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廣東省終端能源消費碳排放增長的驅動因素

2014-04-20 01:17:04趙秀娟
技術經濟 2014年5期
關鍵詞:效應

張 捷,石 柳,趙秀娟

(暨南大學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廣州510632)

1 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一直位于全國前列。2012年廣東省的地區生產總值為5.7萬億元,約占全國GDP的11%;人均GDP為5.4萬元,約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4倍。廣東省既是經濟大省和外貿大省,又是能源消費大省。廣東省在實現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付出了高昂的資源和環境代價。2011年廣東省終端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約為3.9429億噸,能源加工轉換碳排放量約為1.5314億噸,碳排放總量合計為5.4743億噸,廣東省成為排名僅次于江蘇省的全國二氧化碳排放大省。然而,廣東省資源貧乏,人均資源擁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20,煤炭、成品油、天然氣和鐵礦石等主要資源均需從省外調入或進口。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制約著廣東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廣東省能源消費與二氧化碳排放現狀,分析廣東省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的驅動因素,對于廣東省制定節能減排政策、發展低碳經濟具有現實意義。

我國各地區的社會經濟和自然條件存在顯著差異,碳排放的區域差異也十分明顯。通過文獻回顧可知,目前關于省域碳排放的研究文獻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核算能源消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3],此類文獻的不足之處是能源種類劃分過于粗糙,忽略了電力在消費過程中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計算結果不夠精確;另一類是研究省域碳排放量的影響因素,所使用的方法有結構分解分析(structure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法[4]、對數平均迪氏指數(logarithmic mean Disivia index,LMDI)分解法[5-7],此類文獻的不足之處是僅僅分析了生產部門碳排放的影響因素,沒有分析生活部門碳排放的影響因素。從有關廣東省碳排放的研究文獻來看,對廣東省生產部門的碳排放研究得較多,對生活部門碳排放研究得較少。而生活部門的能源消費量和碳排放量正隨著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而逐步增多。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對汽車、空調、冰箱等耐用消費品的需求強勁,勢必導致生活部門的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大幅增加。由此,生產部門節能減排的努力將被生活部門碳排放的增加部分抵消。為更好地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有必要同時研究生產部門和生活部門的碳排放變化的驅動因素,有的放矢地為節能減排提供對策。

2 廣東省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

2.1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算方法

本文根據《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2006)中的參考方法計算二氧化碳排放量。由于《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的各省能源平衡表數據是分部門、分能源種類的實物量數據,能源供應與能源消費之間存在較大差異,表觀消費量容易產生較大誤差,因此本文參考已有文獻的做法,分別計算分部門終端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生產電力、熱力的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具體算式為:

CO2排放量端消費量+火力發電及供熱消費量)×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2.2 數據處理

由于國家數據比地方數據更為準確,鑒于《廣東統計年鑒》中沒有分行業的能源結構(實物量)數據,因此本文主要基于《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的廣東省能源平衡表(實物量)開展研究。

將來自《中國能源統計年鑒》的廣東省能源平衡表(實物量)中的28種能源匯總為13種能源,即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其他石油制品、液化石油氣、天然氣、電力、熱力及其他能源。除電力和熱力以外的11種化石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相關參數見表1。

表1 11種化石能源燃燒二氧化碳排放的相關參數

考慮到《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的廣東省能源平衡表(實物量)將終端能源消費環節的部門粗略劃分為7個部門,即農、林、牧、漁、水利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其他服務業,生活部門等,為了深入分析,本文將廣東省工業細分為10個工業行業(即采礦業、輕工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化工業、建材業、鋼鐵業、有色業、機械業、其他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與供應行業),并按照歷年《廣東統計年鑒》公布的各工業行業的能源消費量(標準煤)占當年廣東省工業能源消費總量(標準煤)的比重以及《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廣東省工業分能源品種的消費總量,計算廣東省工業分行業、分能源品種的能源消費實物量,從而得到終端能源消費環節的15個生產行業和1個生活部門的分能源品種的能源消費量數據。

