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宅基地權屬觀念的地方性建構

2014-04-18 07:07:30馮小

摘要: 農村建設用地的用途管制規定了農民宅基地所有權的集體屬性,而在具體的產權實踐中,農民對宅基地的產權認知越來越趨向于私有化。宅基地產權的地方性建構意味著對土地產權的討論必須進行“在地化”的理解,S村宅基地制度的在地化實踐以及土地管理權的上收為農民提供了富有彈性的私人化實踐空間。同時,基于地方性共識的農民宅基地需求同該制度空間相耦合,共同形塑了農民對宅基地屬性的私化認知。

關鍵詞:宅基地;私化認知;在地化;地方性建構

中圖分類號:F30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5-0001-07

引言

農民宅基地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重要部分,現行《土地管理法》規定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于農民集體所有。但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變遷,此項有關所有權的法律規定引發了廣泛的爭論,這一爭論源于兩大社會背景。一是城市用地的快速擴張,要保證18億畝耕地的紅線,就必須節約合理利用土地,避免農村建設用地對耕地的過度擠壓,這涉及到農村建設用地與耕地之間的平衡;二是城市建設用地指標的緊張,各地紛紛實行以“增減掛鉤”政策為名的農村建設用地轉換,其內涵是將農村建設用地的減少與即為城鎮建設用地增加相掛鉤,具體實踐中采取建新拆舊和土地整理復墾的措施,節約農村建設用地指標,此項政策涉及農村建設用地與城市建設用地的平衡。兩種土地需求均對農民集體建設用地(特別是農村宅基地)制度提出了改革要求,如何推動農村宅基地流轉及入市成為熱烈討論的議題,有關宅基地權屬性質的討論便是在此議題下展開的。

無論是國家主導的土地征收,還是宅基地流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向城市建設用地的轉換過程都會產生額外收益,此土地收益的分配結構與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產權直接相關。蔡繼明等認為在農村建設用地流轉中,基于土地產權所產生的分配機制的扭曲主要是由于土地產權不清晰所導致的強勢利益主體形成了“分利集團”[1]。周其仁稱,“成都經驗”通過確權、占補平衡和掛鉤項目,在征地制度框架內適當擴大政府征地所得對農村和農民的補償[2],而確權,不僅要明確界定土地的集體所有權,而且要明確界定所有農村耕地、山林、建設用地與宅基地的農戶使用權和經營權,以及住宅的農戶所有權[2]。宅基地的權屬性質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宅基地流轉產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過程必須以一系列產權界定、交易與執行為前提和決定因素。有學者提出要以制度變革來對農村宅基地進行確權[24],更多觀點認為確權的原則是要確定農民的私有地權[57]。若以外部制度供給來改善農村宅基地權屬,就必須考慮制度供給與既有的宅基地權屬性質與實踐邏輯的相容性,從當前農村產權的實踐邏輯來看,包括耕地在內的農村土地產權具有社會建構特征[8],社會關系[9,10]與象征資本[11,12]均使得集體產權具有穩定性、動態性和流變性[13]。社會學角度的產權研究揭示了具有社會建構邏輯的產權特征,是對產權理論的一種補充和再思考,能促進我們對產權性質的認識更加多樣化、生動化和全面化。

