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王 衛
(1.泰國;2.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0193)
·留學生園地·
泰醫經絡與中醫經絡的比較
李 倩1,王 衛2
(1.泰國;2.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0193)
經絡理論在不同醫學中有各自的特點,根據文獻資料分析,經絡現象的發現、理論形成、循行走向等多方面的比較,泰醫與中醫經絡很相似,而實際上它們卻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泰醫經絡;中醫經絡;比較研究
經絡的理論在不同醫學中有其各自的特點,經絡的本意是“經”,有徑路的含義,為直行的主干,“絡”有網絡的含義,為經脈所分出的支脈。無論是泰醫經絡,還是中醫經絡含義基本一致。均認為是經氣運行的通道,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正如《靈樞·本臟》所說:“經脈者,所以運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薄鹅`樞·海論》記載:“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p>
兩種醫學經絡理論的形成,應該說均本自對實踐的總結。見表1。
1.1 泰醫經絡 來源于實踐過程中,經過用力按其經脈的起始點,患者會產生沿著經脈的放射感,而這些放射感的路向正好與古代文獻所記載的經脈路向相吻合,故說“十主經脈”是古代泰醫通過臨床實踐中所得出的經脈循行路線。1)經絡:即十主經脈,具有一定的運行路線。2)經氣(風):即在經脈運行的經氣,如經氣(風)運行受阻則會產生疾病。3)經穴:即分布在經絡運行路線上的穴位,經過一定的刺激手法會產生得氣感,甚至沿著經脈發射的感覺[1]。
1.2 中醫經絡 來源于古代醫家對氣血運行現象的認識及長期的醫療實踐。結合四時陰陽,不斷觀察總結而逐步形成的,根據文獻資料分析,經絡現象的發現和理論形成可能來自以下幾個方面:1)針灸推拿等感傳現象的觀察,2)氣功的行氣,3)腧穴主治功效的總結,4)體表病理現象的推理,5)解剖生理知識的啟發[2]。
泰醫經絡系統,自古以來,泰醫師均相信在人體內的經絡系統具有72 000條,而最為主要的經脈唯有10條,故稱之為“十主經脈”[3]?!笆鹘浢}”包括ITHA,PING GALA,SU MANA,KALA THAREE, SAHAT SARANGSI,TAWAREE,CHANTA PUSANG, RUCHAM,SIKKHINI,SUKUMANG[4]。

表1 泰中經絡理論形成的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meridian theory formation between TTM and TCM
中醫經絡系統是由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和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以及浮絡、孫絡等所組成,其中以十二經脈為主體。他們相互連接,組成一個周而復始的聯絡系統。見表2。

表2 泰中經絡系統組成的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meridian system composition between TTM and TCM
泰醫十主經脈的命名由巴利語與梵語的自然物質名稱,無分組,命名規律不清楚。例如SAHAT SARANGSI是太陽,TAWAREE是水,KALA THAREE是火,SUMANA是茉莉花的意思等命名。
“減免稅款”專欄更改為“減免增值稅額”明細科目,實務中如果企業當期一般計稅加上簡易計稅合計應交的增值稅小于減免稅款,當期則不能予以全額抵減,其余額留待后期抵減,對應增值稅減免稅申報明細表的期末余額欄,所以將其作為二級科目。
泰醫學對人體部位和方位的描述,與現代解剖學不完全相同,看不到的經脈和指壓穴位以及它們對人體及其功能的影響[5]。示意圖共有60張,其中30張描繪了人體的正面,其余30張描繪了人體的背部。在示意圖中,各治療穴位由經脈相連,這些經脈構成了泰式按摩的理論基礎。如果用西醫解剖學理念觀看,這些示意圖則顯得比較怪異,原因是泰式按摩沒有受到解剖學的影響[6]。傳統姿勢為:人體直立屈膝外展,兩手下垂,掌心朝前[7]。見表4,圖1。

表3 泰中經脈命名規律的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meridian naming patterns between TTM and TCM

