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鐘曉玲
當好政府投資項目的“財政衛士”
———湖北省荊門市財政投資評審中心五年探索與實踐
●通訊員鐘曉玲

經評審的荊門市生態運動公園一角

評審人員根據施工設計圖紙分析項目情況
五年,從最初的二人到八人團隊,千個項目,百億資金——這是一組關于湖北省荊門市財政投資評審中心的數據。
從2009年3月正式成立,到2014年3月五歲生日,五年征程,這個以“用好財政每一分錢”為目標的團隊,評審項目1003個,總評審金額128.18億元,審減16.33億元。
16.33億元,這是什么概念?
16.33億元,超過一個縣級市一年的地方財政總收入;相當于建設近四個生態運動公園這樣的城市地標;也相當于 2013年該市本級公共預算收入。
五年時間,荊門市財政投資評審中心不斷強化評審職能,健全評審制度,完善評審機制,加強隊伍建設,結出碩果累累,為政府節約了大量的建設資金,被市政府領導形象地稱為政府投資項目的“財政衛士”。
五年審減政府性投資13個多億元。這則信息,引起了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并批示:該市的經驗“值得學習借鑒”。于是,市財政局迅速組織“取經團”,拜師學藝,醞釀成立財政投資評審中心。
毫無疑問,政府投資預算評審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作為事前控制,它為項目預算分配提供技術支撐。隨著荊門市財政收支快速增長,政府投資建設項目規模逐年加大,成立財政投資評審中心,能把好事前監督關,使政府花有限的資金辦更多的事,更加科學有效地管理好政府投資項目資金,避免“事后監督問題已經發生,難以追回損失”的現象,同時,通過預算評審、結算評審、決算評審有效結合,也可以真正實現財政對政府投資項目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監督管理,進一步提高財政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程度。
經過精心學習、考察、籌備,該市財政投資評審中心于2009年3月正式成立。
荊門市財政投資評審中心的成立,要追溯到2007年。
當年6月,市政府辦公室轉發了一則信息:某省會城市財政投資評審
不依規矩,不成方圓。
評審工作起步開局階段,市財政局將建章立制作為重要工作來抓,通過抓制度嚴管理,強基固本,構建科學規范、權責明確的評審工作機制,先后制定了《荊門市市級政府投資項目評審管理辦法》、《荊門市市級政府投資項目評審操作規程》、《荊門市市級政府投資項目評審程序》、《荊門市財政投資評審中心工作人員守則》、《廉潔自律六不準》等20項規章制度,確保財政投資評審工作切實做到有規可循、有制可依、家喻戶曉。
創新——市財政評審永恒的主題。
五年時間,該市財政評審6項創新在全省乃至全國領先:在全省率先將財政投資評審工作納入全市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內容,增強了單位領導對評審工作的重視和支持;在市發改委立項批文中加入 “嚴格執行評審管理辦法,在進行財政預算評審后再進行招投標”,從源頭對政府投資項目進行評審控制;將項目是否評審及結論是否有效利用納入財政監督和審計局審計范疇,解決了項目預算評審、項目結算審計“兩張皮”的問題;將項目評審納入招投標工作流程,編入《荊門市招標投標服務指南》,并以市政府文件下發單位執行;在全省率先自主開發評審管理軟件,建立包括政策法規庫、價格信息庫、項目管理庫、統計報表模塊、學習園地等管理平臺,建立起同類項目評審的“統一標準”,逐步由“審項目”向“審標準”轉變,從而實現評審流程化、責任明晰化、資料準確化、項目追溯化、資源共享化;在全省率先出臺評審工作量化考核標準,促推評審工作上新臺階。
對外,嚴格審查,“不唯減、不唯增、只唯實”;對內,加強管理——與業務齊抓齊進的,是基礎工作與評審人員的管理。
評審中心建立了從 “項目評審立項、評審過程監督、評審結論復核、評審人員紀律約束、評審檔案整理”等一整套管理辦法——建立評審管理臺賬,完善內部崗責體系,基礎資料傳遞實行“五專”,即評審工作有專案,評審登記有專人,現場踏勘有專檔,報告送達有專簿,資料裝訂有專柜;接收核實資料做到“六有”,即“有立項批文、有預算書、有施工圖、有承諾書、有委托評審書、有聯系人”;加強協評人員及機構管理,主動接受社會公眾監督,最大限度地消除質量隱患;加強現場踏勘,提高評審質量。
按照“市縣聯動、共建互促、整體推進”的思路,財政系統還積極推動各地評審工作齊頭并進建設,實行了財政投資評審全覆蓋。除屈家嶺管理區、高新區暫委托市評審中心進行評審外,鐘祥、京山、沙洋、東寶、掇刀等 5個縣(市、區)財政局都成立了評審機構,出臺了評審管理辦法,并獨立開展評審工作。新成立漳河新區財政局雖然還沒有獨立的評審機構,但評審工作也已全面開展。
五年砥礪奮進。
五年來,經市財政投資評審中心直接評審項目已超過一千個,為政府節約了大量的建設資金,可以說是無任何征收成本的稅收收入。
事實證明:財政評審為項目預算管理決策提供了可靠依據,為項目支出預算精細化、科學化、規范化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評審工作已成為財政項目支出預算管理的重要環節。同時,也倒逼項目管理單位和中介咨詢機構規范預算編制,較好地解決了過去“部門點菜、財政買單,資金分配拍腦袋”的做法。
五年的歷程,還見證了五大轉變:評審面由“窄”到“寬”,評審范圍不斷拓展,由最初單一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預算評審向電力、液化氣、網絡工程、農田水利、土地整理、項目追加、公路修建等全方位工程項目拓展;基礎工作由“虛”到“實”,逐步得到規范,有效提高了財政投資評審質量和效率;精細管理由“粗”到“細”,評審質量穩步提高,成立以來未發生一起質量事故;評審結論由“輕”到“重”,逐步得到有效利用,過去以造價部門編制的標的為基數下浮一定比例后作為攔標價進行招標,招標結果和財政部門評審預算相差不大,而現在改為以財政部門評審的預算為基數下浮一定比例后作為攔標價再進行招標,節支效果明顯,財政評審結論得到較好利用;預算單位也經歷了從不理解到理解支持的轉變……
五年奮進路,評審工作得到市人大、市紀委、市公共資源交易監督管理局、市采購中心等部門的重視支持,評審結論已成為下達項目預算、控制投資的重要依據。市財政投資評審中心連續四年被市財政局評為“先進單位”,2011年被省財政廳評為“先進單位”,被稱為“后起之秀”,2012年2月被市政府評為“全市財稅工作先進單位”。通過創新學習提能力、創新機制強規范、創新管理提效能、創新監管防風險,完善流程、抓住重點、加強監管,為“用好財政每一分錢”提供堅實的保障。■
(本欄目責任編輯:周菲)

評審人員踏勘新修天鵝路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