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農民科技培訓是農業產業化進程中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途徑。以對陜西省獼猴桃主產區948個種植戶的調查數據為基礎,利用有序Logit回歸模型構建實證檢驗模型,探討影響農民科技培訓需求意愿的因素。研究結果顯示,農戶是否尋求合作社科技支持、采用新技術和新品種的行為、培訓對增產增收的效果和政府惠農政策對培訓需求的影響較為顯著。這說明,除了以往學者研究的農戶個體特征和家庭資本特征外,農民合作社、農戶對農業科技的態度和政府惠農政策也是影響農民科技培訓需求意愿的顯著性因素。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農業科學技術;培訓需求意愿;合作社;有序Logit模型
中圖分類號:F306.2;G72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5-0072-06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決定中“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的論述,是新時期“三農”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對維護農民平等權益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是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和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首要途徑?,F代化國家的經驗表明,一國或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往往是由主導產業的高速發展帶動起來的[1]。“十二五”期間國家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鼓勵和支持優勢產區集中發展大宗農產品,并通過農業科技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水平,使農業勞動力的科技文化素質與農業產業化水平相適應。陜西秦嶺是世界獼猴桃的原產地和最適宜栽植區之一,具有發展獼猴桃產業的獨特資源優勢。陜西省的獼猴桃種植已經過了30多年的發展,不僅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隨著國際國內市場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和獼猴桃價格的日益上漲,其種植面積連年增長。2011 年陜西獼猴桃種植面積90.9萬畝,產量62.9萬噸,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45%和60%,獼猴桃產區果農人均獼猴桃純收入高達7 000 元。2012年,獼猴桃面積超過100萬畝,總產達80萬噸,分別占到全國的55%和70%,兩項指標均占全球的1/3以上。獼猴桃產業已經成為秦嶺北麓眉縣、周至等縣域發展的主導產業[2]。農業產業化發展是建立在科學技術被廣泛應用基礎上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通過農民科技培訓,推廣與應用農業科學技術是農業產業化的主要支撐力量。為了使圍繞區域主導產業開展的農業科技培訓工作落到實處,必須弄清楚農民科技培訓的需求意愿。
二、文獻回顧和理論框架
(一)文獻回顧
農業產業化是指隨著科技進步以及農業市場化和社會化的發展,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農戶與有關利益各方為獲取規模經濟效益,自愿采用一定的組織形式進行聯合從而實現一體化經營的過程[3]。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深化農村改革的必然結果,而農民科技培訓是實現現代農業技術與傳統農業生產連接的紐帶。
國外關于農民培訓的研究大都是與科學技術、農業經濟、教育與社會發展等相關學科的研究相結合。David J.Spielman[4]從區域農業發展體系的視角認為農民培訓不僅僅可以提升農村人力資本,而且在傳遞和接受新技術、新產品、新的組織文化和行為的過程中有重要作用。Achim Spiller,Julian Voss[5]對德國農民的培訓需求進行評價,通過模型分析發現農民對于教育培訓的花費、機會成本、對供給的評價等因素影響農民培訓的市場需求。國內自1999 年北京大學林毅夫教授在理論界正式提出“新農村運動”概念后,對農民培訓的研究便層出不窮。其中針對農民科技培訓意愿的實證研究主要有,農戶的培訓需求受到農戶個體和家庭特征如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是否為村干部、家庭收入水平等,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選擇、政府偏好以及農戶風險偏好程度多因素的影響[6,7]。劉芳[8]運用PASW Modeler數據挖掘,從農民的需求情況、參與情況、認知情況等方面得出農民對農業科技培訓的有效需求不足。馬啟云[9]的以需求為導向的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基于農戶視角以遼寧省為例進行實證分析,研究表明農民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和行為習慣等影響農民農業科技培訓的意愿。此外,楊錦繡等[10]從政府和農民兩個層面剖析農民培訓的供需均衡,建議政府依據經濟規律配置培訓要素。
綜合現有研究可以發現,國內關于農民科技培訓需求意愿影響因素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民的個體特征;二是農民的家庭特征;三是農戶行為選擇因素。而從農業產業化發展視角研究農業科技培訓需求意愿的文獻卻鮮見,忽略了現今的農業科技培訓是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本文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試圖從農業產業化發展影響農業科技培訓的途徑展開理論分析,采用陜西省獼猴桃主產區農業科技培訓的調查數據,構建農業科技培訓需求的有序Logit回歸模型,探究農業產業化發展視角下影響農民科技培訓需求意愿的因素。以期對現有相關研究的不足稍有彌補,并為農民培訓在我國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鑒。
(二)理論框架