對電力和熱力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計算說明如下:電力和熱力都屬于二次能源,按照生產地責任原則,電力和熱力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都由生產者承擔,那么就不必計算電力或熱力在終端消費階段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電力和熱力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就等于0。但是,這樣計算不利于終端能源消費者的節能減排。按照消費地責任原則,所消費的電力在生產階段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都要計算到終端消費上。以電力為例:電力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等于本地火力發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扣除本地外調電力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加上外地調入電力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后再除以本地終端消費的電力。但是,這種計算又不利于生產者(如火電廠)實行節能減排。秉承生產地和消費地“共同又有區別”的原則,本文認為需要將電力和熱力等二次能源在生產階段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分別分攤到生產端和消費端,從而達到在督促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同時進行節能減排的目的。本文假定廣東省調入的電力為水電,不發生二氧化碳排放,借鑒齊紹洲和付坤[8]提出的省域電力及熱力排放因子計算方法,并利用2001—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中的廣東省能源平衡表(實物量),計算廣東省電力及熱力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如表2所示)。

2.3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算結果

本文將能源消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為終端能源消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電力及熱力兩種主要的二次能源在加工轉換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中在計算終端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時扣除了用于工業原料、材料的能源消費。2000—2011年廣東省能源消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計算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2000—2011年廣東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增長率的變化情況。2000—2011年廣東省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呈上升趨勢,而其增長率具有波動性,現階段正處于上升的過程中。終端能源消費部門中的工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和生活部門以及能源加工轉換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總排放量的90%以上:2000—2011年期間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重在44%~51%之間波動,占終端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62%~75%;能源加工轉換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比重在25%~35%之間變化;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的二氧化碳排放比重在10%上下徘徊,沒有明顯的變化趨勢;生活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比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態勢,在7%~9%之間波動,其中城鎮居民的二氧化碳排放約占生活部門二氧化碳排放的2/3。

表2 2000—2011年廣東省電力和熱力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噸二氧化碳/萬千瓦小時

從生產部門和生活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量來看,生活部門的年碳排放增量隨著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逐步增加,其二氧化碳排放增量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增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12.89%上升到2011年的33.96%,增長了近1.63倍;而生產部門的年碳排放增量占比卻由2000年的87.11%下降到2011年的66%,降幅達24.18%。由此可見,生產部門的碳減排努力被生活部門的碳排放增加部分抵消。

為了清晰地認識廣東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我國所處的位置,筆者計算了全國以及首批低碳發展試點的其他6個省市(陜西、遼寧、湖北、云南、重慶和天津)、兩個直轄市(北京和上海)、中國第二經濟大省江蘇省的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量,結果見表4。由表4可知,2011年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江蘇省,位列第二,上述樣本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北京市。

表3 2000—2011年廣東省能源消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萬噸

3 廣東省終端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增長分解

3.1 LMDI分解法

由于Ang等[9-10]提出的LMDI分解法有效解決了指數分解分析法存在的殘值、零值及負值問題,適用于絕大多數因素分析情形。鑒于此,本文運用LMDI分解法分析廣東省終端能源消費的碳排放增長的驅動因素,以加深對廣東省能源消費的碳排放變化情況及其影響因素的規律的認識,為廣東省制定減排政策進而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表4 廣東省與全國及其他省市的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量萬噸

LMDI分解法基于如下對數平均函數:

對于任何一個因式分解Wt=Xt×Yt,結合函數L(x,y),有

式(2)中:W表示目標函數;X和Y分別表示影響因素;Xt、Yt和Wt分別表示t時期的X、Y和W的值(t=0時表示基期值);△WX和△WY分別表示單獨受到X和Y的作用時W的變化值。通過比較△WX和△WY可得X和Y分別對W的影響權重。

本文在擴展Kaya恒等式的基礎上結合已有的研究,將二氧化碳排放總量C分解為15個產業部門的碳排放量C1和1個居民生活部門的碳排放量C2,并使用LMDI分解法測算廣東省終端能源消費碳排放增長的各驅動因素的貢獻度。C的公式如下:

