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濟品競爭化競爭品獎品化獎品世俗化

最初以為,這只是一個用五六百字就能搞掂的小選題。
今年5月31日,在宜春一輛中巴車上,宜春三中的高三學生柳艷兵與持刀行兇的歹徒搏斗,最終奪下歹徒手中兇器,自己身受重傷。“奪刀少年”一舉成名。社會開始陷入群體性激動,南昌大學、宜春學院、清華大學和澳門大學等多所高校表示,愿意為柳艷兵提供進大學深造的機會。
少年見義勇為,社會鼎力褒揚,這畫面,令人血脈賁張。不過,多元社會中,解構的聲音緊跟著來了,有一些高中生說:“等高考前兩天,我也見義勇為一把,負個小傷,到時就不用參加高考了,直接上大學。”
怪論嗎?可這是事實。那為何會有學生這樣推導?經過梳理,一個小選題出來了:千軍萬馬擠高考獨木橋,說明“上大學”是競爭品。但在柳艷兵這件事上,競爭品被獎品化了。解構,是覺得不公平的學生們在表達不滿。
但編輯心有不甘,用五六百字表現這個選題,涉嫌大題小做。經過調查和歸納,我們有了新想法:以競爭品獎品化為點,上溯,可發現政府和社會的一些救濟品正在競爭化;下推:很多獎品正在邊緣化、世俗化。
于是,我們改了主意,在本欄目推出了這個大一點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