對于地權(特別是宅基地權屬)的研究需要更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產權實踐樣態。而無論是土地產權的村莊實踐,還是土地收益分配糾紛中的博弈,在強調政府的引導和準確的角色定位[14]之外,都必然涉及作為重要利益主體——農民對宅基地的權屬認知。無論法律對宅基地的產權規定是明晰還是模糊,實際生活中宅基地能否流轉、能否買賣除了受房屋價值、距離城鎮的距離、非農就業率等諸多因素影響[15]之外,而農民的產權認知則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彭長生基于安徽省6 縣1 413個農戶的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民認為宅基地所有權、處置權和抵押權方面認知是可以自由處置[16],當然這與現行法律是相悖的。筆者在皖北S村的個案調查顯示,當前農民對于宅基地權屬的私有化認同較高,這與彭長生的研究具有一致性。需要討論的問題是,農民對宅基地的私有化認知是如何形成的,在村莊地權實踐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本文試圖對S村農民對宅基地屬性認知的演變歷程進行“在地化”“在地化”的理解是延續著社會學的情境解釋模式,根據總體情境(強制性的規范和文化價值在內的客觀環境,個體與群體的態度,個體所受到的影響)產生與之相應的反應,在這樣一個總體環境中,強調能動的人與外在環境的互動中所具有的主觀認知和主觀選擇,詳見宋林飛.西方社會學理論[M],南京出版社,1997,268271。在本文中則是指研究者在面對農民的宅基地權屬觀念變化時,應放置總體情境系統中去認識,即概括為“在地化”的理解,主要是依據農民鄉村生活經驗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在持續變遷的互動中所滲透的認知模式及其行動邏輯;另一方面,國家的地權制度和相關政策在地方實施中,會生發出與國家建構相伴生的地方性建構系統,側重于展現農民對嵌入社會機理的地方性知識的把握與運用所生發出的權屬觀念的認知。理解,即用農民深深嵌入社會機理的地方性知識來尋求分析形塑農民宅基地觀念的社會因素與建構邏輯,地方性的宅基地權屬建構邏輯將有助于理解農村地權的性質,進而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認識。

一、宅基地的權屬認知基礎:國家地權制度的地方化實踐

S村地處皖北黃淮海平原,歷史頻發的災害與匪患[17]使得農民的居住形態呈現“村有寨子,家有院子”的特征。到如今寨子分散、院落獨立的居住模式仍保留完好,家家戶戶均為前面是庭院,后面是住宅,呈現正房與偏房的居住格局。當問起農民:“宅基地屬于誰呢?”當地人典型的答案就是“說是村里的,我要蓋房子誰能管,還不等于是自己的”。這種近乎私有化的觀念成為當今農民對宅基地權屬的普遍認知。農民的認知與國家法律的規定性有差異,但也與完全的私有化并不等同,呈現了“集體與自家”之間的模糊概念,但更偏向自家所有的“準私有化”觀念,筆者稱之為私化認知,用以強調傾向于私有化之趨勢。農民宅基地屬性的認知變化是怎樣形塑的,如何演變為與法律文本的偏離傾向則需要放置于“在地化”的制度實踐中去理解。

(一) 私產與祖業:1962年前的宅基地認知傳統

從傳統時期到大公社時期,農民宅基地及宅基地上的房屋都屬于農民私有財產,宅基地所有權與房屋所有權兩權合一。S村在解放前僅有一個大地主,絕大部分還是自耕農。擁有私人土地的自耕農也大多擁有私有房屋,宅基地并不納入國家管制之中。這時期的房子和宅基地沒有分離的概念,農民的田地和房子都是祖宗留下來的,大家都認為屬祖業。家產就包括土地、宅基地和宅基地上的附著物和各種建筑物。當地土地改革到合作化運動,雖然使得農民的耕地進行了多次分配和產權公有化,但房屋與宅基地仍屬于農民私人所有,宅基地及地上房屋可進行買賣、出租、贈與、典當及繼承。

(二)兩權分離:宅基地集體屬性認知的建立

宅基地之所以與耕地具有不同的性質,是由于宅基地不具有生產資料的性質,宅基地之上的附著物和建筑具有私產性質。1962年S村落實“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政策,按照《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規定,“生產隊范圍內的土地,都歸生產隊所有。生產隊所有的土地,包括社員的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等等,一律不準出租和買賣”,“社員的房屋,永遠歸社員所有”,“社員有買賣或者租賃房屋的權利”。由此開始,生產隊成為農民宅基地的所有權主體,農民對宅基地由原來的所有權轉變為使用權。為了落實集體的所有權,S村進行了統一丈量和確權辦證,房屋以滴水線為界,門前7米屬于院落,院外屬于公家道路,勘定之后頒發了最早的一批宅基地使用證。

