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將農民工健康問題納入弱勢群體概念模型分析框架,依據13個省份的545個農民工調查數據,實證分析了農民工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農民工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資源可用性、相關風險和農民工健康狀況三個因素相互作用,社會資源、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可用性與農民工健康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生活狀況、基本醫療和生存壓力等相關風險顯著影響了農民工健康。
關鍵詞:農民工;健康;弱勢群體概念模型
中圖分類號:F32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4)05-0043-07
引言
健康是指一個人在其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處于良好的狀態。人口健康能夠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也是人力資源儲備的必要保障。隨著經濟增長、醫療領域的投資力度加大,我國人口健康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但是仍有一部分群體的健康問題存在潛在風險,尤其是農民工的健康狀況不容忽視。目前,我國農民進城務工人員已達到2億多人,成為二三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農民工健康狀況會直接影響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1]。因此,關注我國農民工健康問題有助于提高全社會健康水平,保障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順利完成,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
目前,已有一些文獻對農民工健康狀況問題進行了研究。陸文聰、李元龍從環境公平的視角,在農民工面臨環境不公的基礎上,構建了農民工健康權益和環境不公的關系分析框架,得出了政府應該為農民工建立一個高效的醫療保障制度,實現農民工私人環境健康損害成本的外部化[2]。苑會娜以北京市的農民工為調查數據,樣本數據顯示約有四分之一的農民工健康出現了健康惡化趨勢?;趥€人收入和健康變化建立了聯立方程組,并用三階段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健康生產函數回歸結果顯示經濟地位越低的農民工健康越可能惡化,影響惡化的因素包括生活情況、心理健康程度和社會保障狀態等[3]。黃乾利用5城市的農民工調查數據研究了教育、社會資本對農民工健康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教育和社會資本對健康有顯著影響,提高教育和社會資本水平對農民工健康有改善作用[4]。劉玉蘭利用珠三角地區的農民工調查數據,發現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健康狀況欠佳,影響因素中的遷移感受和工廠體制具有顯著作用。應該推動農民工市民化,工作權益保護和社會支持網絡完善來提升精神健康[5]。郭星華和才鳳偉利用北京和珠江三角地區的調查數據對新生代農民工精神健康狀況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新生代農民工精神健康狀態欠佳,影響因素只要為群體性交往[6]。
通過以上文獻可知,我國農民工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研究主要從收入、環境、教育、社會資本的角度構建分析框架,得出影響農民工健康狀況的因素。也有單獨針對農民工精神健康狀況的實證研究。但是這些研究只從一個側面切入,并沒有得出農民工健康狀況的系統分析框架,沒有實現農民工健康狀況的綜合分析。針對以上不足,引入弱勢群體概念模型對我國農民工健康狀況進行分析,分別從資源可獲取、相對風險程度和健康狀況三個維度對我國農民工健康問題進行研究。
一、弱勢群體概念界定及農民工健康的重要性
(一)弱勢群體的界定
弱勢這個詞用到人的身上包含了不同的風險因素,如較差的身體、心理和生活狀況。每個人都會面臨健康的損害,但是有些特定人群在某個時期會有更大的健康損害的風險。Flaskerud等[7]將弱勢群體定義為易于產生較差健康狀況的群體。根據人的社會地位、生存狀況而非生理狀況和體能狀態界定,弱勢群體是社會中一些生活困難、能力不足或被邊緣化、受到社會排斥的散落人群的概成。
