、推廣等方面均形成較完整的技術操作規程,取得了良好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各項監測統計數據表明,柴達木戈壁灘上建起的萬畝枸杞園,達到了減緩土地退化、改善生態環境、幫助農民治窮致富、轉化本地資源優勢的目的。
2008年,柴達木枸杞種植基地被省產業化辦公室命名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德令哈市也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首批100個經濟林產業示范縣(市)。
海西州政府積極響應西部大開發及農業產業化政策,將繼續擴大柴達木枸杞種植規模。按照海西州枸杞種植規劃,預計到2014年柴達木地區種植枸杞的規模將達到1.7萬hm2。
近年來,為加快高原現代林業發展,推動高原枸杞產業發展,壯大綠色經濟,改善民生,根據全省生態建設實際,我省提出了“東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業產業發展戰略,柴達木盆地作為“西部枸杞”的主戰場,發展迅速,境內人工種植枸杞面積已達1.5萬hm2。
近年來,青海省把枸杞種植作為林業產業發展規劃,農業結構調整、農牧民增收、建設生態農業的重點工程和區域特色產業,隨著該項產業的不斷壯大和發展,進行新品種選育具有諸多有利條件。
柴達木枸杞產區地處世界“四大超凈區”之一的青藏高原腹地,屬高寒荒漠化氣候區,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特征 。夏季濕涼,冬季寒冷,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氣候災害多。年平均氣溫3.7℃,1月平均氣溫-10.9℃,極端最低氣溫-27.7℃,7月平均氣溫16.4℃,極端最高氣溫34.7℃,持續時間很短,對苗木不產生高溫影響,全年無霜期為96d;年平均降水量176.2mm,集中在6—8月,蒸發量2 000~2 500mm,年日照時數31 820.4h,年均風速2.7m·s-1,年大風日數20d,最大風速2.7m·s-1。
柴達木地區獨特而有利的氣候條件,使所產枸杞果品品質、營養成分、功能活性物質積累及口感和外觀等方面均有明顯優勢。
柴達木生產的枸杞鮮果玲瓏剔透,紅艷欲滴,色紅粒大,籽少肉厚,大小均勻,品質優良。柴達木地區干果百粒重能夠達到20g以上,是寧夏產枸杞的1.3倍,總糖含量和18種氨基酸等營養物質含量分別比寧夏產枸杞高12.6%和9.1%,其商用品質、有效成分均明顯優于寧夏、內蒙古等地所產枸杞。我省枸杞產業是繼寧夏枸杞產業之后強勢崛起的枸杞品牌,所產枸杞深受北京、廣東、天津、四川、重慶、云南、沈陽等地區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同時還出口新加坡、馬來西亞、朝鮮、韓國、德國等國家,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之一。
青海省各級政府對發展枸杞產業高度重視,把枸杞產業的發展列入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牧民增收、推動防沙治沙及生態農業建設的重點工程之一,在柴達木盆地和共和盆地大規模推廣種植枸杞。
目前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有諾木洪農場的“柴達木”,德令哈市懷頭他拉地區的柴杞1號等,從數據上看,目前全省枸杞生產、加工企業申請注冊商標的占企業總數的32%,擁有商標注冊證的為企業總數的3.9%。
青海省枸杞產業發展始于2002年,結合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在柴達木盆地和共和盆地數十個綠洲及周邊,人工營造枸杞經濟林,枸杞產業在當地農牧民收入中的比重達34.3%。目前柴達木地區枸杞種植面積達到1.5萬hm2。“十二五”后預計種植面積達到3.3萬hm2。
隨機選取2015-06—2016-06就診于我院口腔內科的高齲均患者(Q組)和重度牙周炎患者(Z組)各10例,納入標準:①年齡20~65歲;②無全身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及嗜煙酒史;③婦女非妊娠期、哺乳期且無長期服用避孕藥史;④ 1個月內未服用抗生素,1年內未進行牙周治療;⑤齲病患者口內除齲病外無其他口腔疾病,重度牙周炎患者口內除牙周病外無其他口腔疾病;⑥高齲均患者的DMFT≥6[6];⑦重度牙周炎患者至少有2個牙的附著喪失(attachment loss,AL)≥6 mm, 并且有≥1個牙的探診深度≥5 mm(即在AL≥6 mm的牙中至少有1個牙的探診深度≥5 mm)[7];⑧知情同意。
柴達木地區氣候條件獨特,產品獨占鰲頭,各級政府扶持力度大,農戶種植枸杞的面積每年以萬畝的速度遞增,成為我國第二大枸杞種植區。且多數枸杞尚在幼齡,產量和面積逐年增加,產業地位越來越重要。
柴達木地區枸杞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種植規模不斷擴大。近年來,產品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頻率不斷提高,從而引發許多急需我們解決的矛盾和問題。