宅基地與房屋產權的分離,造成了新的問題,即新宅基地如何獲得。既有的房屋和宅基地并未限制面積,主要根據蓋房子主人家的情況自己決定,隊里批準即可。建房大多依據傳統戶型,三間正房,延伸出來,對著一間是一排偏房,另外是一塊空地就作為院子,大都在2到4分地范圍內。生產隊對宅基地進行統一規劃,管制其用途,孫家生產隊是一個聚居的寨子,以老寨子的圍墻痕跡為準,東邊公路50公尺,西邊50公尺。規定之后,村民就一直都在這個范圍內建房子。大家都知道,這地是國家的,不是自己的,蓋房子必須得跟隊里干部打招呼,申請獲得許可。生產隊集體因保留了預留的宅基地,當農民需要申請宅基地時,生產隊負責批復,生產隊成為宅基地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申請和批復成為獲得新宅基地的惟一來源,村落成員權是獲批的最基本資格。此時宅基地屬于集體財產,農民依據成員權獲得劃批而具有了宅基地使用權。但房屋及其他附著物因具有私權性質,使得宅基地的使用權既不可流轉,也不可轉讓,農戶自用并無期限限制。

(三)改革開放后的制度實踐與認知圖式

1.分田到戶:“宅田合一”、機動地的設置,集體屬性的延續。1981年公社體制解體,作為集體單位的生產隊失去了作為產權主體的能力,集體所有權在農戶承包經營權之上表現為模糊和抽象的權屬。而宅基地的分配更為復雜,因歷史形成的農家院落大小不一,宅基地占有極度不均,很難拉平進行重新分配。國家為集體制度的變革提供了較大的自主權和空間,于是S村在宅基地分配中實踐出“宅田合一”的地方性政策,即在分田到戶時除預留一片機動的宅基地之外,將村民小組既有的耕地與宅基地加總,按人均分配承包到戶,在這種被村民成為“聯軸滾(大田地+房屋占地)”的土地分配制度下,土地和宅基地搭配在一起分的,家里宅基地占的多的,大田地就少,反之宅基地占的少的,大田地就多。預留有部分的機動地,歸生產隊所有,是按照當時未成家的男丁數量來大體估計,預留一定面積可供生產隊劃批宅基地。

“宅田合一”的制度無形中將宅基地與耕地拉平為同種性質的土地,均屬于農民承包到戶具有經營權和使用權的“資產”。已分配到戶的宅基地可買賣、轉讓和繼承,而新批宅基地仍基于村莊成員權進行分配,屬于保證村莊成員生存的福利。分田到戶后人口不斷增加,大家庭的分家也逐漸增多,分門立戶的年輕人逐漸形成一批建房高潮。這時候,建房仍是需要向大隊申請。但不同于集體時代的是,房址的自由選擇性就比較大了。本來老居住區就比較擁擠,也無法擴大。這時期越過圍墻線往外建房的比較多。建房若是需要占用別人家的地時,就需要和別人私自協商,調換土地。而集體時代是居住區內有可供建房的空地時,只需向隊里申請審批即可。即使有別人家的牲畜禽舍,只要相互協商,給予建筑上的一些附著物的賠償即可,不存在私人之間調換土地,因為土地全是公家在管。而且這個時候,誰家需要,兒子先結婚,即可申請使用,用空地建房。由于宅基地尚可通過生產隊批復,宅基地的集體屬性較為明顯。