式(3)中:C表示廣東省終端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萬噸);i表示部門,j表示能源品種;Cij表示第i個部門第j種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萬噸);engij表示第i個部門第j種能源的消費量(萬噸標煤);Ei表示第i個部門的能源總消費量(萬噸標煤);Yi表示第i個部門的增加值(億元);gdp表示廣東省的國內生產總值(億元);YN表示廣東省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億元),用農村居民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之和表示;P表示廣東省的人口規模(億人)。

據此,可將影響生產部門碳排放增長的驅動因素歸結為碳排放因子效應(αij=Cij/engij;i=1,2,…,15;j=1,2,…,13)、能源強度效應(γi=Ei/Yi;i=1,2,…,15)、能源結構效應(βij=engij/Ei;i=1,2,…,15;j=1,2,…,13)、產業結構效應(δi=Yi/gdp;i=1,2,…,15)和經濟規模效應(gdp),將影響生活部門碳排放增長的驅動因素歸結為碳排放因子效應(σij=Cij/engij;i=16;j=1,2,…,13)、能源強度效應(ηi=Ei/YN;i=16)、能源結構效應(φij=engij/Ei;i=16;j=1,2,…,13)、收入效應(μ=YN/P)和人口規模效應(P)。

由于乘法形式的LMDI分解模型可被轉化為加法形式,即兩者是相通的,并且加法形式的分解模型具有計算簡便、清晰易懂的優點,因此本文采用加法環比LMDI分解模型考察廣東省終端能源消費碳排放增長的驅動因素,具體的LMDI分解結果見表4。

3.2 LMDI分解結果

對于LMDI分解的加法形式而言:分解值大于0,表示該因素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正向的驅動效應(拉動作用);分解值小于0,表示該因素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負向的驅動效應(抑制作用)。

從表5可以看出:2000—2011年廣東省終端能源消費的碳排放增長的驅動因素中,經濟規模、人口規模和收入對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整體表現為正向的驅動效應,產業結構、生產部門的能源強度和能源結構、能源碳排放因子(生產及生活)整體表現為負向的驅動效應,生活部門的能源強度和能源結構的效應不確定。整體而言,正向驅動效應超過負向驅動效應,致使2000—2011年廣東省終端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不斷上升態勢。經濟規模總量的擴張是導致廣東省生產碳排放持續增長的最主要原因,而人均收入的提高是廣東省生活碳排放增長的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技術節能)是抑制碳排放增長的最主要因素,但在某些時段、部分產業也存在能源利用效率下降的情況;產業結構變化對碳排放增長有抑制作用,但總體影響較小,潛力尚未充分發揮;能源結構變化在抑制碳排放增長上的作用有限。

表5 LMDI分解結果萬噸CO2

1)經濟規模效應。

經濟增長是導致廣東省碳排放增長的主要因素。2011年廣東省的名義GDP(53210.28億元)占全國GDP的11.25%,而同年江蘇省、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名義GDP分別占全國GDP的10.38%、3.44%和4.06%。2000—2011年期間廣東省經濟快速發展,其名義GDP增長了約3.95倍,年均增長率高達15.66%,同期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增長了約1.73倍。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經濟規模效應的LMDI分解值的降幅較大,主要原因在于加入WTO以來廣東省通過大量吸引外商投資來嵌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實施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從而獲得了大量的“全球化紅利”。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受到外需萎縮和國內要素價格不斷攀升的影響,廣東省的出口貿易規模銳減——2009年廣東省的出口額比2008年下降了11.5%,部分中小企業倒閉或停產,從而導致其能源消耗增量降低、能源消費的碳排放增量有所下降。

2)產業結構效應。

從廣東省產業結構的演進來看,2000—2011年期間,除2001年和2002年外,其他年份中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超過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產業結構呈現“二三一”的特點。進入21世紀以來,廣東省工業的重工業化趨勢明顯,2011年廣東省重工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60%。就二氧化碳排放結構而言:三次產業中第二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占生產碳排放總量的70%以上,最高達到75.4%;第三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為20%~25%,第一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最少,有時甚至不到總量的2%。2011年廣東省第二產業中的化工業、建材業、鋼鐵業、機械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與供應業以及第三產業中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的碳排放占生產部門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60%以上,見圖1。

