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個共同立場
說起來已是一年多前的事了。去年9月4日晚,一份有28位學者簽名的《關于中國現狀與未來的若干共識》在互聯網發表。全文858字,分兩部分,前半部分是關于中國現狀和問題的認知,后半部分是關于“怎么辦”的4點共識。具有自由主義、新左翼、新儒家和基督教研究等不同學術或思想背景的中國學人公開達成共識,近20年來,似乎是第一次。
這個共識是在英國牛津形成的,所以叫“牛津共識”。可惜,這一共識除了在學界引起短時間的震動,在中國社會并未引起多大反響。
這些學者里就有秦暉,清華大學歷史學教授,知名的自由派人士。
在秦暉筆下,共識還有一個說法,叫“共同的底線”。這也是他這本書的書名。秦暉認為,共同的底線不是“公平”與“效率”的折中調和,也不是在“自由太多”與“福利太多”之間尋找“既非自由放任,也非福利國家”的“第三條道路”,而是爭取最低限度的自由權利與社會保障。
秦暉在這本書里提到3個共同底線。一、主義的底線:如果權力不產生于社會契約,不來自于民主授予,也不對公民負責,那國家權力就會極大而責任極小。為了實現最低限度的權利與社會保障,就需要有權責對應的體制。二、文化的底線:每個文化、每種宗教都應當反對異端審判、異端鎮壓,反對原教旨主義神權專制——不是反對“原教旨”。三、部門的底線:擺脫“以強制求私益”的“第四象限”,使權力只能用于公益。

出版:江蘇文藝出版社作者:秦暉
當下中國學界中人在面對中國問題和發展時,因各自立場、角度等不同,被分成很多派,有馬克思主義派、新左派、老左派、右派、自由派、儒家社會主義派等等。把這些派別放大到中國社會中,10多億人又何嘗不分成這派那派?但是,各派堅持的“主義”再有不同,也應該有一個共同的認知基礎。秦暉先生正是基于這種使命感,成就了該書。
這部書是由秦暉這些年的相關文章和講演結集而成。有些文章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可見,秦暉對這個問題關注已久了。他的思想有很強的針對性,比如,你這群人想要民主,他這群人想要自由,雙方主張不同,紛爭頓起。對這個問題,秦暉給出的共同底線是:公域要民主,私域要自由。對此,各派別基本上沒有分歧。在這個基礎上,各方再推出自己的主張,就容易溝通,達成共識。這既是學界需要的學術環境,也是當下中國迫切需要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法治環境、文化環境和社會環境。
把“牛津共識”和《共同的底線》放在一起看,會很受啟發。中國各領域都太需要明確底線了,中國人也太需要一個共同的底線共識了。
(撰文/秋喜)
錦言齋
●“以純粹的功利取代價值判斷”和“完全不考慮功利的絕對價值”,同樣是可疑的。
●私欲的無限性與人們在公域中為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對私欲設限,兩者并不構成矛盾。
●如果當權者以“生存權優先”為理由取消議論自己,你僅僅以“言論自由神圣”來抗議,說服力是不夠的。
●中國真正的問題是:在私人領域,“公權力”偏偏要限制以至管制;在公共領域,包括“公權力”本身,又偏偏為個人意志和小集團利益所支配。
●強制避孕幸存把個人的性生活暴露在政府的監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