2.二輪延包:徹底私分機動地,集體認知弱化,私化認知抬頭。1994年為了落實二輪延包政策,S村對土地進行了重新分配,迫于人地矛盾的壓力,二輪延包時,S村采取了打亂重分的做法,但依照既有的宅基地占用習慣,按照分田到戶時的規則采取“宅田合一”的形式,所不同的是,各自然村不再預留可批復的機動地,村莊再無宅基地可分配。同時宅基地分配與當地的計劃生育政策捆綁在一起的,計劃外即超生人口且沒有交社會撫養費的這部分群體,不算在分田人口中。這也為后來的矛盾埋下了伏筆,留下了隱患。

高家村民組1994年二輪延包時,將組內所有的地(建設用地、基本農田、四荒)全部核算,按規定人口(即排除那些沒有交社會撫養費的超生人口)進行均分。整個自然村劃分為3個村民小組,各小組又按村民小組的田地和人口內部劃分。第一小組,人均是3畝地;第二小組,人均2畝3分地;第三小組人均2畝地。宅基地和菜地、場地(曬麥子的場壩)放在一起,分為一類。大田地化為5個等級,按旱澇保收和土壤肥力依次往下排。房前的路都不算宅基地。山荒地分為三類,平坦的,丘陵地帶,山石地帶。這一次每家都有了新一輪延包的土地使用證。

二輪延包取消了預留宅基地,采取“宅田合一”的方式重新發包土地,這就使得生產隊不再具有宅基地分配的權力,農民新獲得宅基地的方式只能通過繼承或有限制的轉讓、置換和買賣來獲得。村莊成員權不再成為宅基地獲得的資格,宅基地繼承是通過家庭成員權,轉讓、置換和買賣則是通過市場行為來交換獲得,宅基地不再是具有保障村民生存倫理的福利,而具有了“財產”性質,家產觀念和宅基地商品化觀念逐漸抬頭,成為主流認知。

3.2005年土地政策的完善:私化認知漸趨主流。S村2005年土地制度的完善主要是落實30年承包權,隨后又強調土地承包權“長久不變”。農村土地的集體屬性愈加模糊和抽象,且未來將長久不變,無期限的承包權設置使得農民對宅基地權屬的認知進一步邁向私化。二輪延包后,隨著外出務工經濟的興起,2005年后在當地興起了一批建房高潮,此時宅基地的獲得和占用完全依賴于村民個體選擇,基本上有三種途徑:一是在原宅基地上翻新或重建,這也是S村的主要途徑(見表1),原宅基地主要來自于繼承父輩宅基地,將舊宅翻修為兩層樓房。二是在自家承包的大田地上建房,只需向鄉土管所審批即可,村干部沒有任何干涉和管理權限。第三種類型較少,主要是通過購買閑置宅基地。村莊一些農戶搬遷到城市居住后,由于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就將舊房宅基地連同房產出售給需要的農戶。在宅基地的具體獲得和占用上,個人的私化權利是無限放大,土地政策的實踐效果是農民對土地的權屬認知日趨模糊化,傾向家戶擁有的私產。

上述歷史表明國家為地方制度實踐提供了較大的彈性空間,S村在宅基地分配問題上形成了“宅田合一”的村莊政策,并取消了集體機動地。S村宅基地制度的地方化實踐表明,國家土地制度的地方性實踐影響著宅基地的產權形態以及農民的權屬認知。S村“宅田合一”的地方性制度實踐使得宅基地和耕地的性質被隱性地同質化,農村宅基地也成為長久不變的“財產”,并日漸與房屋及附著物共同演變為村民的“私產”。當宅基地必須通過繼承、轉讓和買賣方式獲得時,村莊成員權就不再成為宅基地分配的基本原則,市場原則的引入使得宅基地愈加具有私權性質。

二、宅基地管理制度實踐:集體屬性的弱化

前文梳理了宅基地獲得與占有方式在S村的地方性實踐與形塑農民宅基地屬性認知的地權基礎,可窺見地方創造的“宅田合一”分配制度逐漸消解了宅基地作為村莊福利的性質,農民的宅基地逐漸通過個體化方式獲得,產權的集體性在不斷消解。從管理制度來看,當前的宅基地規劃與審批權力逐漸上收到鄉鎮部門,加速了宅基地產權集體性的弱化。