圖1 2000—2011年廣東省主要用能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占生產部門碳排放總量的比重

從因素分解結果來看,產業結構效應對碳排放增長整體為負向驅動作用,即2000—2011年廣東省三次產業結構和工業內部結構的變化對碳排放增長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這說明近些年來廣東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與過剩產能對遏制碳排放增長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效果尚不明顯。原因在于:雖然廣東省已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在產業結構重型化的基礎上,產業結構服務化趨勢也已初露端倪,但是該變化趨勢的進展較為緩慢。

3)能源結構效應。

區域能源消費的碳排放量取決于能源消費總量和能源消費結構,而能源消費結構一般取決于該區域的資源稟賦、能源戰略、經濟和科技發展等因素。能源消費結構是指所消費的能源中各種能源所占比例,其差異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能源消費碳排放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由于短期內能源燃燒技術保持不變,因此不同燃料的碳排放因子基本上是恒定值。根據《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2006),按照單位熱值含碳量從高到低的順序對主要燃料進行排列,依次為焦炭、原煤、原油及其產品、天然氣。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降低單位熱值含碳量高的能源的比重、提高單位熱值含碳量低的能源的比重,將對碳排放產生負向驅動作用。

進入21世紀以來,廣東省的一次能源消費不斷增加——從2000年的7983.46萬噸標準煤增加到2011年的24131.26標準煤,增加了2.02倍,年均增長率為10.58%。從能源消費結構來看,消費比重最大的是原煤:2000—2008年期間原煤消費比重在50%~55%之間波動,2009—2010年該比重降至50%以下,但是2011年原煤消費比重再次提高到51.5%。需要注意的是,自2006年起廣東省不再生產原煤,所消費的原煤全部來自省外調入和從東盟、澳大利亞、南非等地區或國家進口。消費比重位居第二位的一次能源是原油:2000—2008年期間原油消費比重呈下降趨勢,2009—2010年期間該比重有所提高,但2011年又有所下降,2011年該比重約為25%。消費比重位居第三位的電力(主要指水電和核電),電力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較低,約為20%。消費比重最小的一次能源是天然氣,雖然其比重一直呈上升態勢,但2011年僅為6.2%。總體而言,廣東省以原煤消費為主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

從因素分解結果來看,生產部門的能源消費結構變化對碳排放增加基本上具有負向驅動作用。這意味著,近年來生產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和原油的比重下降,天然氣等低碳能源的比重緩慢提高,從而使得廣東省的碳排放量有所減少。生活部門的能源消費結構變化對碳排放增加的影響不確定。究其原因如下;雖然居民煤炭消費占比下降,但是液化石油氣等的消費占比趨于上升,且耐用消費品需求增加導致汽油、電力消費增長,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煤炭消費比重下降帶來的減排效應。

4)能源強度效應。

按照部門分類,可將能源強度分為生產部門能源強度和生活部門能源強度。某一部門的能源強度下降,則說明該部門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該部門能源消費的碳排放量必然減少。從表4可以看出,能源強度效應對碳排放量增長的負向驅動作用較大,其中又以生產部門能源強度效應的作用最為明顯。

2001—2011年期間,廣東省的生產部門能源強度基本上呈持續下降趨勢。就三次產業而言,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能源強度在波動中略有下降,第二產業能源強度的下降趨勢明顯。由于第二產業在生產部門中所占比重較大,因此其能源強度變化帶動了整個生產部門的能源強度持續走低。這表明,通過推廣節能技術、淘汰落后產能,廣東省第二產業的能源利用效率實現了大幅提高。就工業內部而言:石油加工與煉焦業、鋼鐵業、建材業的能源強度最高且下降幅度最大,降幅分別為73.14%、70.66%和58.56%;有色金屬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的能源強度整體呈緩慢下降趨勢。

生活部門的能源強度是指居民每單位收入所消費的能源量。2000—2011年期間,廣東省居民生活能源消費強度在波動中略有下降,但降幅不大。LMDI分解結果顯示,居民生活部門的能源強度對碳排放量增長的影響不明顯。可能的原因是: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的收入彈性較低;居民收入增長與能源邊際消費增長的關系不穩定;居民的節能意識也有待提高。

