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柴玉田
矢志不渝為我國化工事業而奮斗的忠誠戰士——記原化學工業部副部長潘連生
文/柴玉田

潘連生
素有蘇北“延安”美譽的江蘇省鹽城,作為我國重要的革命根據地之一,20世紀40年代初以來,撫育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茁壯成長,原化學工業部副部長潘連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自幼沐浴在解放區陽光下的潘連生,在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洗禮后,又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邁入了高等學府,1954年大連工學院化工系畢業后,他懷著“報效祖國,振興化工”的凌云壯志,來到剛剛奠基的吉林化工集團公司。自此,就把全部精力奉獻給了中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和改革事業,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先后擔任吉林染料廠車間主任、吉林化學工業公司研究室主任和廠長、吉林化學工業公司副經理兼副總工程師,化學工業部計劃司司長和高級工程師,1986年任化學工業部副部長。曾當選為中國化工技術經濟和管理現代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工學會理事長,中共十三大代表。
自1985年8月以來,受進口化肥沖擊,中國磷肥產業一夜間哀鴻遍野,很多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化工礦山也未能幸免,磷礦石銷售困難,成品積壓,一向炙手可熱的優質磷礦石竟無人問津。生產經營活動無法正常進行而被迫封井。作為化工部分管化工礦山系統的部級領導,潘連生心急如焚,苦苦思索著如何帶領礦山走出困境,已到下班時候,仍在查看著全國化工礦山的名冊,昆陽磷礦、荊襄磷礦、榆山石礦……忽然,他眼前一亮,“化工部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開陽磷礦映入他的眼簾。這個從吉化基層成長起來的共和國高級干部,深信“辦法來自群眾,經驗出自基層”。于是他讓秘書撥通地處河北省涿州市化工部礦山局局長的長途電話,命明天一早趕到部機關,匯報開陽磷礦應對危機的情況,謀劃化工礦山系統扭虧脫困的大計。
在辦公室,礦山局領導班子一行向他詳細匯報了開陽磷礦職工在停產期間不等不靠,在廠領導帶領下艱苦奮斗,走出山溝,到外面攬活,“自找飯吃”;礦務局召開的三屆一次職代會集中大家智慧,商討企業如何走出當前的困境;礦領導和廣大黨員干部和職工,在危機面前,不退縮、不懈怠,辦起“抓改革、搞三創、學吉化、上等級”活動;在貴州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相繼建設磷銨、重鈣加工的磷化工基地,初步實現了由單純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的轉變;山溝里飛出了“金鳳凰”,開磷的成功在化工礦山行業內引起了轟動。
聽取匯報后,潘連生指出:“山溝里也能出馬列主義。要結合學吉化活動,總結開陽磷礦這一典型經驗,運用榜樣力量,發揮化工礦山扭虧脫困的引領作用。”
礦山局領導班子成員馬不停蹄地趕回涿州,立即組織力量奔赴地處云貴高原深處的開陽磷礦,會同貴州省化工廳和開陽礦務局,總結回顧該礦從建礦初期開始,經過30年的艱苦創業,扎根礦山,開發礦業,艱苦奮斗,拼搏奉獻,錘煉出的“四種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無私奉獻的犧牲精神、拼搏進取的奮斗精神、顧全大局的整體精神),“兩結合(礦肥結合、礦化結合)的轉型之路”,“團結、勤奮、嚴謹、創新”的八字礦風;錘煉出了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職工隊伍等基本經驗。回京后,立即向潘連生進行了報告,并建議開展“遠學吉化,近趕開磷,大打礦山翻身仗”活動。
1989年10月20日,顧秀蓮部長、潘連生副部長和其他部領導一致同意化工部化學礦山局提出的開展“遠學吉化,近趕開磷,大打礦山翻身仗”活動;當年12月15日,又在開陽磷礦礦務局召開了全國化學礦山工作會議,化工部部長顧秀蓮給大會發來賀信,貴州省副省長張樹魁蒞臨會議,潘連生親臨會議,宣布在全國化學礦山系統開展“學吉化、趕開磷”活動;1990年3月9日,化工部又正式下發了《化學礦山“學吉化、趕開磷”規劃》。
化工部的規劃指出:“開陽磷礦礦務局從自身實際出發,積累了辦好社會主義礦山企業的豐富經驗,是化學礦山的排頭兵。化學礦山是化學工業的重要基礎,學習吉化和開磷的經驗,對化學礦山企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全面提高企業素質,推動技術進步,發展化學礦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化學礦山排頭兵”!這是開磷建礦30多年來化工部給予的最高褒獎。當時,整個礦區仿佛沉浸在節日的喜慶中,數萬職工家屬被這巨大的榮譽深深地鼓舞和激勵著。這是繼50年代開陽磷礦建成之后,又一次聲名遠揚。