根據以上定義,我國的弱勢群體主要包括兒童、老人、精神疾病患者、失業者、下崗工人、農民工和非正規就業者以及在勞動關系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人。我國的弱勢群體在整體上具有以下5個特征:(1)弱勢群體主體為社會性弱勢群體。一般分為生理性弱勢群體和社會性弱勢群體,生理性弱勢群體的表現為年齡、疾病等。(2)現有弱勢群體中很多是原有體制造成的,如下崗職工、國有企業失業人員和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等。(3)目前弱勢群體產生于社會化分工加劇的情況下,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社會生產的進一步分工促使群體之間差距越來越大。(4)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將對我國弱勢群體造成更加不利的影響。全球化的背景下,那些擁有資本、權力和良好教育的群體會獲得更多的利益,而弱勢群體將失去更多的機會。(5)由于我國處于經濟轉型期,對弱勢群體的支持還有限,很難盡快改變其弱勢地位。以上對弱勢群體的界定、劃分及重要特征,可以得出我國農民工群體屬于弱勢群體。
(二)農民工健康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實現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根據后發優勢理論,逐漸形成了以加工制造業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我國的加工制造業以勞動密集型為主。隨著“十二五”規劃的推出,強調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將制造業為主的經濟模式逐步轉向以服務業為主的模式。服務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勞動力的充裕能夠保證經濟轉型的實現,因此,擁有健康的人力資源關系到我國經濟模式轉變的成敗。
我國傳統的制造業發展帶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其中農民工的基礎地位不可忽視。大量的農民工分布在建筑、加工制造和服務等行業中,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但是我國農民工的生存壓力非常大、社會保障體系很不健全、生活質量十分低下,這些狀況導致了農民工身心都處于健康的邊緣。農民工的健康狀況會直接影響其工作效率和積極性,進而影響相關行業的發展。因此,研究農民工健康問題不僅可以保障經濟模式的順利轉變,也將對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帶來希望。
二、弱勢群體概念模型及其對農民工健康的分析
(一)弱勢群體概念模型
Flaskerud等[7]首先提出弱勢群體概念模型,并將弱勢群體定義為缺乏足夠資源和有較高發病率、死亡率的群體。弱勢群體概念模型主要考察某一個體在特定社會結構中的健康狀態,強調社會對個體的健康保證、公平和人權的影響。該模型被應用到各種群體的健康狀況研究中,Leight[8]應用弱勢群體概念模型分析了美國農村人口的健康狀況,得出影響農村人口健康狀況的因素及其之間的關系。Copeland[9]在弱勢群體概念模型的框架內研究家庭暴力和心理疾病問題,利用模型試圖解釋家庭中患有心理疾病的成員更容易產生家庭暴力的現象。Albarran等[10]根據弱勢群體概念模型對美國墨西哥移民工人的HIV狀況進行了研究,得出了墨西哥移民工人更容易產生HIV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弱勢群體概念模型主要由資源可用性、健康狀況和相關風險三個因素構成,并揭示三個因素相互作用的動態關系,如圖1所示。
圖1弱勢群體概念模型
資源可用性的缺乏會導致相關風險的提高,風險的提高帶來健康狀況的惡化,反之,健康狀況的惡化也會導致相關風險的進一步提升。健康狀況的惡化也會帶來資源可用性的降低。概念模型中每一個構成要素都可用一些經驗因素來描述,例如資源可用性中的社會資源能夠用社會地位、社會關系、人力資本等表示。因此,利用弱勢群體概念模型能夠有效地分析我國農民工健康狀況。
(二)農民工健康狀況分析
弱勢群體概念模型的三個構成因素相互作用,動態地反映出對農民工健康狀況的影響,并體現了影響農民工健康的主要因素。
1.資源可用性與農民工健康的關系。資源可用性主要包含社會資源、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社會資源包括社會地位和社會關系。社會地位的高低體現了社會相關保障的獲取能力和受關注程度的高低,由于我國傳統戶籍制度的限制,來至農村的農民工并沒有城鎮戶口,這種戶籍制度的弊端決定了農民工在城市得不到相關的社會保障,并且當地政府不會過多的考慮到農民工的生活狀況和在城市內的應有權力。長期以來,農民工被歧視,城市政府和居民將農民工群體視為影響城市生活的主要因素。在很多相關服務中,農民工得不到應有的享有。這種低社會地位的狀態,導致了農民工心理受到極大的創傷,他們感覺自己是社會的另類群體,同時,也沒有得到相關健康服務的基本保證。農民工在城市中的社會關系極為短缺,長期的城市農村隔離狀態,使得農民工的主要親友大多在農村,在城市中生活的農民工感受不到親友的關心和幫助,處于一種無助的狀態。農民工夫妻雙方一起工作的可能性很小,長期的夫妻分離也會對其心理造成不利的影響,產生孤獨感、壓抑感[11]。
農民工所掌握的經濟資源主要是固定資產和收入。農民工長期生活在農村,固定資產主要包括耕地和宅基地[12]。由于農村土地市場化發展滯后,并沒有一個評價農村土地的市場,因此,這部分固定資產很難轉變為資金。耕地上種植的農作物也不能產生很好的經濟收益。由于我國農村教育的落后,大多數農民工沒有很好的學歷和技術技能的培訓,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這種人力資本并不能帶來高收入。因此,農民工所能夠掌握的經濟資源極為有限,并不能促使其進行再教育,進而也沒有創造未來高收入的可能性。