農業產業化發展對農業科技培訓的影響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模式。在傳統的“公司+農戶”模式存在著明顯缺陷的實踐基礎上,“合作社(公司)+農戶”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 成為農業產業化的主要組織模式[1113]??梢?,農民合作社有聯結農戶和市場的紐帶作用,是產業化發展的中介組織。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過程就是發展農業合作組織的過程[14]。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示,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而以產業化需求為導向的合作社的發展為農業科技培訓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和平臺[15]。二是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是以農業科學技術的有效推廣、應用以及高素質的農業勞動者為支撐的。相對于工業技術,農業科技的見效周期長。無論是優良品種的選育、新栽培技術的推廣還是新的肥料、農藥、生長激素的使用都需要較長的周期[16];從公共經濟學的研究視角分析,農業科技的外部性特征也使其具有了公共產品屬性[17]。因此,政府公共部門的參與、介入是促進農業技術進步的主要制度安排[18]。農業產業化集農工商一體化經營方式要求農民須集生產者、管理者和經營者于一身,成為 “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產業化高素質勞動力。在改造傳統農業的同時改變農民舊的理念,使其能夠主動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和應用。
依據Schultz和Popkin“理性小農”假設(舒爾茨-波普金命題):小農或農戶是有理性動機的行為個體,是“一個在權衡長、短期利益之后,為追求最大利益而做出合理生產抉擇的理性經濟人”[19]。改造傳統農業的出路就在于尋找一些新的、廉價的現代農業生產要素和創造外部條件。一旦合理成本下的投入能夠確保在現有價格水平上獲得利潤,農戶便會積極選擇符合成本約束下各類現代技術要素的投入[20]。通過對已有研究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以下研究假說:
1.合作社在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實現資金、技術、信息等互助合作的過程,使農戶逐漸體會到農業產業化發展對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改造。合作社社員和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能夠主動求助合作社的農戶,會表現出更主動的科技培訓意愿。
2.農戶對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的需求程度與農業科技培訓需求意愿呈正相關關系,農戶采用農業新設備、新品種、新技術的態度越積極,其農業科技培訓的需求程度越高。
3.政府對農業產業和農產品的公共政策與農業科技培訓需求意愿呈正相關關系,國家的惠農政策比如建立主產區與主銷區之間的利益協調機制、科技入戶工程、良種直補等能夠有力地推動農民參與農業科技培訓的積極性。公共政策對農業產業的支持力度越大,農戶對農業科技培訓需求的意愿越強。
三、數據來源與樣本基本情況
(一)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數據來源于2012年7月和8月對陜西省眉縣和周至縣四個村的實地調查。其中,周至縣是我國最大的獼猴桃生產基地,也是全國惟一的獼猴桃標準化管理示范縣,被稱為“獼猴桃之鄉”。眉縣不僅產業規模大、種植戶多,而且是最早與農業高等院校合作開展獼猴桃科學研究和相關農業科技培訓的縣域。2005年眉縣人民政府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開展“獼猴桃科技入戶工程”,此項培訓充分利用當地產業資源,依托大學科研優勢,整合各類教育資源集多方之合力。2012年全省獼猴桃種植面積約100萬畝,其中眉縣和周至縣達64萬畝,占到了60%以上。因此本文選擇上述兩縣為調研地點,在全省具有較好的代表性。本次調查采取入戶問卷調查的形式,抽樣方法是多級整群抽樣。首先,在眉縣和周至縣各選取2個鄉(鎮);然后每個鄉(鎮)抽取2個村。眉縣是金渠鎮(紅星村和第二坡)和首善鎮(第五村和紅東村),周至縣是啞柏鎮(莊頭村和呂家堡)和竹峪鄉(鳳凰嶺和丹陽村),經實地走訪,以上8個村都以獼猴桃種植為主導產業;最后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每個村選取125戶農戶開展調查。此次調查共1 000戶農戶填寫了調查問卷,獲得有效問卷948份,有效率為94.8%。
(二)樣本基本情況
從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來看(見表1),大多數樣本農戶的年齡都在60歲以下(占86.9%),其中41歲至50歲區間內的農戶所占比例最多。樣本農戶中男性居多,基本為已婚(占92%)。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占83.9%,大專及以上僅有33人(占3.3%)。樣本農戶的年人均收入5 000元以上占74.8%,8 000元以上的占到了52.2%。以上特征符合本研究的需要,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四、農民科技培訓需求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模型
(二)變量選取
根據本文的研究假設將影響農民科技培訓需求的因素分為農民合作社、農民對農業科技的態度、政府農業政策三類??紤]到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培訓經歷、種植成本和耕地面積等因素對研究結果的影響,將其作為控制變量引入模型。變量的名稱、含義、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見表2。
(三)模型估計結果及分析
在對農業科技培訓需求的各影響因素和變量描述分析的基礎上,利用STATA10.0軟件進行有序Logit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
通過模型(1)-模型(4)可以得出:控制變量中年齡、培訓經歷、種植成本和耕地面積是影響農民科技培訓的穩定因子;本文所重點研究的三類解釋變量的分析結論如下:
1.合作社對農民科技培訓需求意愿的影響。農戶是否參加了合作社與其培訓意愿在統計上不具有顯著性,原因可能是此次調查中僅有14.8%的農戶參加了合作社,大多數農戶表示還不了解合作社的具體職能。農戶尋求合作社的科技支持與培訓意愿在模型(1)、模型(4)中呈5%統計水平上顯著性正相關。如表4所示,社員中能夠主動去尋求合作社農業科技支持的農戶,其農業科技培訓的需求意愿明顯高于其他。
2.農戶對農業科技態度。農戶采用新技術、新品種的態度與其培訓意愿在10%統計水平上呈顯著性正相關,說明農戶對新技術、新品種的接受程度影響其對農業科技培訓的需求程度。農業科技培訓對增產增收的效果與農民培訓意愿在統計上呈正相關,且顯著性很強。調查結果顯示,農戶認為科技培訓對農業增產增收效果為“基本沒作用”、“有點作用”、“有作用”和“十分有作用”的樣本農戶比例為2.8%、12.1%、60.0%和25.1%,表明農業科技對增加產出和提高收益的作用越明顯農戶的培訓需求越高。