潘連生深有感觸地說:“開磷的創業實踐證明,一個企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干成大事,實現發展和進步,沒有一種奮勇拼搏的精神是不行的。人是要有點精神的,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一定條件下,精神力量的發揮可以扭轉物質條件的不足,克服困難,創造奇跡。”這是他對“中國化學礦山排頭兵”——開磷的最好詮釋。
1990年4月,“吉化人事跡報告團”到開磷舉行報告會,在離礦前報告團團長賈慶禮給顧秀蓮部長發電報,稱開磷是“最過硬、最夠格的國家二級企業”。開磷集團由此成為行業內學習的標桿。
化工礦山系統通過“學吉化、趕開磷”活動,僅僅用了幾年時間,便扭轉了全行業虧損的狀況。而截至2013年,全國磷礦石產量也從新中國成立時幾乎為零增加到7000萬噸,全部滿足了國內需要。在回憶當年這段歷史時,“老礦山”們一個個神采飛揚,異口同聲地說“化工礦山的改革與發展,潘連生同志功不可沒”。
事情還得從1986年5月化工部化工礦山工作會議說起。
在這個會議上,會議主報告的報告人在總結化工礦山系統安全生產任務時,用了“本年度比計劃傷亡人數減少百分之多少多少”;在部署今年安全生產任務時,用了“本年度比計劃傷亡人數減少百分之多少多少”的詞句,當聽到這句話時,他怒不可遏,平時本來就十分嚴肅的他,大聲質問道:“死幾個人難道還要下指標?”現場有人解釋說:“這是比照其他行業礦山生產‘傷亡率/10萬噸’測算出來的。”他當著出席會議的地礦部、環保部、勞動部的領導以及全國化工廳局長、化工礦山系統礦長、礦黨委書記、地質隊長、大學校長,嚴厲地斥責了“下死幾個人指標”的做法,他說:“我們化工企業屬于高溫、高壓、易燃、易爆、易中毒行業,但我們在安全生產上,沒有傷亡指標!如果說有指標,那就是‘零’指標;我們職工的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撫養大,送到化工礦山參加工作,難道是為了充當你的‘傷亡指標’來的嗎?職工是企業的主人,連生命都無法保障,社會主義企業的優越性如何體現。” 潘連生一席話,立即引起了全場300多名代表們長時間的熱烈的掌聲。
平時,潘連生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他的管理經是,化工企業貫徹落實生產經營計劃目標,首先要樹立安全發展觀,化工企業能不能發展,首先要體現在能不能安全發展上。他針對企業安全生產中普遍存在的僥幸心理、麻痹思想,針對安全與發展相脫離、單純追求利潤的觀念,提出了“安全生產責任大于天”。在這一安全觀指導下,形成了一系列的安全理念,如“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生產不忘安全”、“不要帶血的利潤”、“向安全要利潤”、“安全就是效益,效益就是安全,安全與發展是一回事兒,從不是兩張皮”、“事故是企業經營最大的風險”、“安全是節約、是效益、也是生產力”、“只有安全才能發展”、“安全發展,就是科學發展”。
他到每一家企業,無論是調研還是視察,總是強調企業一把手在安全生產中的作用,他說:“企業要發展,一把手必須牢固樹立安全發展觀”,他認為:推動安全發展,必須重點抓好各級管理干部,“要想管好職工,首先要管好干部”,要“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做給一級看”。
他強調,保障安全發展,必須把功夫下在制度的制定和落實上。他認為,事故往往出在制度不落實上,只有貫徹落實制度,才能為安全生產提供保證;鞏固安全發展,必須狠抓管理工作的系統化、持久化,保持對制度的不斷修改完善,不做跨越法律底線的事情。
他十分重視隱患排查與整改。他總是對負責安全檢查的同志說:“實現安全生產,必須切實抓好隱患排查與整改,如檢查不出隱患,就是思想出現了隱患。”他認為,重大危險源和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監督管理,也是安全管理的重點,必須確保萬無一失。
潘連生到企業的第一件事,就是巡視安全生產。退休以后也是如此。2011年5月7日上午,年近八旬的他來到太原化工集團公司,這是時隔五年再次踏上了這個國家“一五”時期興建的特大型化工生產基地,在公司領導狄重陽、趙俊田、鄭建宏、馮志武等的陪同下,深入到該公司所屬的寶源公司、焦化廠、氯堿分公司進行了調研。在寶源公司,潘連生詳細詢問了苯加氫的生產工藝情況,他非常重視了解生產現場的每一個細節,要求寶源公司要注重安全生產,對生產環節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同時要進一步強化現場安全管理,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在焦化廠,他察看了新型焦爐裝置和15萬噸/年焦油加工裝置,要求焦化廠在改善職工工作環境的同時,做強做長焦化產業鏈,形成幾個有規模、有較強競爭能力的拳頭產品。在氯堿分公司,潘連生對廠區面貌發生的巨大變化表示由衷的贊許,他察看了準備建設的6萬噸/年離子膜燒堿技改工程工地,仔細了解了PVC的生產工藝情況,詳細詢問了生產中的每一個工藝指標完成情況,希望氯堿分公司集中力量解決好老裝置的改造,同時解決好環保治理問題,做到本質安全。
