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西曼
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國企改革,是所謂經營權改革,換言之,是為了解放管理層和普通工人的積極性,其核心的廠長變經理,包干制,這可以說是國企改革的1.0版本,由鄧小平推動;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的國企改革是市場化改革,主要是讓國企參與市場競爭,去掉計劃經濟的各種管制,核心是市場化、優勝劣汰,也是由鄧小平推動;發生于90年代末的朱式改革,核心是所有制改革,大國企股份制、小企業私有化,為企業競爭力的增強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給民企提供了巨大發展空間,也留下諸多值得詬病之處;而國資委成立后,直到2006年后的國企改革,主要針對的是上市大國企,核心是資本化、董事會制度、EVA考核等現代化企業改造,民企不能進入的領域僅剩下所謂的7大重要領域。
歷經30年四輪的國企改革,多數央企,部分省級龍頭國企已經成為比較現代化的企業,特別是央企,自國資委成立以來連續多年實現了營收、效益的增長,企業的運作機制日趨完善。但是,這些企業在信貸、政策等方面還確實存在著“超國民待遇”,同時,它們大多數是以資本擴張為核心發展動力的,對于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沒有起到預期的作用。
所有制不可動搖,可以優化
現在國企營收占全國營收的比重已經不足30%,但是,在資產方面仍占比近半。這時候,它在法律意義上仍然是全民所有的,在中國貧富差距巨大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對全民所有的資產,通過各級國資委代為監管,授權管理層經營,這些都沒有原則問題,但是,在實際執行的時候,在相應資產的處置方面、在分紅方面,還有巨大的問題。
90年代末,大量小國企被強行關閉、甚至以極低的價格以MBO方式給了少數權力擁有者,是一個頗受爭議的問題。因為,如果想刺激企業發展,可以給予足夠的分紅權(類似于華為的虛擬股權)、或者賣出部分股權及所有經營權(類似中興模式),而把整個企業以極低價格給了個別人在法理和人情上都存在很多問題。
那么,現在的國企改革,所有制方面一定要極為慎重,尊重法制、尊重所有權人的長期根本利益,不能一賣了之??赡苡袔追N方案:
一方面,對于國計民生沒有那么重要的國企,通過整體上市的方式,企業可以實現更好的估值——盡管也經常扭曲,但遠遠好于暗箱操作;而這時候對于在任的管理層,為防止他們故意做低業績MBO,應該同時允許多家競爭對手來競購,這就需要資產交易所支持。
另一方面,對于國計民生具有戰略意義的行業,更多的不應該是出賣所有權,而應該通過很多變通的方式來優化管理。比如進一步優化股權激勵制度,來刺激管理層、核心員工的動力;可以試行虛擬持股,對分紅權給予更大的空間;也可以通過EVA、對標管理等方式實現資本的保值增值。
總之,中國的國有機制在受到極大侵襲的時候,這仍然是大量普通民眾未來的保障,任何所有制的變更必須公開、透明、公正和市場化。
混合所有制要聚焦公平和效率
在所有制有保障的基礎上,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最大的價值就是提升整個社會的運作效率。 但是,如果把混合所有制本身當成一個法寶,一切邏輯就錯了。
大量國企做得不好,并不是所有制所致,而是因為內部管理不夠好、外部競爭不夠充分。同理,大量私企、民企運作管理可能更差。最優秀的民企往往優于最優秀的國企,但是,次優秀的民企就未必優于最優秀的國企了。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華為是最好的民企,在全球電信行業位居第一,中興位居第五,是國有民營。人們往往把華為作為民企更優秀的代表,但是,忘記了一個基本事實,中興遠遠優于其他電信行業的所謂民企,而排名第三的烽火也是國企。這是因為,一個企業有優秀的企業家是重要的內因,所有制并不是唯一原因。
類似的例子還有格力這個國企,它不僅成為中國家電業的盈利之王,也是全球空調的老大,美的也是很優秀的民企、海爾是很優秀的集體企業、TCL是國企MBO的民企,你能從所有制來判別嗎?
大陸之外的例子也是如此,比如臺灣頭號電子企業是臺積電,是“國企”,法國的阿爾斯通、阿?,m等都有大量國企成分。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所以,“混合所有制”這個提法有非常大的問題和暗示,關鍵應該聚焦在公平與效率方面,公平主要取決于市場化,競爭條件要逐步走向平等;而在效率方面,主要取決于內部管理、外部競爭和合理激勵。
因此,對于一些行政性的壟斷要對民企有節奏地逐步放開,特別是對一般性競爭領域,步子可以走大一些;對于內部的股權激勵、董事會制度、整體上市等方面也要加快步伐,依法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