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張福紅
摘 要: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和經濟全球化的日漸深化,一些西方社會思潮,如新自由主義思潮、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高校大學生產生了多方面的復雜影響。對此,我們必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評價標準,闡明這些西方社會思潮的理論基礎,把握其思想實質,揭示其對高校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切實加強引導,從多個方面加以應對,以積極推進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關鍵詞:西方社會思潮; 大學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4)01-0079-03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這對于應對西方價值觀的沖擊和挑戰,引領、整合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具有重大意義。
社會思潮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意識形式的綜合表現,其根源于社會生活中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的社會存在狀況。目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是我國社會思潮的主流形態,但是,多樣化社會思潮的存在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與當下多樣化的社會生活和價值取向是密切相關的。特別是近些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和經濟全球化的日漸深化,一些西方社會思潮對在校大學生產生了多方面的復雜影響。對此,我們必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評價標準,闡明這些西方社會思潮的理論基礎,把握其思想實質,揭示其消極影響,從而對其有所鑒別、有所判斷。
一、西方主要社會思潮的基本觀點及本質特征
當前,有三種主要的西方社會思潮特別值得我們警惕,這就是新自由主義思潮、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1.新自由主義思潮基本觀點及其消極影響
新自由主義作為一種經濟思潮,最早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它是在古典自由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個新的理論體系。其基本觀點是:在經濟理論方面,極力否認公有制,大力宣揚私有化;在政治理論方面,極力否定國家干預,大力宣揚自由化;在戰略和政策方面,極力否定社會主義,大力宣揚以超級大國為主導的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即全球資本主義化。不可否認,新自由主義對解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滯脹”危機,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緩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卻導致很多社會問題的出現,造成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新的矛盾和危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思潮在拉美、東南亞和歐洲等一些國家和地區蔓延開來,給這些國家和地區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失業危機,并進一步演化為政治動亂。中國雖然沒有遭受新自由主義的嚴重影響,但是,在很多方面也出現了新自由主義的傾向,并且已經表現出一定的危害性。如,新自由主義者奉行個人利益至上原則,宣揚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主張在經濟、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上與西方“全面接軌”。我們必須認清新自由主義的本質,它是國際壟斷資本全球擴張的經濟范式、政治綱領和理論主張,是為國際壟斷資產階級服務的。
2.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主要觀點及其消極影響
民主社會主義是西方盛行的資本主義改良主義思潮,它萌芽于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歐洲,但是它真正被人們所關注,是在1991年蘇東劇變之后。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在我國蔓延開來,并呈現出泛濫的趨勢,甚至在一定范圍內引起轟動。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是:在指導思想上主張多元化,排斥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政治上鼓吹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否定工人階級領導;經濟上主張混合所有制,否認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思想文化上極力宣揚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把社會主義僅僅看成是一種道德需要,鼓吹用價值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否認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的必然。民主社會主義理論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因為它標榜一種既非資本主義又非社會主義的不偏不倚、貌似中立的立場,認為真正的社會主義既不是資本主義,也不同于傳統的社會主義,而是一種新的社會模式,即所謂的“第三條道路”。實質上,民主社會主義打著“社會主義”的旗號反對社會主義,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號來反對馬克思主義,其本質上還是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理論。
3.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基本觀點及其消極影響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是一種與20世紀初以陳序經和胡適為代表的“全盤西化”論同一衣缽、相互呼應的錯誤思潮。新中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被確立為我國的指導思想,“全盤西化”論逐漸受到抑制。但是,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在我們黨撥亂反正、轉入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這一特定歷史條件下,在西方反共勢力企圖“和平演變”社會主義,制造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失敗論”、“死亡論”和“終結論”的國際背景下,歷史虛無主義又開始在中國沉渣泛起。尤其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開始有所抬頭。究其實質,歷史虛無主義并非“虛無”以往的所有歷史,而是以“重新評價”歷史為名,肆意歪曲歷史。它否定和貶低革命,歌頌改良。宣揚革命是一種單純的破壞力量,沒有任何建設性意義。指責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進行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阻礙了中國現代化進程,應“告別革命”,走向改良;歪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否定或掩蓋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和進步,夸大錯誤與挫折,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說成是一系列錯誤的延續。竭力美化近代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對阻礙歷史前進的反動勢力及其代表人物加以頌揚,評功擺好。顯然,歷史虛無主義“虛無”的是中國人民的革命運動、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社會主義制度和人民民主專政,這種從根本上歪曲、顛倒歷史的做法,實質上是想達到否定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