3.政府農業政策對農民科技培訓需求意愿的影響。農戶對政府惠農政策的認可度在1%統計水平上正向顯著影響其培訓意愿。調查結果顯示,農戶對國家惠農政策認可度為“很不滿意”、“不太滿意”、“一般”、“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的樣本農戶比例是0.3%、0.7%、10.0%、42.5%和46.5%,呈逐級遞增的態勢。對當地農業科技推廣與培訓的滿意度與農戶培訓需求意愿在模型(2)中呈5%統計水平上呈顯著性正相關,說明當地政府和相關機構對農業科技推廣與培訓的重視程度和服務水平影響農戶的培訓需求意愿;但在模型(4)中顯著性水平不強。
五、簡要結論與建議
本文基于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時代背景,通過陜西省獼猴桃主產區948個種植戶的調查數據,利用有序Logit回歸模型分析農戶農業科技培訓需求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是:合作社在農業生產、組織以及市場銷售等產業鏈各環節所提供的科技信息支持提高了農戶對農業科技培訓的需求程度。能夠主動采用農業新設備、新技術和新品種的農戶,其農業科技培訓需求意愿越高;農業科技在農業增產增收方面的效果越明顯,農戶對農業科技培訓的需求意愿越強。農戶對惠農政策的認可度正向顯著影響農民科技培訓的意愿;對當地農業科技推廣與培訓的滿意度在模型(2)中正向顯著影響培訓需求,在模型(4)中顯著性水平不強,其原因尚不明確。
從以上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影響農民科技培訓需求意愿的因素不僅包括以往學者所研究的性別、年齡、身份特征、受教育水平等個體特征和耕地面積、農業勞動力數量、種植成本等家庭資本特征;在以產業需求為主導的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合作社、農戶對農業科技的態度和政府惠農政策也是影響農民科技培訓需求意愿的顯著因素。由此,本文建議如下:通過合作社在農業科技信息傳遞以及聯結農戶分散小生產與社會化大市場的紐帶作用,釋放農戶對農業科技培訓的有效需求;強化合作社在提供農業科技支持和社員培訓方面的功能。圍繞區域主導產業探索現代農業科技推廣與示范的方式方法[21],使農民親身體會到農業科技和現代生產要素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長期穩定的制度支持是農民科技培訓工作的保障機制,將“獼猴桃科技入戶工程”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相關惠農措施相互銜接,形成規范化的惠農政策體系。
參考文獻:
[1] 楊公樸,夏大慰.產業經濟學教程 [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104107.
[2]楊尚勤,石英,裴成榮.陜西經濟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220230.
[3]倪齋暉.論農業產業化的理論基礎[J].中國農村經濟,1999(5):5560.
[4]David J Spielman.An Innovation Systems Perspective on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SubSaharan Africa[J].Agricultural Systems,2008(98):1119.
[5]Achim Spiller,Julian Voss.Vocational Training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Empirical Results.International Marketing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of Quality Food Products[M].Proceedings CD.Avenuemedia,2007:369.
[6]趙幫宏,張亮,張潤清.新型農民培訓影響因素的實證考察[J].統計與決策,2010(11):8992.
[7]徐金海,蔣乃華,秦偉偉.農民農業科技培訓服務需求意愿及績效的實證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1(12):6671.
[8]劉芳.北京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的需求及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0(6):6166.
[9]馬云啟.以需求為導向的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體系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10]楊錦秀,吳春汶,朱玉蓉.公共資助農民培訓供需及均衡機制選擇——基于四川省成都市的調研[J].農業經濟問題,2013(1):7276.
[11]李成貴.農民合作組織與農業產業化的發展[J].南京社會科學,2002(12):4447.
[12]張曉山.創新農業基本經營制度發展現代農業 [J].農業經濟問題,2006(8):49.
[13]喻國華.專業合作組織在農業產業化中的實踐模式[J].農業經濟,2008(3):5860.
[14]吳志雄,畢家美,劉惠,等.論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7578.
[15]石駿.農民專業合作社視域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5):2123.
[16]劉士本.中國21 世紀農業科技發展與農業產業化[J].生產力研究,2002(5):195201.
[17]王可俠,申松林.科技推動農業產業化作用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3(1):130137.
[18]Ruttan Vernon W.Agricultural Reseacrh Poliey.Minneapolis[M].University of Minnesoat Press,1982.
[19]Popkin Samuel.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easant Society[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20]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梁小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45149.
[21]孫武學.圍繞區域主導產業建立試驗站探索現代農業科技推廣新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201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