(一)審批權的上移與集體治權弱化

現行《土地管理法》關于宅基地的審批權有如下規定“(第六十二條)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準。農村村民建住宅,應當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并盡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內空閑地。農村村民住宅用地,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由縣級人民政府批準。”S村村民申請宅基地只需向鄉鎮土管部門提出申請,而如何獲得宅基地則取決于村民自己的籌劃,或拆舊蓋新,或私自購買新宅基地。二輪延包后機動地的徹底私分,使得新增農戶(分門立戶的新家庭)只能在自家的耕地上建房。由于附著在土地上的稅費任務的關聯,農民仍需向村委會申報獲得宅基地的審批權,經鄉政府批準后方可建房。到如今,農民無論是在老宅子上翻新還是耕地上新建房屋,都可越過村委會,直接向鄉土管所申請審批,獲準后方可動土。與傳統宅基地分配不同,此時宅基地獲取和占用的邏輯主要依賴于村民私人的操作。集體時代,集體組織擁有完全的宅基地規劃與配置的權力。農民只能在規劃的區域內自建房屋。農民建房需要經過嚴格的申請和審批程序。分田到戶后雖是自家種自家的田,但集體有權對退出的宅基地進行處置,且有機動地作為人口增加或減少的周轉。集體對社員仍有約束權,農民建房與調換土地需要與村委會打招呼,獲得同意后才能進行。而當集體無機動地以供分配,宅基地審批權上收后,宅基地使用就完全依賴于村民個體獲致,繼承、拆舊蓋新和轉讓成為宅基地主要來源,而鄉鎮土管部門只負責審批和放線監管的行政程序,農民個體謀劃空間增強,村集體控制權弱化。

(二)集體弱化與產權主體的消解

作為集體建設用地產權主體的村民小組已伴隨著稅費的取消而弱化,加之集體并不具有宅基地分配權,集體產權的主體逐漸模糊以致消解。農民種田不再需要向國家繳納稅收,也不再向村集體繳納費用,農民和集體之間最緊密的利益鏈條消失。稅費取消以及合村并組,土地政策趨向固定,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使得村社組織在農民相互換地、變相買賣土地時采取消極行為,監管的缺位使得宅基地私下買賣這一違法現象趨于常態化,由此使得基于實踐的農民產權認知更加傾向私產性質。村社組織的治權弱化進一步削弱了維護集體產權的權力和能力,村級組織在社區中的宅基地管理權限逐漸弱化,這就使得農村宅基地不再基于村莊成員權,村社集體也無法約束宅基地的浪費和買賣。

村社無法履行作為集體產權主體的法律地位,農民的地權觀念便更傾向于私化。S村農民認為是“先批后建”,鎮里還是有管制的;有的認為“先建后批,隨便自己”。多數村民認為現在村莊的宅基地管制極為松散,事實上,宅基地的管理規定在村莊的確是十分模糊和松散的,即使是相對了解政策的村干部對宅基地的管理規范都是混亂的,如關于申請宅基地的主體資格,村主任告訴我們“年滿18周歲的都可以申請宅基地建房”,而作為老干部的婦女主任告訴我們:“年滿22周歲的就可以申請宅基地建房,如果不滿這個年齡,是要罰款的”,足見村民和村干部的模糊認識。