環境資源是指農民工所應獲得的相關健康、保障政策。農民工所從事的行業主要包括建筑、制造業加工、低端服務行業等,這些行業的工作環境和居住環境都比較差,使農民工的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政府針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體系還沒有建立完善,使得農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和醫療沒有保障,農民工在得病的狀況下不去就醫,使健康狀況更加嚴重。
農民工所掌握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的資源十分匱乏,如果相關資源的可用性得不到進一步的加強, 將會促使農民工健康相關風險升高,導致資源可用性進一步降低,從而產生惡性循環。
2.相關風險與農民工健康的關系。與農民工健康相關的風險因素為生活狀況、基本醫療和生存壓力,農民工的生活狀況能夠直接影響其健康。我國長期處于無宗教信仰的狀況,沒有信仰的群體便失去了基本約束,會產生一些過激行為,例如不健康的性生活、大量的酗酒和有害藥物的攝入。農民工長期處于高強度的勞動,缺乏相關的業余生活,導致許多農民工進行不健康的性行為活動來排除壓力,這種不健康的活動會導致疾病的快速傳播而使其身體健康受到損害。長期的酗酒產生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同時也帶來農民工身體狀況的下降。由于農民工的普遍教育水平低,不能有效分析出有害藥物帶來的危害,有可能依靠攝入毒品來緩解壓力和追求刺激。
我國醫療體系的長期不完善也給農民工造成了很大的經濟負擔和生活壓力,雖然近年來我國也采取了新農合等一系列的保障體系,但是支持力度遠遠不夠[13]。醫療體系的不完善導致農民工在城市得不到基本的醫療保障,而醫院的高收費也使農民工望而卻步,不能及時治療一些疾病。某些疾病惡化使其喪失基本勞動能力。而一些疾病變成慢性病,會降低農民工的勞動能力,不但會減少其收入,也會給農民工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現代都市的生存壓力逐步加大,農民工在其收入增加有限的情況下,生存狀況每況愈下。農民工生活、工作場所環境惡劣,不安全情況時常發生,造成了農民工極大的精神壓力,使其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以上相關風險對農民工健康有顯著的影響,生活狀況差、基本醫療沒有保證、生存壓力大等因素會使農民工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反之也會帶來相關風險的進一步加大。
3.農民工的健康狀況。農民工的健康狀況主要用發病率和死亡率來描述。發病率包括身體疾病和心理疾病,農民工的工作狀況和居住狀況很差。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容易造成身體損傷。集體居住的狀況導致疾病的快速傳播,一旦發生傳染性病,這個群體都會受到感染。長期的工作壓力和簡陋的居住狀況也會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城市對其歧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心理壓力。由于農民工的身體處于不利的環境,加之越來越大的心理壓力,使得農民工發病率不斷升高。農民工受到收入和醫療保障的約束,沒有主動看病的習慣,患有一些小毛病不會去醫院和診所就診。在患有重大疾病的狀況下,也會推遲就醫導致較高的死亡率。
總體上看,我國農民工的健康狀況處于十分危險的境地,由于缺乏相關的資源可用,相關風險的不斷升高,導致了逐步惡化的農民工健康狀況。農民工健康狀況不佳會導致更少的資源可利用,更高的相關風險狀況。更少的資源可利用會加快相關風險的提升,進而導致更嚴重的農民工健康狀況。由于資源可用性、相關風險和農民工健康狀況的相互作用,將會使這個系統逐步惡化,最終導致農民工健康狀況處于無法挽救的地步,破壞了我國經濟建設的基礎。
三、相關要素對農民工健康狀況影響程度的實證分析
為深入探究農民工健康狀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于2012年2~7月組織30余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對外來農民工進行隨機抽樣問卷調查,其中包括3次在楊凌火車站、陜西銅川、西安組織的大規模調研。調查內容涉及農民工的人口特征、個人就業狀況、資源可用性、相關風險和健康狀況總體評價等5個方面,多次調查共發放問卷850份,回收有效問卷545份,有效率為64.12%。調查覆蓋了陜西、甘肅、山西、湖南、湖北、廣西、河南、遼寧、山東、四川、云南、河北、內蒙古等13個農民工來源地省份,調查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被調查農民工整體基本情況如下:男性、已婚者居多,平均年齡段為30~40歲。平均受教育程度為初中畢業(其中廣西省教育水平最高,均值達到高中畢業),擁有中上等技能水平(其中湖南省農民工技能水平最低,僅擁有與務農相當的技能),平均家庭規模為4口人,平均家庭耕地面積為4.9畝(其中山西省農民工家庭耕地面積最大,均值為6.78畝),2011年平均家庭收入為2~2.5萬元(其中湖北省農民工家庭收入最低,為1.5~2萬元),2011年總體平均打工月收入為2 000~2 500元(與國家統計局數據2011 年全國農民工人均純收入水平2 049元相當)。從受訪農民工從事行業看,主體是建筑業,這類農民工占全部樣本的43.1%;其次是加工制作業(占16.5%) 和采礦業(占11.7%),再次是服務業。