潘連生高度重視污染防治工作。早在任化工部計劃司司長時,就把污染防治“三同時”做為項目審批的重要關卡,要求凡項目建設中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保部門驗收合格后,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每當化工行業大的項目竣工前夕,他總是關切防治污染的設施運轉是否到位,有的甚至深入現場,如1987年山西化肥廠投產前,常常在那兒一呆就是幾個月,在試車時,一直守在開車現場。他針對有的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置環境與生態于不顧,默許企業污染、單純追求GTP高速增長的做法,利用自身黨的十三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的名義,以及出席全國“兩會”的機會,積極進言獻策,以期引起黨中央、國務院、全國政協以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針對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煤化工產業發展強勁的勢頭所帶來的嚴重環境污染問題,潘連生在多種場合呼吁,發展現代煤化工必須堅持降污優先,節能優先的方針。實施以環境和資源可承受能力為基礎的高效率、低污染、低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為此,建議化工行業抓住機遇,加快煤化工的戰略性結構調整。
2009年12月10日,潘連生在 “中國煤化工產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上發表演說,強調:“我國是以煤為主要能源的國家,經濟發展離不開煤,適度發展煤化工是必要的;但決不能讓煤化工產業所產生的污染物破壞我們的生存環境。”強烈呼吁要切實加強煤化工污染的防治,高度重視煤化工環境污染問題。他說:“煤化工是一個重要的污染源,其發展應力求把污染、能耗降低到最低限度,控制在生態、環境、資源容量可承載能力的范圍內。”他建議:“要大力提高治理污染的投資,從總量上遏制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逐步改善環境質量;要積極開發化學工業污染防治的共性關鍵技術,加強環保的技術改造和管理,推動化學工業清潔生產和污染零排放的進程。”
據專家估算,由于腐蝕的原因,設施和設備每年可造成GDP 3%~5%的巨大經濟損失,相當于當年自然災害損失的4~5倍,僅鋼材銹蝕報廢一項便多達3000至4000萬噸。面對這種司空見慣的現象,人們顯得很麻木和不在意,認為這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在國家行政部門,除化工部在所屬蘭州化工機械研究設計院設立防腐技術研究部門外,其他行業尚未建立防腐的管理機制。
面對上述情況,20世紀80年代中葉,原化工部秦仲達部長和潘連生副部長等部領導獨具慧眼,決定動員社會力量,成立中國工業防腐蝕技術協會,推進防腐事業,并由民政部批準,由潘連生任協會理事長。
自協會成立伊始,潘連生和協會成員一起為控制腐蝕,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進行著不懈的努力。首先,確立了“創建大防腐工作體系”的目標,明確提出,防腐要多行業,多專業、多學科的合作。以大防腐蝕的視角,打破行業限制,從設計、生產制造、貯運施工、操作運行、日常維護等五個方面和教育、科研、管理、經濟評價等四個環節對各種腐蝕進行全方位、全過程控制,使防腐蝕工作從消極治標的被動局面轉變成積極治本的主動局面。
其次,確立了防腐蝕行業的基本功能,即:節約資源,合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通過各種技術措施,提高材料的防腐性能,適應需要,減少腐蝕損失,延長材料使用壽命,節約資源,保證安全生產,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并提出了全力、全員、全面、全過程、全方位控制腐蝕的口號,實施科技發展創新、標準化服務、人力資源、品牌戰略和誠信社會責任五大工程,其內涵概括為:“五全”(全力,全員,全面,全過程,全方位)、“三聯”(政府與協會聯動,行業與行業聯合,專業與專業聯手,形成多單位協同作業、密切合作的工作體系,實現科學性、技術性、經濟性和安全性俱佳的腐蝕控制)、 “五嚴”(嚴格的標準,嚴格的工藝,嚴格的作業,嚴格的監督,嚴格的管理)。