圖1 泰醫傳統的人體部位和方位Fig.1 Illust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natomical position in TTM
中醫的十二經脈中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胸)。起于胸,循環人體一周而最終止于胸。十二經脈的循行的交接規律為:1)相表里的陰經與陽經在手足末端交接。2)同名的陽經與陽經在頭面部交接。3)手足陰經與陰經在胸中交接[2]。
由圖4可見,3431和1650cm-1波數處分別為設計共聚物結構中酰胺基的N-H和C=O基團;2934和1178cm-1波數處為羧基中C-H和C-O基團;1402cm-1波數處為合成產物側鏈中甲基的C-H基團,1117和1043cm-1波數均表征磺酸基中的S=O基團,622cm-1波數處為磺酸基中的S-O基團;在1635~1610 cm-1波數區間未表征C=C基團;由以上峰值分析可知單體完全聚合,合成產物含有酰胺基、羧基和磺酸基的特征峰,這表明合成產物是目標產物CA。
中醫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規律左右對稱地分布與頭面、軀干和四肢。其分布規律體現在經脈的名稱,即分布于上肢內側為手三陰經,下肢內側為足三陰經;分布在上肢外側為手三陽經,下肢外側為足三陽經。見表6。

圖2 中醫傳統的人體部位和方位Fig.2 Illust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natomical position in TCM

表4 泰中經脈的人體部位和方位Tab.4 Comparison of meridian body part and position between TTM and TCM
泰醫十主經脈的分布規律有兩種:1)左右分布——左行經脈,即ITHA,SAHAT SARANGSI, CHANTA PUSANG;右行經脈——即PING GALA, TAWAREE,RUCHAM。其中KALA THAREE別走四支,分為上左右兩支、下左右兩支。2)正中線上分布——SU MANA,SIKKHINI,SUKUMANG。其中ITHA,PING GALA,SAHAT SARANGSI,TAWAREE的支脈左右上下均有分布。其分布規律不體現在經脈的名稱[7]。見表6。
中醫十二經脈的命名由手足、陰陽、臟腑三部分組成,而有命名規律。命名公式為:手足+陰陽+臟腑=十二經脈,即形成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等名稱[2]。見表3。
中醫學的傳統取穴姿勢為:人體自然直立,兩手下垂,掌心向內,拇指朝前,兩足與肩同寬。見圖2,表4。

表5 泰中經脈的循行走向比較Tab.5 Comparison of meridian pathways between TTM and TCM
泰醫中的所有經脈都開始于臍部并結束于身體的各末端。無交接規律。見表5。
本文借鑒施炳展 (2010)[20]對三元邊際的分解方法,我們定義中國機械運輸設備出口的擴展邊際 (EMjm) 為:
我國企業物流標準化平臺建設滯后。物流標準化平臺,也就是要求將物流信息的交流以及數據資源的共享充分實現,是實現物流信息化的基礎[3]。但由于我國企業缺少相應的建設物流標準信息平臺的標準和技術,不利于平臺的發展。比如,我國一些企業仍運用的是較為落后、傳統的信息管理技術。所以,要將完善的物流標準化信息平臺建立起來,還需要將平臺建設相關技術問題有效解決。
一般微信公眾號每周推送3-4次新消息,每次推送2-3條消息,即每個月推送24-48條消息比較容易引起讀者的興趣。根據對288個樣本月推送頻率進行統計表明,73.9%的調查樣本月推送頻率不足2條,僅有“SHUTCM麒麟龍舟隊”、“張偉毽球工作室”、“摔跤”3個微信公眾號月推送頻率超過24條。通過對調查樣本推送消息的時間特征進行梳理發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微信公眾號的存續周期越長,其月推送頻率就越低,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微信公眾號由個人運營的比例較高,而由于時間、個人技術儲備、收集消息來源渠道等因素的制約,部分個人賬號一般只在開通的早期能推送消息。
泰醫中的經脈可能被用于其經過臟腑的疾病器官系統,而不是只和某一個器官存在聯系[8]。中醫的十二經脈與臟腑相聯系,分屬不同的臟腑,有表里屬絡關系,而這種聯系就為針灸和推拿取穴治療提供了客觀依據,即“經脈所過,主治所及”[2]。見表7。

表6 泰中經脈分布規律的比較Tab.6 Comparison of meridian distribution pattern between TTM and TCM