(三) 宅基地隱性交易:“私權”形式的日常實踐

雖然現行《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條)明確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于非農業建設”,但這一表達性事實在具體實踐中總是有諸多可操作的彈性空間。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宅基地買賣已在S村初現端倪,成為村民認可的客觀性事實。近幾年由于土地不再調整,土地經營承包權長期不變,S村有個別農戶有能力在城市安家,便會尋求機會出售在老家的房產與宅基地、耕地。這些家戶在賣老房子時,需買方在房屋價格之外多付一些錢,作為出售宅基地的收入,這已是一種隱性的宅基地交易行為,只需買賣雙方事先協商好,交易明目雖然寫的是調換土地,但實則是買賣行為。雙方在交易時,也不用向村里打招呼,只是兩人私下商議達成契約即可。因為現在承包權長久不變,別人無權干涉。當地農民由于地理市場區位并沒有因外界的變化而形成宅基地升值穩定預期。農民雖沒有基于宅基地的升值預期,但已出現跨越宅基地集體屬性權界的私化實踐。

宅基地不再具有集體分配的特征,也逐漸突破了村莊成員權和生存權等社會保障原則,宅基地所具有的集體屬性也隨之迅速消解,宅基地的獲取和占用更多依賴于村民私下運作,繼承和私下交易成為當前獲得宅基地的主要途徑。國家在土地管理方面的制度設置加速了集體產權的消解,土地管理部門與農戶的關系縮減為行政審批關系,當農民宅基地不再具有集體分配的特征,跨越集體屬性權界的私化實踐便逐步抬頭。

三、農民宅基地需求的地方性基礎

通過對S村宅基地獲得與占用方式的歷史解讀,可以理解地方性的制度實踐如何影響了農民的地權認知,國家對宅基地管理的制度設置以及農民的具體實踐塑造了不同形態的地權認知,而農民的宅基地需求及表達與上述兩種因素高度耦合,形成了S村宅基地產權不斷趨向私化認知、表達與實踐的社會鏡像。

(一)家庭成員權與宅基地配置

《土地管理法》規定了農村宅基地由村社成員自有自用的原則,能否獲得宅基地,取決于農民是否具有村社的成員資格。S村具有地方特色的“宅田合一”制度使得村民不再從村莊集體得到宅基地,而是從家庭中繼承或拆舊蓋新來獲得新宅基地,因而宅基地的獲取原則已由村落成員權轉化為家庭成員權。而大多數村民在修建新房時,會選擇拆舊蓋新,或者繼承父輩的舊宅院,這就意味著宅基地的獲取方式變為家庭分配,家庭成員權成為獲取宅基地的主要來源。S村所在的北方村莊中注重“多子多福”的觀念,父輩為兒子蓋房子是必須的人生任務,因此如何取得新宅基地是父輩必須考慮的問題,從家庭中分配宅基地是目前的主要做法。兒子成家建房獲取新宅基地的指涉對象由之前的向村集體申請轉變為向父母索要,宅基地的配置成為家戶內部的自主安排。

(二)作為家戶財產的宅基地

當宅基地不再作為社區福利再分配的內容,而演變為具有私化特征的農戶財產時,宅基地的管理和有效利用就可能出現無法監管的問題,在S村表現為宅基地的空置和浪費及隱性買賣。2010年八九月份的時候鎮里對全村的土地和宅基地又進行了統一的丈量,超過三分三(230平方米)的屬于指標超額,80%的村民都超出了規劃指標。由于宅基地屬于自家承包地的一部分,使得農民對宅基地的認知與耕地無異,因而空置宅基地與空心房的現象在S村并不稀奇。

作為家庭財產的宅基地一般會超出政府批復的宅基地面積,農民觀念中的宅基地包括建房的用地、路、溝等空地,但是相互之間都沒有清晰的功能界分,因而家庭承包的大田地可以輕松轉化為宅基地。集體控制的管理松散,無法對自主安排宅基地使用的農戶有效監督,宅基地規劃無效是村莊內部宅基地秩序混亂的結果。農民自家宅基地與耕地的轉換并沒有建設用地與農地的概念區分,宅基地或是農地均已為農民的家戶私產性質。宅基地的占用完全成為主體的自我選擇與安排,但這種宅基地的使用安排所滲透的農民宅基地權屬認知與法律規定相矛盾時,農民更多表現出模糊的土地觀念,但在日常實踐中呈現保護宅基地作為家戶財產的權利。