(一) 資源可用性與農民工健康的實證分析
基于農民工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自我評價,農民工的健康狀況用“損害很大” 、“損害較小” 、“基本合格”和“非常好”4個等級來表示。農民工的資源可用性主要包含社會資源、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社會資源包括社會地位、社會關系和人力資本。社會關系設置“比原來更好”、“與原來一樣”和“比原來更差”3個選項。社會地位用“是否有親戚或朋友在黨政機關工作”、“是否有親戚或朋友在銀行或信用社工作”、“是否有親戚或朋友是企業管理人員”3個指標表示。人力資本以“最高教育程度”和“行業技能水平”2項指標為代表。農民工所掌握的經濟資源主要是固定資產和收入,以“家庭耕地面積”和“2011年家庭總收入”以及“2011年個人月收入”為指標。環境資源是指農民工所應獲得的相關健康保障,以“是否與用人單位簽訂用工合同”代表。農民工健康狀況受損比例=(健康損失很大百分比+健康損害較小百分比)/總體百分比,如表1所示。
調查結果顯示農民工健康狀況不容樂觀,13.2%的農民工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受到很大損害,35%的農民工健康受到較小損害,50.5%的人健康基本合適,僅有1.3%的農民工健康狀況非常好。社會資源狀況更好的農民工其健康狀況也更好,有親友在要害部分任職的農民工其健康狀況受損較小。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農民工其健康狀況越好,55.2%擁有初中以下學歷的農民工健康狀況受損,而這一比例在擁有初中畢業以上學歷的農民工人群中僅占45%。擁有較高技能水平的農民工其健康狀況更好,具備中高級技能水平的農民工有44.89%健康受損,而僅具備低級技能的農民工有51.50%健康受損。經濟資源與農民工健康狀況基本呈正比。平均家庭耕地面積小于4.9畝的農民工有50.55%健康受損,平均家庭耕地面積大于均值的農民工有44.41%健康受損。家庭年收入越高的農民工健康狀況愈好,家庭年收入小于35 000元的農民工53.13%健康受損,而家庭年收入大于35 000元的農民工38.18%健康受損。個人月收入越高的農民工健康狀況越差,月收入小于2 500元的農民工47.25%健康受損,月收入大于2 500元的農民工49.43%健康受損。環境資源越好的農民工其健康狀況也更有保障。農民工健康受損比例在“與用人單位簽訂書面合同”“沒簽書面合同,但有口頭約定”和“連口頭約定也沒有”三種情況下分別為42.49%、50.23%和59.56%,可見保障越好的農民工其健康狀況越好??傊鐣Y源、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可用性與農民工健康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二)相關風險與農民工健康的實證分析
與農民工健康相關的風險因素為基本醫療、生活狀況和生存壓力。醫療風險用“是否購買保險”和“工傷醫療費賠償額度”兩項指標來衡量。其中,三險是指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五險是指三險加上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生活風險用“生活輕松”和“是否購房”兩個指標測量。生存壓力風險用“日工作時間”、“周休假時間”和“工作壓力大”同意與否來代表。如表2所示。
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有醫療保險的農民工健康受損率為50.25%,沒有醫保的人受損率為47.17%。二者比例相差不大,可能是因為健康和醫保的因果關系倒置,通常健康欠佳的農民工可能更傾向購買醫療保險。如果發生工傷事故,單位賠償率越高的農民工其健康狀況越好,說明醫療風險與健康關系呈反比。生活輕松的農民工健康狀況更好,這部分人健康受損為42.32%,而認為生活不輕松的農民工健康受損率為52.02%。住房條件越好的農民工其健康狀況越好,住單位宿舍、租房和已購房的農民工其健康受損率依次為50.78%、48.92%和34.82%。生存壓力越大的農民工健康狀況越差。日工作時間越長,農民工健康受損率越高。周休假時間越短的農民工健康狀況愈差,每周休息時間為2天、1天和不足一天的農民工其健康受損率依次為47.9%、48.88%和55.56%。沒有休假的農民工其健康受損率反倒最低,這可能是因為只有身體狀況足夠好的農民工才會從事沒有假期的工作。工作壓力大比工作壓力小的農民工健康受損率高出18.76%??傊?,農民工相關風險越小,其健康狀況越好。
四、結語
