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鶴
美國不關機
No Need to Power off on a Lecture in America
□陳云鶴
前些時候,我隨團赴美國舊金山進行教學交流。頭兩天,參觀了那里的中小學校。第三天上午,舊金山教育局長卡然薩先生要來為我們做一場友情演講,地點設在一所公立中學的會議廳。
吃過早餐,我與當地一所小學的老師艾吉拉一起往會議廳走。在走廊上,我習慣性地從包里取出手機想關機。艾吉拉老師看到我這個動作非常驚奇,問我是不是在躲避什么人的糾纏。我笑笑告訴她:“卡然薩先生的演講就要開始了,我當然要把手機關掉,這是對他的尊重,也是對這場演講的尊重!在國內,不管是大會小會,我們都會被要求關閉手機,時間長了,自然也就形成習慣了。”
“你是在被要求的前提下養成這個習慣的?我還以為是主動養成的呢!”艾吉拉老師覺得不可思議,“如果是主動養成,我會認為這是一種好習慣,但是在被要求的前提下養成的,我卻不認為這里面有多少尊重,更多的可能是臣服。”

我問她為什么會這樣認為,艾吉拉老師清了清嗓子,“我不否認你現在關閉手機是出于對他人的尊重,但你此前在國內開會或者聽演講時一直被要求關閉手機,這算不算對你的不尊重?在我看來,他們是在強行要求你尊重他,而你迫于某些壓力服從了他的指令,這樣子的尊重并不純粹。”
“沒你說的這么嚴重。”我不以為然。
艾吉拉老師見我如此,眼眉一挑,滔滔不絕:“紀律或許只是一個表面,核心因素可能是對自己的演講不夠自信。因為不自信,所以會強行要求別人關閉手機。真正精彩的會議或者演講內容,開著手機又會怎樣?手機再響也不可能超過演講者從麥克風里傳出來的聲音,但如果內容本身平淡乏味,哪怕都關了手機,表面上是沒人吵鬧了,但很有可能大伙兒都在睡覺。”
聽到這些,我不知道該怎樣回應了。開會時打瞌睡,是我和大多數同仁經常犯的毛病。說實話,我們真的不是要借這種方式去抗議什么,而是有些會議或者演講的催眠功能確實非常強大。
見我若有所思,艾吉拉老師的勁頭來了,“在美國,哪怕是奧巴馬來這里演講,他也不會要求我們關閉手機,因為他應該做的事情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演講能力,只要他的演講夠精彩,完全不會有人分心做別的事,場面更不會被一兩下手機鈴聲破壞掉。倘若有人敢要求別人關閉手機,一定會遭到抗議。”
正說著,卡然薩先生已經來到了會議廳,他向大家問好后,就開始了精彩的演講,會場上掌聲一陣接一陣,高潮迭起。雖然過程中至少有5個人半途出去接聽電話,還有幾個人的手機響起過短信聲,但這些對卡然薩先生的演講及整個現場氛圍沒有構成任何影響。
細細咀嚼艾吉拉老師的話,我不由得想到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很多時候,我們自己的努力和改變,遠比一味地要求別人做什么更有意義,更有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