二、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對高校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大學校園是當下各種社會思潮傳播的主要集散地之一。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就積極的影響而言,主要表現在:上述社會思潮對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不同領域從多個視角予以關注,內容廣泛,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有助于促使學生對現實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激發其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然而,比較而言,上述社會思潮對在校大學生產生的消極影響更大,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容易造成學生思想意識的混亂,動搖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我們肯定社會意識的多樣性,接受不同國家之間的思想文化相互吸納、融合,鼓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但這并不意味著取消或削弱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擁護指導思想多元化。西方社會思潮宣傳“馬克思主義過時論”、“指導思想多元化”、“意識形態多元化”等錯誤言論,借用民主、自由、人權等在意識形態中不斷滲透,企圖否定馬克思主義的靈魂地位,使得一些學生懷疑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繼而信仰迷失,形成信仰多元化的傾向。
2.影響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的共同理想,是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但隨著改革進程的持續深入,一些社會矛盾和問題也開始集中顯現出來。在這樣的背景下,上述社會思潮乘虛而入,削弱了在校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理想的認同,增加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困惑和質疑。部分大學生因受民主社會主義的迷惑,對我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信心不足,認為在中國應該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這種對社會主義前途的模糊認識、迷茫心態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對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動搖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共產主義的決心。對此,我們必須揭示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本質,吸取蘇聯歷史教訓,把握動向,及時疏導,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而歷史虛無主義則抽取歷史某一片段,片面地加以歪曲、否定、虛無,使學生對從小接受的歷史教育產生質疑,對近現代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產生質疑,消解民族特性,損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3.消解了部分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導致其價值取向發生偏移
新自由主義思潮所強調的個人主義方法論和自由至上論,向大學生推銷 “舍我其誰”、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資本主義意識,助長了某些學生盲目追求自身發展,損人利己、自由放縱的反集體主義傾向,同學關系冷漠,集體參與意識不強,更有甚者將報效國家、服務社會看成是唱高調、走形式、虛偽的表現,傳統的以他人為重、奉獻精神則備受冷落,等等。這就導致了大學生原有價值觀的失衡,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發生了錯位和扭曲。
顯而易見,西方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心靈、意識、健康成長有著侵蝕的作用,造成大學生思想混亂,對已有信仰產生懷疑,甚至全盤加以否定,而崇尚西化。更需警惕的是,大學生對社會認識不夠深刻和全面,加之自我調控能力較差,容易受西方社會思潮的挑撥和利用而產生過激的、非理性的行為,成為社會潛在的不安定因素。如果這種消極影響通過大學生進而輻射到整個社會,后果將不堪設想,這是一個不容忽視、必須正視的現實問題。
三、加強對社會思潮的引領,積極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以上三種主要的西方社會思潮都是資產階級價值觀的不同反映形式。資產階級把自己的價值觀看作是唯一的、普世的價值觀,并以文化滲透甚至是武力傳播的方式向世界推行。高等院校則是西方敵對勢力向我國滲透、推銷的重要目標,他們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向我國大學生傳播西方的政治觀點、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企圖用潛移默化的方式使青年一代全盤接受西方的價值觀和政治制度,對此,我們絕不能放松警惕。
當前,面對多樣化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意識形態領域的沖擊,我們應高度重視并切實加強引導,從多個方面加以應對,以積極推進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1.要高揚主旋律,努力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的校園思想文化氛圍
高校要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普及活動,堅定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的信念,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通過開展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氛圍。另外,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耳濡目染的氛圍中凈化思想,進而達到核心價值觀為廣大學生所感知、所認同、所接受、所掌握的目的。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用24個字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集中表述,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升和凝練。該表述簡明扼要,便于傳播和踐行,能夠有效地引領、整合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想意識。
2.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高校教育的全過程,滲透到工作的各個環節
高校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教師肩負著釋疑解惑的責任,對學生最關心、最困惑的問題必須加以引導,尤其要澄清學生在價值觀上的困惑、模糊認識。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學生的頭腦,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幫助大學生正確把握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堅定理想信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不斷提高抵御各種錯誤社會思潮的能力。通過主渠道教育使學生明確:在當今時代,提倡什么價值觀,反對什么價值觀,倡導什么樣的社會風氣,從而使之能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更加理性地把握人生方向,端正價值追求,實踐人生追求。
3.要對各種社會思潮深入分析、區別對待
面對多樣的社會思潮,我們提倡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對于人類所共同追求的民主、平等、自由要加以弘揚,而對于否定歷史、否定社會主義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則要進行徹底而嚴肅的批判,化解消極的反主流意識形態。可見,對于大學生進行思想引領,我們要采取理解、寬容的態度。針對各種不同的社會思潮,分析其主要思想觀點、表現形式、社會作用、基本特點和演變規律等,使大學生對這些當代西方社會思潮的本質有清醒的認識,提高學生思想上的免疫力和鑒別力,積極予以正確的應對,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容否定。此外,還要加強高校的自身建設,關注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切實提高服務學生的能力,使大學生能夠親身感受到來自學校和教師們的關心,并從中體會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強大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光明日報,2012-11-18(4).
[責任編輯: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