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小佩
很多爸爸媽媽發現,寶寶到了兩三歲,有一個最明顯的表現——變“皮”了、“犟”了,有小主意了。你說你的,他干他的,令人又苦惱又困惑:“為什么寶寶總是把我的話當耳邊風?”那你有沒有想過:寶寶為什么會“不聽話”?
言行不一
案例:3歲的毛毛喜歡亂扔東西。為此,家里每天都要聽到這樣的叫喊:早晨起床,毛毛要對著媽媽大叫:“我的襪子不見了!”下午玩玩具要喊:“我的小飛俠呢?”媽媽一邊忙著替毛毛找東西,一邊不停地數落:“媽媽教過你多少次了,自己的東西要自己收拾好,怎么就當耳邊風呢?下次我再也不替你找了。”但到了下一次,一切如故。
自省:寶寶對你的要求為什么毫不在意?你對寶寶所說的話是危言聳聽,還是有令必行?如果只是危言聳聽,沒按所說的要求去做,寶寶會認為你只是說說而已。有了這樣的想法,你的話自然就成了耳邊風。你應以身作則、有令必行,違反規定就要堅決執行。當寶寶體會到你的要求是嚴肅的、認真的,他就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用打罵怒吼讓寶寶服從
案例:到了午飯時間,媽媽拉著涵涵回家。小帥哥玩得正起勁,不答應。媽媽變了臉,寶寶依然不聽,還要求媽媽把手機給他,要給姥爺打電話說晚點回家吃飯。媽媽沒了耐心,氣急敗壞中,手機掉地上摔爛了!媽媽頓時火冒三丈,對著寶寶一通亂打:“叫你回去不聽,看把手機摔壞了。你這孩子真是越來越不聽話!”
自省:寶寶為什么“不聽話?”你有沒有想過,是自己“仗勢欺人”,濫用權威和暴力?當你叫寶寶吃飯時,他可能玩興正濃。這時,你最好站在寶寶的角度想一想,他正被游戲所吸引,不妨留幾分鐘讓他結束游戲。或者抱抱他,告訴他:你知道他不愿意放下游戲,可是飯已經做好了,可以等吃完飯再繼續玩。這樣做,也許會讓寶寶欣然接受你的建議。要讓寶寶采納你的意見,改變溝通方式是需要的。
過度溺愛
案例:已經上了幼兒園小小班的舟舟幾乎天天被小朋友告狀。原來,舟舟從小就被爸媽捧在手心里。每次和小伙伴們一起玩,他都會動手打人、推人。媽媽為此不厭其煩地教育寶貝不可以沒有理由亂打人,但舟舟不聽,到了幼兒園毫不收斂“家中小霸王”的毛病。
自省:過度溺愛、有求必應,必然會培養出蠻不講理的“小霸王”。父母對寶寶的愛要拿捏好分寸,寶寶驕縱、無理取鬧時一定要制止,只要寶寶違背事先的約定,完全可以運用中斷活動、帶離現場等方式,讓他體驗不遵守約定的后果。請牢記:事先你要針對可能發生和曾經發生過的問題,和寶寶一起制定彼此都要遵守的約定,使他在心理上有準備,這樣寶寶才能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意見。
要求過高過多
案例:一位媽媽談到,她非常重視寶寶的教育,就怕寶寶“輸在起跑線上”。于是,從寶寶2歲開始就要求他學識字、學算數,家里廚房、衛生間、家具等到處貼滿了識字卡片。快3歲,寶寶看見識字卡片就又撕又扔,提起算數就摔玩具。隨后,媽媽又給寶寶報班學畫畫和舞蹈。起初寶寶還很感興趣,但過了一段時間,開始哭鬧不愿去。媽媽只得抱怨:“這孩子越來越不聽話!”
自省:違背嬰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急于求成,讓3歲的寶寶達到5歲孩子的要求,這只會增加寶寶的挫折感,使寶寶失去信心,甚至出現厭煩情緒。同時,你的橫向比較,如“別人做得到,你為什么做不到”,也會使寶寶產生“我不如別人”的想法,導致逆反心理。你應該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提出合理的要求,并不斷予以他鼓勵和支持。
情緒化育兒
案例:櫻子的女兒剛剛2歲,對寶寶的管教隨心情而變。心情好時,對女兒親愛有加,寶寶提什么要求都滿足;心情不好時,如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就把脾氣撒在女兒身上,即使是寶寶的合理需求也不理會。
自省:寶寶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尊嚴。媽媽喜怒無常的情緒化態度會讓寶寶不明究竟、無所適從,逐漸產生極度不安全感。所以,你必須學會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寶寶,尊重他的個性和尊嚴。同時,努力完善自己,加強自身的情緒管理能力,不要把負面的情緒帶回家。
教養方式不一致
案例:小寶喜歡吃糖,喝飲料。媽媽禁止他吃,奶奶卻說:“小孩子都喜歡吃這些,就讓他吃吧。”媽媽帶著小寶出門,寶寶看到地攤上的玩具吵著要買,媽媽不同意:“家里已經有不少玩具,你看,這些玩具質量一點也不好。”小寶急得又跳又哭:“我就要嘛!奶奶都會給我買,你不買就不是好媽媽。”媽媽很沮喪,感到兒子不好管教了。
自省:寶寶的不好管教根源在于家庭教育中大人們的教養方式不一致,一個嚴、一個寬。寶寶當然是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方,從而降低了另一方的威信,造成親子間感情疏離,也導致寶寶不明事理、不辨是非,甚至養成投機取巧的不良習慣。建議全家人在教養寶寶的問題上多加強溝通,事先達成一致意見,給寶寶一個統一的價值觀。即使意見不合,在寶寶面前也應減少矛盾,維護對方的威信,這樣的教育才會取得應有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