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南川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紅紅火火,農業科技的扎實跟進成為強勁動力。
南川區科協積極與區農委配合,在全面開展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項目建設活動中,狠抓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科技進村入戶,邀請區內外農業科技專家開展技術培訓,著力培養新型農民,以科技手段助推現代農業發展。
“油菜與水稻進行高效間套輪作,能極大提高1畝田的產出。”在大觀鎮,重慶農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技術負責人尹學偉說。原來只種一季水稻,現在水稻收獲之后種油菜,畝均多產出350斤的油菜籽。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這套高產高效的技術示范項目不只是簡單的間套輪作,這里面有很高的技術含量,更關鍵的是要結合南川區的氣候、土壤環境的具體情況,在原來的種植模式下挖掘耕地的產出潛力,必須要對氣候、土壤、作物生長等元素進行綜合考慮,這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尹學偉很自豪地說,以油菜和水稻套作為例,就應用了擴行縮株免旋直播、精確定量基本苗、病蟲害綠色防控、稻油半旱式輪作等技術。
糧—菜、蠶豆—玉米、蠶豆—蔬菜、水稻—油菜,多種種植模式的創新既滿足了糧食生產的任務,還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蔬菜和油料,可謂一舉多得。
質樸的語言,高度的評價,充分肯定了農業科技培訓指導的效果。總的體現在:
一是抓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夯實服務基礎。全區34個鄉鎮街道農業服務中心實施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項目,有效改善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服務能力,全面實現工作有場所、服務有手段,構建職能明確、結構合理、保障有力、功能健全、機制靈活、運轉高效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二是強化科技入戶,提高服務水平。圍繞培育壯大糧油、蔬菜、茶葉、中藥材和金佛山中蜂等特色產業發展,構建“專家+農業科技人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技術服務模式,在全區建立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20個,遴選農業技術專家10名和農業技術員120名,組建技術服務指導組10個,建立科技服務團1個,技術服務小分隊100個,深入基層,進農村,進農家,進田間,進基地,扎實開展技術指導和科技服務,培育科技示范戶1200戶,輻射帶動農戶12000戶,強力助推產業發展。三是培育新型農民。以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生產經營水平為目標,圍繞糧經作物栽培、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畜禽養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內容,緊緊圍繞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廣大農民群眾的培訓需求,大力開展農業綜合培訓和農業專項技術培訓。2013年培訓農民13400人次,發放農業科普教材2萬多冊,發放各種技術資料10萬份。培養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為加快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重慶市科協)endprint