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元斌,鐘雪飛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進入到21世紀,隨著知識經濟的崛起,傳統的工業經濟的基礎正在從物質資源和貨幣資本轉向知識資產,如何管理好知識工作者,設計有效的機制激勵員工采集、共享和運用知識成為企業要面對的重要問題。“知識型組織”這一概念是由卡爾·斯威比于1986年提出,是一種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化,全球化的需要,以知識為基礎的開放、互動,有利于學習和創新的組織。
面對日益巨型化的知識資源,企業中的知識型組織如何對進行數據挖掘而發現知識,并通過項目團隊組織的知識共享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資源,實現知識轉化及共享,達到企業與員工雙贏,并將其轉化為生產力,成為組織生存和發展的核心能力,這就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內容。
“知識型員工”是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于20世紀60年代首先提出,指的是“那些掌握和運用符號和概念,利用知識或信息工作的人”。相對于物質激勵,知識型員工追求更多的是工作的自主性,個體化和極高的創新精神。因此激勵他們的動力主要來自工作本身。本文假設企業流程優化中的一個項目團隊成員都是由知識型員工組成的知識型團隊。
在知識型團隊中,每個成員在團隊中都擔當不同的角色,承擔相應的責任,發揮著各自的作用。然而每個成員之間也存在相互的依賴性。即知識型團隊中每個成員擁有互補的技能,每個成員必須通過分享資源和共享知識來協調完成他們各自的各項活動。
Gunnar Hedlund(1994)提出了不同層面知識的轉換過程,認為從個體知識逐漸向團隊知識、組織知識、組織間知識的轉移過程,是一個知識的擴展過程。組織知識轉換和管理過程中的兩個關鍵環節是知識的吸收和傳播,即知識共享(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共享從活動本質上來講,是個體間知識不對稱狀態下的博弈活動,個體間知識共享的深度都是由這個博弈過程決定的。徐瑞平(2006)等在有效理性的條件下,應用進化博弈論中的復制動態機制來分析企業知識共享機制的長期演化趨勢,并構造得益矩陣,得出鼓勵和褒揚知識共享者、懲罰和壓制知識自私者,是企業知識共享機制向最理想方向進化的關鍵。李珈(2006)通過二人博弈模型分析了存在于知識共享中的主觀障礙,提出了如何消除基于個體主體的企業內部知識共享主觀障礙的對策。本文參考李珈的博弈模型,以制造型企業流程優化項目團隊中混合動機的多人博弈為基礎來構建實現知識共享的模型,使之對企業有現實實踐意義。
在此博弈中,團隊成員來自不同部門,屬于知識型員工,各自擁有自己的專業知識,有很高價值的創造性勞動,他們可以采取各種不同的共享策略,最終所得報酬取決與團隊策略的組合。
相關假設如下:
假設1:局中人由n個知識型員工(A1,…,An)構成博弈的局中人,這n個知識型員工來自于n個不同的部門,每一個局中人i具有有限組策略Si,?i∈{1,2,…,n}。
假設2:每一個局中人i在項目實施中具有收益的效益函數為ui∈S1×S2×…×Sn→R,每個局中人選擇策略si∈Si,并取得收益ui。ui是所有n個策略組合的函數。
以混合動機多人博弈的納什均衡定義一組如下策略{sN1,sN2,…,sNn}:
ui(sN1,sN2,…,sNn)≥ui(s1,s2,…,sn)?Si∈Si
下面在參考李珈提出的激勵模型的基礎上,從企業流程優化的特點出發,通過博弈模型來量化分析效益函數的影響方面,為了便于分析,提出下面各影響因素的假設與定義:
假設1:知識共享不受客觀因素的影響。
假設2:各成員在同樣激勵要素下產出彈性值一樣。
定義1:知識型員工i的共享策略Si的量化值用βi表示,βi∈[0,1],β=0表示不共享,β=1表示完全共享。
定義2:知識型員工i在知識項目中的知識權重用δi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