四、結語

S村的案例呈現了農民對宅基地的產權認知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地方性的宅基地制度實踐是構成農民私化產權認知的主要原因,“宅田合一”與取消機動地也就意味著農民集體不再具有分配宅基地的職權,農民需要在自家承包的土地中自己劃定宅基地,集體已無權也無責任過問,鄉鎮土管部門只負責審批和監督等行政程序。地方性的制度實踐建構趨向于消解宅基地的產權屬性,而土地管理與鄉村體制的弱化為這種私權認知提供了充分的空間,使得農民在宅基地獲得和占用方面擁有了較大的自主權,農民對宅基地權屬的需求與表達也直接與家庭相關聯。本文試圖說明,農民對宅基地產權的私化認知是在地方性制度實踐中逐漸建構起來的,地權制度的演變以及土地管理的寬松,二者共同形塑了農民對宅基地屬性的認知,使得農民對宅基地屬性的認知呈現不同于法律規定的客觀性事實。宅基地產權的地方性建構意味著對土地產權的討論必須進入“在地化”的理解,探究地權運作的社會邏輯,由此才能深刻理解在農民的宅基地權屬認知中,地權作為“地方性知識”的表達,復雜而模糊的地權樣態背后深刻揭示了地權的制度延續和社會性基礎,具有內生的合法性。

致謝:本文的調查資料是2012年暑假跟隨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團隊在皖北宿州調研所獲,本文觀點也是與小組成員王德福博士、王麗惠博士討論所得,特此感謝。

參考文獻:

[1] 蔡繼明,程世勇.農村建設用地流轉和土地產權制度變遷[J].東南學術,2008(6):3035.

[2]周其仁.還權賦能——成都土地制度改革探索的調查研究[J].國際經濟評論,2010(2):5492.

[3]劉守英.土地制度改革是轉變發展方式的最大推手[J].中國合作經濟,2011(7):78.

[4]姚洋.農地制度與農業績效的實證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1998(6):110.

[5]蔡繼明.論中國農地制度改革[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05(3):18.

[6]于建嶸,陳志武.把地權還給農民——于建嶸對話陳志武[J].東南學術,2008(2):1218.

[7]遲福林.把土地使用權真正交給農民[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2.

[8]曹正漢.產權的社會建構邏輯——從博弈論的觀點評中國社會學家的產權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8(1):200216.

[9]周雪光.“關系產權”:產權制度的一個社會學解釋[J].社會學研究,2005(2):131.

[10] 臧得順.臧村“關系地權”的實踐邏輯——一個地權研究分析框架的構建[J].社會學研究,2012(1):78105.

[11]張小軍.象征地權與文化經濟——福建陽村的歷史地權個案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4(3):121135.

[12]陳鋒.“祖業權”:嵌入鄉土社會的地權表達與實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6876.

[13]申靜,王漢生.集體產權在中國鄉村生活中的實踐邏輯[J].社會學研究,2005(1):113148.

[14]羅光宇,歐陽晨.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的合法性探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611.

[15]徐漢明,劉春偉.農戶宅基地使用權流轉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武漢市江夏區210戶調查問卷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4449.

[16]彭長生.農民對宅基地產權認知情況及其差異——基于安徽省6 縣1 413個農戶的問卷調查[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3743.

[17]裴宜理.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1845~1945[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3.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丝袜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玖玖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久| 99精品免费在线|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99视频在线免费看|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日本黄色a视频| 国产精品30p|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先锋资源久久|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91福利免费|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在线色国产|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亚洲天堂伊人| 亚洲无码电影| 91毛片网|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97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综合网|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 国产成人一级| 国产理论一区|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中文字幕 91|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99久视频|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观看|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亚洲人人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色综合激情网|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三区在线视频|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