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琳 栗繼祖,2
(1.太原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山西省太原市,030024;2.太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山西省太原市,030024)
安全評價和職業病危害評價分別是我國安全生產和職業衛生領域的兩種評價體系。作為生產事故和職業傷害的高發行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對煤礦建設項目的安全評價和職業病危害評價提出嚴格的要求。近年來,這兩種評價的順利開展,有效地預防和控制了煤礦生產事故及職業傷害的發生,在保障勞動人員人身健康、減少經濟損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修訂以前,煤礦安全生產與職業病監督管理分別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負責。2011年12月31日新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實施后,部分職業病管理工作納入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工作范疇中,規定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同時監管煤礦安全評價和職業病危害評價工作。煤礦建設項目需向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分別提交安全評價報告和職業病危害評價報告,獲得審核批準后方能建設投產。現階段,兩種評價分別由具有資質認可的安全生產技術服務機構和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進行。
煤礦的安全評價和職業病危害評價都起著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如有效開展能顯著提高安全生產水平,確保勞動人員的生命健康。但從相關調查結果看,現階段兩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整體評價質量還有待提高。例如,在煤礦正式投產前會進行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和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兩項評價將能有效控制正式投產后的粉塵量,減少塵肺病的發生。但對部分山西煤礦進行調查時,在查閱500份相關現場檢查記錄后發現,粉塵超標仍然存在,說明職業病危害評價只是留于形式,沒有真正起到控制職業危害的作用。
按照國際慣例,對作業場所中人的安全和健康是進行一體化管理的 (統稱為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簡稱OHS),將人可能遭受的風險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在對工作場所進行風險評估時,尤其需要找出可能對人造成的傷害,將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我國現階段的煤礦安全評價在對人遭受的危害進行分析時,主要側重分析可能造成緊急傷害的因素,如火災、急性中毒等,忽略職業傷害因素 (如可能造成塵肺、耳聾的危害因素),而將其歸為職業病危害評價范疇。這樣分類界限不清晰,如煤塵在一定濃度下有爆炸危險性,同時也會造成工人塵肺,所以既屬于安全評價的內容也屬于職業病危害評價內容。這些重疊的評價內容既可能造成重復性工作,也可能在評價中遺漏。
在新 《職業病防治法》頒布以后,煤礦企業需向政府安監部門提供安全評價和職業病危害評價報告,只有當兩項評價結果都符合國家標準后,才能獲批投產。但在實際評價過程中發現,兩種評價具有很多交叉重復的地方,使企業耗費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來進行重復性工作,延長了企業審批時間。對于政府監管部門而言,冗余的評價體系也不利于精簡審批程序,提高監管效率。
鑒于以上原因,有必要對現行的煤礦安全評價和職業病危害評價進行討論,尋求建立一種高效、可行、實用的評價體系。
安全評價貫穿整個煤礦建設項目生命周期,依次需進行安全預評價、安全驗收評價、安全現狀評價3種評價。職業病危害評價根據評價對象、評價時機和評價目的不同分為職業病危害預評價、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不同評價實施時間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煤礦建設項目在可行性研究階段、竣工驗收前及隨后投產過程中需要進行不同的安全評價和職業病危害評價,所以不同評價具有各自的側重點,評價目的、評價內容、評價作用也不盡相同。表1為煤礦安全評價和職業病危害評價的分類對比。

圖1 不同評價實施時間示意圖
從表1可以發現,安全預評價和職業病危害預評價都需要在煤礦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時期進行,具有論證項目可行性的作用。二者都屬于預測性評價,在對可能造成生產事故和職業危害的因素辨識的基礎上對防護措施的建立、管理制度的健全提出對策、建議,降低煤礦投產后因安全生產和職業病保護措施不達標而停產整改的風險。兩者的預測性評價部分雖然評價內容不同,評級方法有差異,但是評價的原理相似,兩者的評價過程實際上都是風險評估的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風險評估過程
安全驗收評價和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是在煤礦竣工驗收前進行,都具有符合性評價特點,即對預評價中各項措施建議的落實情況、風險控制效果進行評價,判斷是否滿足驗收要求。但兩者又有不同,安全驗收評價還需預測在正式投產后可能存在的風險,針對危害程度提出補救措施,實現評價對象本質安全化;而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則是通過職業衛生現場調查、職業衛生檢測、職業健康檢查等方法收集數據和資料,對試運行期間勞動人員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接觸水平及職業健康影響進行評價,并對職業衛生管理措施、職業病防護用品使用情況等進行評價,對于不滿足國家規定的項目給出補救措施。可見,安全驗收評價兼備了符合性和預測性,而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只具有符合性。
安全現狀評價和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都是對已投產的煤礦項目進行評價,審查其與法律法規、標準、規范要求的符合性。安全現狀評價需要預測發生事故可能性及其嚴重程度,幫助企業對安全隱患進行整改。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除需對現存職業衛生狀況進行評估外,還需對職業病防護設施和職業 衛生管理措施的落實效果進行評價。