5)人口規模效應。

人口規模效應對廣東省碳排放增長也有正向影響,但其貢獻率較經濟發展效應低一些。這與國內外幾乎所有研究者的結論是一致的。2000—2010年期間廣東省的常住人口增加了1138.65萬,人口增加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了3.544倍。

從分解結果可以看出,人口規模對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的正向驅動作用不斷增強——二氧化碳排放量由2001年的16.13萬噸增長到2011年的57.18萬噸。主要原因在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業人口進入城市,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中的工作,居民的消費模式發生了顯著變化,從而推動了碳排放量的持續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各年人口規模效應的波動較大,原因在于廣東省的常住人口中外來務工人員所占比例較大,并隨著經濟波動而變化。

6)收入效應。

經濟發展的本質是一個經濟體中全體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長。一般而言,收入水平提高勢必會增加居民對汽車、冰箱和空調等耐用消費品的需求,進而導致能源消費量和碳排放量增加。廣東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90年的1673.09元增長到2011年的18134.61元,增長了近11.84倍。1995—2011年期間,每百戶城鎮居民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中,家用汽車擁有量的增長最快,增幅高達18.06倍,其次為彩電(35.7%)和電冰箱(31.84%);每百戶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中,電冰箱擁有量的增幅高達6.71倍,摩托車擁有量的增幅為5.86倍,電視機擁有量增長了36.77%。從表4可知,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分解值大于0,從而印證了經濟發展帶來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使居民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不斷增長趨勢。

此外,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增加驅動因素的LMDI分解結果顯示,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推動廣東省居民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增長的最主要因素。究其原因,這與廣東省碳排放演化的階段性不無關系。根據國際經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碳排放間關系的演化過程中存在3個倒U型曲線高峰[11],即該演化過程需要先后跨越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曲線高峰、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曲線高峰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曲線高峰。在不同的演化階段,驅動因素的影響存在明顯差異。由2000—2011年廣東省碳排放強度、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總量的變化趨勢可知,目前廣東省已跨越了碳排放強度高峰(碳排放強度逐年下降),但仍處于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總量上升階段,經濟發展成為這一階段碳排放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7)能源碳排放因子效應。

本文借鑒齊紹洲和付坤提出的省域電力及熱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計算方法,并利用2001—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中的廣東省能源平衡表(實物量)計算了廣東省電力和熱力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由于除電力和熱力之外的其他11種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是基本穩定的,因此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效應主要是指電力和熱力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變化對廣東省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的貢獻。除2010年和2011年外,能源碳排放因子的分解值均小于0,意味著電力及熱力碳排放因子(消費端)對廣東省的碳排放增加具有緩解作用,并且碳排放因子效應對生產活動的減排效果遠大于居民消費。廣東省是電力消費大省,改進電力及熱力生產技術以及引進清潔技術有助于廣東省實現減排目標。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和2011年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效應為正值,主要原因在于:這兩年火力發電中原煤投入量大幅增加——兩年分別增長了21.8%和20.92%,而原煤的碳排放強度較高,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碳排放強度大的燃料的投入比重上升將對碳排放產生正向驅動作用。

4 結論及啟示

本文對2000—2011年廣東省終端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了估算,研究了廣東省終端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的影響因素。主要結論如下:

首先,2000—2011年期間廣東省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呈上升趨勢,但是其增速具有波動性,目前呈上升狀態。其中,工業,能源加工轉換,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居民生活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碳排放總量的90%以上。居民的年碳排放增量正隨著其生活方式的轉變而逐步增加,這部分抵消了生產部門碳減排的努力。

