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光
4月17日召開的美、俄、烏克蘭、歐盟四方會談說明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即目前各方都不愿烏克蘭爆發內戰。那么,在各方互不妥協,爭斗難解難分之際,烏克蘭危機的出路何在?這里不妨考慮一下芬蘭模式。美國著名外交家基辛格曾預言,“在可預見的將來,烏克蘭無論如何也不能加入北約,否則就動了俄羅斯的奶酪,觸及了他的底線”,也有俄羅斯專家如此認為。對于烏克蘭危機,俄羅斯自然咬定不松口,西方也不會輕易吞下苦果。烏克蘭社會將會在兩方角力、東拉西扯中被硬生生撕開一道難以愈合的傷痕,小國的悲劇大抵如此。當我們把目光投向芬蘭,一個同樣在“東西拉扯”中掙扎的國家,一個同樣與俄羅斯有著數不清恩怨的國家,卻在二戰后獲得巨大成功。這不禁讓人遐想,烏克蘭可否借用芬蘭模式實現國家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擺脫目前的困局?芬蘭地處歐洲北部,與俄羅斯接壤。二戰后的芬蘭成為世界上高度發達的國家,其成功背后是戰后奉行的“積極的和平中立政策”,同蘇聯保持睦鄰友好關系,不介入大國沖突。在蘇聯解體后,芬蘭于1995年正式加入歐盟,仍堅持奉行軍事不結盟和獨立可靠的防務政策,密切與北約的合作,同時繼續與俄羅斯保持睦鄰關系,支持俄羅斯融入國際社會。正是其經濟上依靠歐盟、政治上對俄保持中立,在某種程度上發揮了俄與北約、歐盟的紐帶橋梁作用,也為自己爭取了最大的利益。筆者認為,從普京在與全國居民電話連線中的表態來看,以聯邦形式保持烏克蘭的領土完整,同時確保東部地區親俄居民的利益,應是俄羅斯目前的最佳選項。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也不會輕易讓烏克蘭“束手就擒”。那么烏克蘭在“東拉西扯”中兼顧各方利益,采用折中的芬蘭模式,即經濟上逐漸采用西方歐盟模式,政治上保持中立但又要顧及多年來與俄形成的特殊關系,或許是擺脫危機的一種有益嘗試。然而,烏克蘭并不是芬蘭,俄烏之間無論是從歷史上還是情感上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此外,烏克蘭是俄羅斯地緣政治的重要底牌,一個完全轉向西方的烏克蘭將令俄羅斯失去其向西的最后屏障。況且,正如布熱津斯基所言“沒有烏克蘭的俄羅斯將不會成為一個世界大國”,良好的工業基礎、農業優勢、科技潛力以及經濟上同俄羅斯經濟極好的互補性,烏克蘭將是俄羅斯重回世界性大國的依靠。故而相較于芬蘭,烏克蘭對于俄羅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鑒于此,完全照搬芬蘭模式不可行。不妨開出一個藥方,在5月到來的大選中,在大國互相博弈、斗而不破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各方利益,結合烏克蘭自身特點,參照芬蘭模式,經濟上傾向歐盟,政治上保持中立的基礎上,略為偏向俄羅斯,充分照顧俄烏多年的兄弟情懷、手足情誼。唯有這樣,在大選之后的烏克蘭才會逐步走出困局。但有一點必須肯定,俄美圍繞烏克蘭的爭斗將是長期的。▲(作者是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教授)
環球時報201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