表1 煤礦安全評價和職業病危害評價分類對比
煤礦安全評價采取定性、定量兩種方法對危險、有害因素進行評估。定性的安全評價方法主要有安全檢查表、預先危險性分析、故障樹分析等。定量的安全評價方法主要有火災、爆炸危險指數法、事件樹分析等。評價人員根據類比項目、安全需求、評價資料掌握情況等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職業病危害評價采用檢查表法、類比法、職業衛生調查法等進行定性和定量評價。
兩種評價在方法的選擇上具有一定差別。職業病危害預評價更注重運用類比調查方法預測煤礦中的職業危害因素,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和現狀評價更多地運用現場檢測、調查的方法了解危害因素的實際情況。安全評價更多地使用工程分析來確定煤礦作業場所的危險、有害因素。
在現階段,兩種評價所使用的評價方法也具有一定的交叉。在安全評價中需要對煤礦作業場所有毒氣體、爆炸性粉塵進行危險性分析,確定危險等級,所使用的方法、模型同樣可以應用于職業病危害評價中,評估可能造成職業傷害的氣體、粉塵,例如在安全評價中經常使用的ICI蒙德火災、爆炸危險指數評價法同樣適用于職業病評價。
兩種評價的評價程序都可以統一成如圖3所示的形式。

圖3 評價程序
安全評價和職業病危害評價在前期準備階段都需組建評價小組,搜集煤礦相關資料,對項目進行初步調查。在對收集的技術資料進行研究和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編制評價方案,經過技術審核后,確定評價方案。在評價實施階段,評價人員選擇適當的評價方法對其進行預測性或符合性評價,給出評價結果,對項目中存在缺陷給予建議。在評價工作結束后,評價人員根據各階段獲得的資料編制評價報告。在整個評價過程中,兩種評價都要進行質量控制,由專業人員對評價方案進行審核,確保評價報告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安全評價和職業病危害評價之間存在相互重復的地方。
(1)在評價對象上,安全評價和職業病危害評價存在部分交叉,如在對煤礦選址及礦區總平面布置評價時,都需考慮地址、水文、周圍環境的影響。在識別生產場所、生產工藝中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 (如毒性物質、粉塵、噪聲)時,如果可能造成人員急性傷害甚至死亡時,它們也屬于安全評價的內容,需在安全評價中進行辨識。
(2)在評價方法上,安全評價因為發展時間較長,形成了比較全面的定性、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職業病危害評價起步較晚,很多方法還在探索中。但是,在分析煤塵、瓦斯等有毒有害物質擴散范圍、濃度、危害程度分級時,有很多評價方法是可以相互借鑒的。
(3)在評價程序上,兩者也具有相同的評價步驟,并且有一部分工作是重復的。如在前期準備過程中,兩者都需要進行現場調查,了解工藝流程、設備情況,收集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等資料。在所需收集的資料中,兩者也有一些通用的文件,如《煤炭工業礦井設計規范》 (GB50215-2005)、《工業企業衛生設計標準》(GBZ1-2010)、《煤礦井工開采通風技術條件》(AQ1028-2006)等。
安全評價和職業病危害評價也有區別。職業病危害評價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側重對煤礦作業環境中危害職工身體健康的因素進行識別、評價和控制,重點在于職業病的預防和控制。安全評價則是為了防止、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除了保障企業職工的人身安全,還需保證煤礦企業財產不受損失,設備不受損壞,側重爆炸、火災等緊急傷亡事故。二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對危險物質的識別、評價方式以及評價內容三方面,如表2所示。

表2 煤礦安全評價與職業病危害評價區別
結合上述分析看出煤礦的安全評價和職業病危害評價有公共要素,也有區別。由于兩者具有相同的評價步驟、評價分類,評價內容相互重疊的地方,兩者具有整合的基礎。
將兩種評價整合通過一次評價辨識出 “人”在整個生產系統中在安全與職業衛生方面所面臨的風險,可以避免辨識危害因素時的重復與缺失。同時將兩者進行整合后煤炭企業只需在項目不同階段由評價機構對其進行一次評價,作為項目審批依據,這也有利于企業節約評價成本,提高運行效率。對于政府監管部門而言,將兩項評價合并,有利于提高監管效率,通過企業提交的評價報告可以全面了解企業存在隱患,有的放矢地對企業進行監管,避免了在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兩方面分散投入精力,顧此失彼。同時也簡化了企業審批程序,為企業提供便利。
整合煤礦的安全評價與職業病危害評價在國內外有相關的經驗可以借鑒。例如,在我國一部分企業采納了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這個體系的建立就是將安全與職業健康進行系統性管理,可以為新的評價體系在評價內容設立方面提供參考。又如國外在分析煤礦建設項目職業安全健康風險方面所使用的評價方法也能為新評價體系在更新評價方法上提供思路。
將煤礦安全評價和職業病危害評價做到真正地整合還面臨著對一系列問題的研究,如整合的策略、原則,整合的實踐步驟,整合后評價內容的調整,這些問題還需進一步研究。
[1] 隋國民.我國煤礦安全評價現狀分析 [J].煤炭工程,2012 (2)
[2] 王庚,陳勇青.煤炭開采業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報告書質量分析 [J].中國工業醫學雜志,2013(4)
[3] 于文貴.我國安全評價現狀分析及對策的思考[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0 (1)
[4] 張吉苗.煤礦事故致因理論及安全管理對策 [J].中國煤炭,2013 (6)
[5] 曾憲榮.淺析我國煤礦事故初期普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J].中國煤炭,2013 (2)
[6] 于大偉,周家銘,郁穎蕾.安全驗收評價的體系構建與實踐探索 [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9 (10)
[7] 任建國,魯順清.氣體擴散數學模型在安全評價方面的應用 [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6 (3)
[8] 陳伯良,張挺,李祈.某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中蒙德 (Mond)法的應用探索 [J].實用預防醫學,2006 (4)
[9] 楊力,姜秀慧,劉志強,邢娟娟.建設項目安全評價與職業病危害評價對比分析 [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08 (2)
[10] 劉宏.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實用指南 [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