其次,本文在Kaya恒等式的基礎上使用LMDI分解法對廣東省終端能源消費碳排放增長的各驅動因素的貢獻度進行了測算。研究發現:2001—2011年廣東省終端能源消費碳排放增長的驅動因素中,經濟規模、人口規模和收入對碳排放增加整體表現為正效應;產業結構、生產能源強度、生產能源結構和能源碳排放因子(生產及生活)整體表現為負效應;生活部門能源強度和能源結構的效應不確定。整體而言,由于正向驅動效應超過負向驅動效應,因此2000—2011年期間廣東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現不斷上升態勢。表5的LMDI分解(加法環比形式)結果顯示,2000—2011年期間廣東省主要源于技術節能的生產能源強度效應的年均值為-834.55萬噸,即依靠技術節能的作用,21世紀以來廣東省生產部門的能耗強度下降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為年均834.6萬噸。同期,由產業結構效應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為年均306.95萬噸;由能源結構效應引起的生產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為年均136.41萬噸。可見,技術節能的減碳效應遠大于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減碳效應。但是,技術節能的邊際效益是遞減的,尤其是“十一五”以來廣東省的技術節能大多與淘汰落后產能相聯系。如果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不發生大的變化,隨著落后產能的淘汰和設備更新率的提高,技術節能的潛力會逐漸變小。而在同一時期,廣東省的經濟規模不斷擴張,由此帶來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持續增加。2000—2011年期間,由經濟規模效應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為年均3290.54萬噸,是能耗強度、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三種效應的減碳量之和的2.57倍。可見,雖然廣東省的技術節能和結構節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碳排放的增長速度,但遠遠無法抵消經濟增長帶來的碳排放增長。

雖然廣東省經濟的高速增長時期已經基本結束,但是,從目前經濟軟著陸的趨勢來看,未來一段時期廣東省的經濟仍然可能保持中高速增長態勢,因此廣東省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也仍將保持增加趨勢。從短期來看,繼續淘汰工業尤其是高耗能、高排放產業中的落后產能和過剩產能,同時在工業內部大力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和更新改造設備,是加快節能減排的有效途徑。從中長期來看,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實現碳減排目標的基本途徑。當然,無論是產業結構調整還是能源結構優化,都不可能在短期內一蹴而就,政府需要加大體制改革、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和促進全民參與構建低碳社會的力度。

[1] 劉繼森,巖雯晶.廣東省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關系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0,21(2):19-21.

[2] 趙敏,胡靜,戴潔.基于能源平衡表的CO2排放核算研究[J].生態經濟,2012,28(11):30-32.

[3] 宋杰鯤.山東省能源消費碳排放預測[J].技術經濟,2012,31(1):82-85.

[4] 宋佩珊,季軍平,馬曉明.廣東省能源消費碳排放增長的結構分解分析[J].資源科學,2012,34(3):551-558.

[5] 錢貴霞,張一品,鄔建國.內蒙古能源消費碳排放變化的分解分析[J].技術經濟,2010,29(12):77-84.

[6] 汪宏韜.基于LMDI的上海市能源消費碳排放實證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5):143-146.

[7] 秦翊,侯莉.廣東能源消費碳排放影響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12):224-227.

[8] 齊紹洲,付坤.低碳經濟轉型中省級碳排放核算方法比較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2013,66(2):85-92.

[9] ANG B W,LIU F L.A new energy decomposition method:perfect in decomposition and consistent in aggregation[J].Energy,2001,26(6):537-548.

[10] ANG B W,LIU F L,CHEW E P.Perfect decomposition technique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analysis[J].Energy Policy,2003,31(14):1561-1566.

[11]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課題組.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探索中國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51-216.

猜你喜歡
效應
鈾對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應
懶馬效應
今日農業(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場景效應
雨一直下,“列車效應”在發威
科學大眾(2020年17期)2020-10-27 02:49:10
決不能讓傷害法官成破窗效應
紅土地(2018年11期)2018-12-19 05:10:56
死海效應
應變效應及其應用
福建醫改的示范效應
中國衛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14
福建醫改的示范效應
中國衛生(2014年4期)2014-12-06 05:57:14
偶像效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熟妇丰满人妻|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毛片高清| 91热爆在线|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制服|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手机在线|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亚洲综合色婷婷| 久久婷婷六月|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91娇喘视频|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免费在线a视频| 国产特级毛片|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99在线国产| 麻豆精品在线|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97se亚洲综合不卡| 激情综合激情| 中文字幕66页|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第二十一页|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国产乱肥老妇精品视频|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色在线| 一级黄色片网|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