潘連生十分注意通過鼓勵技術創新,選樹先進典型等做法大力推進防腐技術。在管道等設備防腐方面,以化工部的名義,先后推出了由知名專家、比利時國王騎士勛章獲得者趙永鎬發明的F4(氟塑料)襯里防腐技術,目前該項技術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成功運用的石油、化工、乙烯、鋼鐵、氯堿以及軍工等企業。在涂料涂裝方面,發揮化工部海洋化工研究院、化工部北方涂料設計研究院和化工部科技總院等科研力量,開展艦船、潛艇、坦克、大型設施設備涂料的研制工作。目前海洋涂料、重防腐涂料、功能性涂料(材料)的科研及工程化研究,已突破生產技術的關鍵瓶頸,其產品已成功運用到遼寧艦等大型艦船和鳥巢、北京南站等大型工程上。
更為可喜的是,在建立大防腐工作體系上,目前,已經在長垣、蕭縣、沁陽、紹興、鹽城等防腐蝕產業比較集中的地區,出現了多專業作業一體化,設計、施工一體化、設計——原材料生產加工——施工一體化等大防腐工作體系的雛形。
潘連生表示,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創新大防腐工作體系,聯手努力,就一定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每年挽回30%~35%腐蝕損失,即3000億元~3500億元的戰略目標,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1996年,潘連生在為我國的化工事業奮斗了幾十年后,光榮退休。人雖然退休了,但他對我國的化工事業的耿耿忠心卻依舊,他依然高度關注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積極地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學術交流活動。
著書立說,研究國內外化工發展新趨勢。他不顧高齡,認真地總結自己幾十年的工作經驗,筆耕不止,積極研究探索國內外化學工業的發展趨勢,1999年1月,他以67歲的高齡出版了《關于化學工業發展的探討 》;2009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成立88周年的喜慶日子里,又以77歲的高齡出版了《關于化學工業的發展與結構調整》一書,并被博庫網、《現代化工》等諸多媒體轉載。書中從國民經濟建設的全局出發,借鑒國際經驗,密切結合我國化學工業的實際,闡述了21世紀初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石,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為手段,以增強國際競爭力為目標,統籌考慮我國資源的高效利用方向,形成具有各自優勢的產品領域,從而在整體上加速推進化學工業現代化。集中探討了我國化學工業的戰略性結構調整以及加強技術創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主攻方向。

2004年7月12日潘連生出席老同志座談會
這兩部書高瞻遠矚,對研究、探討、規劃我國化學工業的科學發展都有積極的參考價值;對從事化學工業工作的各級領導、科技和管理人員適應形勢變化、開拓思路、實現科學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對了解我國化學工業的歷史及其發展過程亦有所幫助。書中關于化學工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速轉變增長方式,關于化學工業要早下決心推行清潔生產戰略,關于化學工業要認真提高國際競爭力,關于積極采取措施,努力促進以我為主發展現代煤化工,關于加強技術創新,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關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企業,關于積極促進大型化工裝置的國產化等對于目前我們貫徹十八大精神,穩增長、調結構、保民生、促穩定都具有借鑒意義。
做為黨的十三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他始終把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1998年3月10日,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作為在化工部領導機關工作多年的老領導,他表示堅決贊成和擁護。為了推進這一歷史任務的順利完成,他充分利用全國化工學會工作會議等各種機會,宣講黨中央關于機構改革的指導思想、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和盡快結束專業經濟部門直接管理企業的體制的重要意義,以及在新形勢下學會如何配合政府部門的中心工作開展活動,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啟迪了人們的思想,開拓了大家的思路,推動機構改革平穩推進。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進入耄耋之年的潘老依舊熱情不減,依然思維敏捷、視野開闊、不斷創新。他平易近人,誠樸謙和,工作嚴謹,品德高尚,不僅是一位在化工行業享有盛譽的老領導,同時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