柴達木枸杞產區所栽培的枸杞品種雜亂、良莠不齊。在諾木洪、德令哈、格爾木等枸杞主產區栽培的品種除寧杞1號、寧杞2號、寧杞3號、蒙杞1號等引進品種外,還包括一些大麻葉等已淘汰品種,甚至還摻雜有未經人工選育的野生品種。
枸杞田間往往是多種病蟲害同時發生,而現有的農藥多是選擇性的,采用單一的農藥往往無法有效防治多種病蟲害,因此農藥復混是生產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農民自行復混使用農藥,往往缺乏應有的農藥知識而降低藥效,或者造成浪費,難以實現復混農藥提高藥效、降低農藥殘留的目的。
盲目施肥是各枸杞產區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枸杞園很少施農家肥,另一方面長期單一使用化學肥料,不僅提高了生產成本,造成肥料浪費,而且導致土壤板結,肥力下降,營養元素失衡。
果實的成熟也具有不整齊的特性,生長季節需要多次采果,而枸杞果實相對較小,采摘費時費工。目前勞動力資源緊張在每個產區普遍存在,已成為生產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
干旱缺水是當前各產區所面臨的新問題。青海、新疆枸杞產區依靠雪水灌溉,但近年來冬季降雪量減少,也影響了枸杞的正常灌溉,加之近幾年栽培面積的迅速增大,灌溉用水越來越緊缺。因此開展枸杞節水灌溉技術的攻關已成為枸杞栽培所面臨的新課題。
近年來,柴達木地區枸杞種植業發展迅速,一個環柴達木盆地的枸杞種植經濟圈已初步形成,以枸杞種植業為主的種植業已成為當地農村的主導產業。隨著枸杞種植規模的迅速擴大,鮮枸杞產量也大幅增加。但由于目前海西地區枸杞加工企業少,生產規模小,枸杞產品主要以鮮果及干果形式出售,只有少部分得以加工開發,終端產品單一。盡管目前開發的枸杞產品有枸杞酒、枸杞汁、枸杞軟糖、枸杞沖劑、枸杞葉茶、枸杞芽茶、枸杞口服液、枸杞蜂蜜等,但深加工產品遠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枸杞鮮果產量日趨增長的趨勢。加之枸杞附加值低,影響了枸杞種植戶的收入和生產積極性,成為以當地枸杞種植為主的種植業發展的最大障礙因素。
利用選擇、雜交、輻射、化學誘變等育種手段,培育自主知識產權的柴達木枸杞新品(種)系;同時,收集國內外枸杞栽培品種,在主要枸杞產區進行區域栽培試驗,篩選出最適宜推廣栽培的優良品種。
引進和栽培種質資源12種,即寧杞1號、寧杞2號、寧杞3號、寧杞4號、寧杞5號、寧杞7號,0207號,菜杞1號、柴達木Ⅰ號、大果紅果、黑果等優質枸杞品種。
收集野生枸杞資源6份,即寧夏枸杞、黑果枸杞、黃果枸杞、北方枸杞、新疆枸杞和紅枝枸杞。
在諾木洪地區建立“青海省枸杞種質資源圃”和“青海省枸杞品種展示園”。
通過綜合對比與分析,柴達木枸杞產區適宜規模化發展的品種應以寧杞1號和寧杞7號等為主,寧杞4號和寧杞5號等可以小面積種植。
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新品種(系)選育,最終選育出優良新品系1036、諾杞1號、柴杞1號、柴杞2號、柴杞3號等,已進入區試階段。
對產于全省各地枸杞果實樣品百粒重測定表明,產于海西都蘭縣、格爾木、德令哈和烏蘭縣地區的枸杞百粒重平均都在23g以上,海南州共和縣地區的枸杞稍差,但也達到了20g。從測定結果可以發現對于青海海西州和海南州共和縣產的枸杞百粒重都能夠達到特優級標準。
黃酮是枸杞的活性成分之一,也是評價枸杞質量優劣的一個指標,單從單個產區來看。青海產枸杞黃酮含量最高為1.34%,最低為0.96%。文獻報道的寧夏枸杞黃酮含量最高為0.67%,可以得出結論,青海各個地區所產枸杞的黃銅含量要明顯高于國內其他枸杞產區。
測定青海產枸杞總糖含量為45%~56%,青海產枸杞總糖含量都能夠達到特優級總糖含量大于39.8%的標準。
多糖是枸杞的活性成分之一,也是評價枸杞質量優劣的一個指標,單從單個產區來看,測定青海產枸杞多糖含量6%~10%。文獻報道的寧夏枸杞多糖含量最高為5.82%~7.05%。從測定結果可以發現對青海海西州和海南州共和縣產的枸杞多糖含量都能夠達到特優級大于3%的標準。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對柴達木枸杞的營養成分、功能作用進行了前期研究。而企業做了大量技術與產品開發和產品生產,如青海柴達木高科技藥業公司依托中藏藥和保健食品的生產平臺,進行枸杞的深加工,并率先在德令哈投資建設萬畝枸杞園,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
清華博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08年開始至今,在枸杞鮮果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多項省級科技成果,并申請了1項國家發明專利即枸杞中綠原酸提取技術,已開發擬上市產品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