我國農民工健康狀況應得到相關部門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現有研究大多從社會保障角度探討農民工的健康問題,聚焦在如何合理制定保障措施來保證農民工的健康。本文通過引入弱勢群體概念模型,將農民工健康問題納入其中,分析了資源可用性、相關風險和農民工健康狀況之間的關系,綜合分析了農民工健康問題,剖析了農民工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谇拔姆治鼋Y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議:
1.加強農民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加強對農村基礎教育的資金投入,提升廣大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水平。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和福利待遇,增強農民工所在地區的師資力量。在用工城市設立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免費或低費用為進城務工農民提供相關職業教育技能。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機構和農民工所在單位的聯系,為農民工提供專業崗位的實習機會。
2.完善城鄉醫療體系一體化。加大農村的醫療投資力度,覆蓋廣大農村地區的醫療保障,解除農民工的后顧之憂。在城市完善公立醫院的建設,補貼公立醫院對農民工一般疾病的治療費用,逐步實現一般病情治療的低收費。擴大城市社區的診所數量,給予農民工進行定期的免費健康檢查。針對農民工心理健康的問題,擴大心理治療機構的數量。
3.提高勞動合同簽訂率,規范農民工用工制度。把貫徹落實勞動合同法納入工作計劃之中,建立目標責任制。明確領導職責和強化工作分工,把建立勞動合同制度,提高合同簽訂率和履約率等指標列入重點工作,細化標準明確任務目標。加強農民工維權機制建設,加快完善勞動法律保障體系建設,制定一些強制性的地方法規和政策,建立農民工與用工單位依法簽訂勞動合同的制度,以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韓長賦.中國農民工發展趨勢與展望[J].經濟研究,2006(12):412.
[2]陸文聰,李元龍.農民工健康權益問題的理論分析:基于環境公平的視角[J].中國人口科學,2008(3):1320.
[3]苑會娜.進城農民工的健康與收入——來自北京市農民工調查的證據[J].管理世界,2009(5):5666.
[4]黃乾.教育和社會資本對城市農民工健康的影響研究[J].人口與經濟,2010(2):7175.
[5]劉玉蘭.新生代農民工精神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人口與經濟,2011(5):99105.
[6]郭星華,才鳳偉.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交往與精神健康——基于北京和珠三角地區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甘肅社會科學,2012(4):3034.
[7]J H Flaskerud,B J Winslow.Conceptualizing Vulnerable Populations Healthrelated Research[J].Nursing Research,1998,47(2):6978.
[8]S B Leight.The Application of a Vulnerable Populations Conceptual Model to Rural Health[J].Public Health Nursing,2003,20:440448.
[9]D A Copeland.Conceptualizing Family Members of Violent Mentally Ill Individuals as a Vulnerable Population [J].Issues in Mental Health Nursing,2007,28:943975.
[10]C R Albarran,A Nyamathi.HIV and Mexican Migrant 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Review Applying the Vulnerable Populations Conceptual Model [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Nurses in AIDS Care,2011,22(3):173185.
[11]徐家鵬.城鎮就業風險、環境、條件與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的逆向回流[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3(8):8490.
[12]薛坤坤,李曉姣.新型城鎮化的制度資本理論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814.
[13]鄢洪濤.我國農村醫療衛生制度的適應性績效分析[J].湖南社會科學版,2013(6):1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