表7 泰中經脈與臟腑關系的比較Tab.7 Comparison of the meridian-organ relationship between TTM and TCM
泰醫師利用了多種的診斷方法,其中包括中醫對舌、鞏膜的觀察和切脈診斷方法及印度草醫中的四元素診斷方法,而在傳統泰醫中最常用的診斷方法之一是四元素診斷法。四元素法是傳統草醫診斷方法的精髓,是泰國草藥醫師用來開有效藥方的基礎。泰式按摩治療師也在此理論上找到了它與經脈之間的聯系。四元素和經脈、形神的關系參考以下表格[8]。見表8。

表8 四元素和經脈的關系Tab.8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ur elements and meridians
中醫經絡在診斷疾病方面的應用,包括1)分經辨證——由于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臟腑絡屬,它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病證,因而在臨床上,就可以根據疾病所出現的癥狀,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聯系的臟腑,作為辨證歸經的依據。為經絡辨證的重要方法之一?!督浗j考》:“臟腑陰陽,各有其經,四肢筋骨,各有所主,明其部位以定經,循其流以導源,舍此而愈知病之所在,猶適燕而南行,豈不愈勞而愈遠哉!”2)經絡現象診察及按診診病——某些疾病在發病的過程中,常可發現在經絡循行的通路,或在經氣聚集的某些腧穴上,有明顯的壓痛、結節、組織隆起、凹陷、弛緩,以及皮膚變異,如循經出現的紅線、白線、皮丘疹、皮下出血線、汗毛豎起等現象,均有助于疾病的診斷[9]。見表9。

表9 泰中經絡診法的比較Tab.9 Comparison of meridian diagnostic methods between TTM and TCM
筆者通過分析泰醫經絡與中醫經絡之后,發現泰醫與中醫的經絡學說具有共同之處——例如:診療疾病時也強調了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觀點,治療疾病方面也皆注重于調整人體自身平衡,當其經脈出現病理變化時,也表現出不同的癥狀和體征,亦有不同之處——例如:泰醫治病手段主要為泰式按摩,而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推拿、拔罐等治病手段來達到治病目的。但是泰醫經絡系統亦有不足之處尚待進一步研究。筆者認為兩者之間,各有所長。在診療疾病方面,泰醫是以整體經絡系統,診療及保健為突出特點的,其與中醫經絡治診疾病的方式有更深層的共性與特異性。這些有待今后倘若能進一步研究,相信可以起到互相幫助的作用,取長補短。
[1] Preyanuch Wongtapang.Bath Steam Massage.National Library of Thailand Cataloging in Publication Data[M].Bangkok:Think good, 2010:88.
[2]胡 玲.經絡腧穴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9-20.
[3] Professional of combination Taralai Thai style massage.Association of Thai Traditional Medicine[M].Bangkok:To Success Publishing House Co.,Ltd.,2011:62.
[4] Prapoj Patrakard.Journal of Thai traditional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the origin of sen prathan sib [J].Nonthaburi: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Federation of Thai Traditional Medicine,2012:10(1):4-9.
[5]颯 蘭(Sairag Sichan).中國推拿與泰式按摩的源流與發展的比較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3:16.
[6] Brust,Harald(Asokananda).The Art of Thai Traditional Massage[M].Bangkok:Editions Duang Kamol,1990:89-94.
[7] Medical Registration Division.General text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of Branch Vol 3[M].Bangkok:Thai Phum Publisshing Company Limited, 2006:16.
[8]美·C·皮爾斯·賽爾蓋羅.泰式按摩百科全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187-224.
[9]石學敏.石學敏實用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藥出版社,2009:3-7.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Thai medicine meridian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ridians
LI Qian1,WANG Wei2
(1.Thailand;2.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Tianjin 300193,China)
The Meridian theory has the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medicines.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Thai medicine(TTM)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heir meridian phenomena,theory formation and the order and direction of meridian it was found that many similarities were existed.However,in actual fact,there we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raditional Thai medicine meridia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ridian;comparison
R245.2
:A
:1672-1519(2014)04-0247-04
2013-11-20)
(本文編輯:馬 英,于春泉)
10.11656/j.issn.1672-1519.2014.04.18
李 倩(1986-),女,天津中醫藥大學國際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針灸理論研究。
王 衛,E-mail:wangweitc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