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資深物流媒體人 劉道勤
龍頭自應顧龍尾
點評:資深物流媒體人 劉道勤

“雙十一”狂潮過去,中國快遞企業熬過了一年中最具挑戰性的關口。“雙十一”當天1.8億個包裹,11月11日至16日3.46億個包裹,這些數字同比均翻了跟斗。歷經幾年實戰,這個“雙十一”包裹發貨和中轉環節有所改善,但干線運輸與“最后一公里”配送壓力之大依然挑戰了業界的極限。盡管并沒有像往年那樣曝出諸多表象的問題,物流快遞企業咬緊牙關,用自己的脊梁硬是扛起了350億甚或更多的瞬間光鮮。當電商巨頭賺得盆滿缽滿喜氣洋洋的時候,物流快遞企業的老總們卻在提著濕淋淋的竹籃和籃中網得的未來十一個半月的寂寞。
與黑馬快遞趨同,國內物流和快遞企業近年來“用資本換市場”、“用低價拼市場”的動作越發明顯,造成了物質資源的嚴重浪費和人力資源的殘酷透支。
上海“百世匯通”為了備戰整個“雙十一”,新增五千號人員、新增四十七塊中轉倉儲場地、四百多輛重點班車,五十多條航空線路幾百噸運力,鐵路方面也預增了幾百噸運力,百世匯通為今年雙十一的投入共計5億多元。
深圳申通投入的車輛、倉庫、人員成本已逾千萬。一個三千平米的倉庫是臨時租下專為“雙十一”準備的,每天的租金要幾千元;堆積的貨物旁是新購置的幾條簇新的傳送帶;正在接受培訓的新員工是剛剛從勞務市場上搶來的,他們的酬勞按小時計費……
“快遞公司每單凈收益在五毛錢左右。巨大的投入讓微薄的收入很容易就付諸東流。對于快遞行業來講,短時間內準備這樣的一個應急模式,需要浪費很大的成本。”申通中轉部的余經理很是無奈。
國內電商巨頭很喜歡給自家貼上現代化的標簽,而恰恰忽略了電子商務離不開供應鏈的支撐。身為電商龍頭企業,務須有序掌控整條供應鏈的節律,務須顧及供應鏈每一節點尤其是供應鏈終端的容量和能力,務須注重供應鏈相關企業的和諧銜接。這很像我們看過的鄉間舞龍,龍頭抖一抖,龍尾扭三扭。倘若龍頭自顧亢奮,則很容易甩脫龍尾耍成半截殘龍。而失卻實體支撐的虛擬電商,會不會重又浮在云里霧里呢?可見,無節制地人為泡制網購“春運”遺患多多。
毋庸諱言,電商的爆炸性增長助推了物流快遞業的發展,也導致了物流快遞業的虛胖。國內電子商務的亞健康狀態呼喚行業規范化的政府之手。
有消息稱:商務部將積極推進制定《電子商務法》,在“規則”和“平臺”兩方面下功夫。在規范當中推動電子商務的發展,同時要以發展為目的進行規范。這無疑是一件甚為值得期待的大舉措。
博客評論
新浪網友甲
“雙十一”網購盛宴,對物流企業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我認為,意味著市場在不斷變化,國人的購買力在增強。盡管“雙十一”是電商的一個噱頭,不像國外圣誕節那樣打折時間較長,但中國的市場有自己特色,作為物流服務商只能做好準備,盡最大能力滿足市場需求。
新浪網友乙
看到這個案例,我覺得電商在引導消費上要的就是個轟動效應,而且“雙十一”打折已成慣例,即使想改都改變不了啦,所以電商物流做好自己的工作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